第80节

  宣康帝伸箸挟了菜入口,吃完,问道:“你说,朕该当如何赏赐顾明?”
  听他提起顾明,林如海心中一沉,暗暗叹息。这回能洞悉四皇子之意,皆是顾明之功,早些年,他原和四皇子极好,未尝没有想过从龙之功,想来见四皇子近年来越发不如太子殿下了,他立时为自己寻了后路,竟而通风报信,说四皇子意图谋反。
  四皇子嫉恨太子深受宣康帝宠爱,但是百善孝为先,他却没有想过对宣康帝下手,只是想取代太子罢了。所以他的原意是让人假装刺杀宣康帝,自己替宣康帝挡开,其中还打算好了一件事,让刺客对宣康帝下手轻,对太子和皇长孙下狠手。这样一来,太子父子死了,自己又救了宣康帝,还怕宣康帝不对他另眼相看?
  四皇子的计划十分周密,主要是利用了早年他母亲安插在宣康帝身边的太监,外面的刺客容易防范,离宣康帝最近的贴身太监呢?宣康帝怎么防范得了?
  可惜的是,顾明将他的计划都泄露给宣康帝知道了,这也是宣康帝南巡前,令太子坐镇京城的缘故,皇长孙虽伴驾,却命心腹侍卫保护他,这次游湖时,宣康帝又命九皇子送皇长孙回行宫,就是怕皇长孙遭了毒手。
  四皇子前些日子在瘦西湖上救驾,人人都看在眼内,宣康帝明知都是四皇子之计,一时却不能动他,一则家丑不可外扬,宣康帝最注重颜面,被儿子如此对待,岂不是笑话皇家父子兄弟相残?二则那计划外人不知道,顾明也没有证据,四皇子完全可以反咬一口,三则世人都知道四皇子替自己抵挡刺客,若是立即处置,不明是非黑白之下,难免有人胡说八道。
  林如海沉吟片刻,道:“依微臣看,竟是别声张的好,顾明旧年才升职,今年忽然又得重赏,身上没有功绩,在陛下才遇刺的时候如此,外人必定十分揣测原因,若是知道了这事倒不好。不如等些日子,陛下另寻个名目赏赐。”
  宣康帝点头道:“卿家说得也有道理。”
  自己臣子的人品如何,宣康帝心里都明白,不过正直有正直的好处,奸猾也有奸猾的好处,端的看如何用,如何制衡。然而顾明就是个小人,他能背叛四皇子,将来未必不能背叛自己,因此宣康帝心里不大喜他,正打算赏他时要明升实降。
  林如海近来伴随宣康帝左右,隐约猜测到了宣康帝的心意,不说宣康帝,就是自己,也会提前防范顾明这样的人物,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再投靠他人,谋害自己。
  他主管调查刺客案件,白天明察暗访,晚间都住在行宫,屈指一算,已有三日了,外面大约都问完了,宣康帝笑道:“明日你就来回禀案件,替那些无辜的盐商脱罪,好生送他们回去,他们必然对你感激不已,将来你在这里为官,他们自然更加拥护你了。”
  林如海道:“都是陛下的恩典,叫微臣白得他们的好处。”
  至于四皇子,林如海压根就不问,他料想宣康帝心中早就有了决断,自己万不能插手。
  ☆、第068章:
  君臣二人商议得当,次日各自行事。
  诸盐商本无辜,林如海第二日假作来回禀已查清,当即便得宣康帝的意思,撤了各地四处查探的兵士,又命林如海前去抚慰吴越等人。因宣康帝遇刺,整个扬州人心惶惶,闻得此消息,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面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见到林如海亲自过来,言明与他们无关,吴越等人感激涕零,幸亏遇到的是林如海主管,若是别人,不知道得往他们家里勒索多少银子。他们被羁押的时候,家里没少上下打点,也送了许多银子去林家求情,不过贾敏都没收,反而安慰了他们家眷许多,说清者自清,且等上面查清了再说,不必如此耗费银钱。
  林如海道:“圣上知晓各位无辜,已命人赐下御膳御酒给各位压惊。”
  吴越等人听了,连忙磕头谢恩。
  扬州刘瑛等官员并贾敏等一干命妇也都放下心来,先前几日人人都不敢出门走动,唯恐惹祸上身,宣康帝在他们这里出事,便是没事,也是大错,现今查明白了非本地之过,又额外开恩安抚他们,心头块石登时落地。
  那些随着宣康帝南巡的官员见此事了结,虽觉得纳闷,怎么轻轻放下,但是彼时刺客皆死,实在是查不到什么,因此都不在意了。
  因四皇子受伤,圣驾到此不过只有半个多月,照料四皇子,故暂不回銮。数日后,四皇子伤势略痊,宣康帝忽然晋其为亲王,封号为义忠,又赏赐无数财物。
  刺杀宣康帝的太监早在当时自刎了,其他刺客也没有活口,四皇子当众立功,自觉此计天衣无缝,又见宣康帝对自己和颜悦色,封自己为亲王,顿时大喜过望,除了太子外,诸位皇子本就只有他一人得了郡王的爵位,如今晋升为亲王,愈加风光无限,只是太子未曾随驾,皇长孙当时不在,未能一并解决,颇有几分美中不足。
  顾明却暗自惊骇,四皇子做下这等不忠之事,圣上竟然不处置,这是什么意思?他暗暗戒备,行事愈加小心,也不敢在宣康帝出头了。
  林如海心里闪过一丝诧异,没想到上辈子太子行事不忠暴露后得到的封号,今生竟落在了四皇子身上。当然了,上辈子四皇子也做了这些事,仅是软禁在明郡王府。其实较之四皇子的手段,太子的手段更狠,真正的谋反,在铁网山上发动,只是被宣康帝镇压了下去,饶是这般,宣康帝还是舍不得杀他,只是幽禁在宫中。
  想到这里,林如海微微一叹,宣康帝忌惮底下儿子与朝臣勾结,可到底是慈父,虎毒不食子,儿子做出此等事宣康帝都没有杀了他们,软禁中亦是不缺衣食,不肯让人怠慢。
  义忠亲王受伤不轻,将养了一个多月方好,宣康帝知道儿子做的这些事,也没心情再留在江南,于六月中旬起驾回京。
  从得知宣康帝意欲南巡,到宣康帝抵达,然后回銮,这半年来扬州真是人人忙得筋疲力尽,等他们走了,还得收拾行宫,安插人手打扫看守,往后,倘或宣康帝等皇家人不至,这耗费一二百万的行宫便闲置在这里了。
  又忙了几近半月,林如海终于清闲下来。
  七月正值夏日,烈日炎炎,酷热难当,黛玉亲手拿了一块切好的西瓜递到林如海跟前,见林如海穿旧年的衣裳如今穿在身上竟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不由得十分心疼,道:“爹爹须得好生歇息歇息,忙这么半年,瘦了一圈不止。”
  说着,又对贾敏道:“妈不是一大早就叫下面采买了许多新鲜菜蔬瓜果鸡鸭鱼肉么?早些儿叫人坐上来,给爹爹补一补。”她语笑嫣然,说得贾敏瞪了她一眼,林如海在外面忙碌的时候,她怎能不担心,早就安排妥当了,偏这黛玉竟在黛玉跟前说破。
  林如海接了西瓜,心里涌现一阵温暖,妻女的关怀,自是让他觉得贴心。
  抬眼望着女儿坐回下面椅上,形容袅娜,态度风流,行动处如同弱柳扶风,哪里有在荣国府的半点凄楚,林如海想到自己错过女儿自六七岁到十岁的几年,总是自责不已,今生今世,他的儿女平平安安,黛玉终不必寄人篱下了。
  林如海笑道:“你们娘儿俩的心意,我都明白。”
  黛玉听了,嘻嘻一笑,贾敏亦觉得心中平安喜乐,果然灵台师父所言不错,自己这一生,真真当得起这四个字了。
  贾敏吩咐丫鬟道:“将冰镇的西瓜再切一个,给方先生和智儿送去。”
  丫鬟答应一声,去料理了。
  今日林睿和俞恒都去曾家请教曾明,不在家。曾明有些年纪了,又犯了旧疾,没再出去,他学问极好,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家教导曾冼时,林如海索性送林睿和俞恒过去。
  宣康帝来扬州时,听说曾明亦在,想起当日曾明的学问,感慨万千,特特宣到跟前相见,还见了曾冼,考校了几句,当即命曾冼参加科举考试,虽不能参加殿试,然而考中举人即可做官,等他考中贡生亦足矣。曾明心想自己家和林家结了亲,总不能娘家无人,也便点头了,他儿子学问不差,只是不在山东住,故没去参加考试而已。
  曾冼比林睿大两岁,尚未娶亲,却已定了一门亲事,只等一年后进京迎娶,近几年他和林睿俞恒常相见,志趣相投,如今一处用功,常常联床夜话,高谈阔论,自是欢喜。
  至于林智亦不见,乃因他正在上课,而黛玉却是中了暑气,在家休养,不曾去上学。
  黛玉长到今年八岁,虚岁却是九岁了,林如海疼她,除了跟贾敏学习管家女工外,仍旧上学读书,只有歇息的那日方跟贾敏学。现今她已经将府试的题目做得令方先生拍案叫绝了,诗词更是极佳,方先生常常叹息她不是个公子。
  吃完西瓜,洗了手,贾敏忽然喟叹道:“元丫头终究还是留在宫里了。”
  自那日起始,姑侄二人虽在宫中见过,却没有过话,元春亦不提出宫之意,自己不提,料想她不敢提出让自己替她筹谋,倒也聪明。
  听妻子提到元春,林如海面色淡淡,没有接口。
  虽然上辈子二宝联姻皆是王氏姐妹二人之意,但是林如海忘不了元春待黛玉的态度,先前省亲时,黛玉和宝钗皆是初见,所得赏赐都是一视同仁,然而住进大观园时元春便待他们截然不同了。说来好笑,迎春三姐妹是贾家之主,宝钗是客,身份又不比黛玉三春等,偏被元春点名道姓地令其住进园中,反不提黛玉三春。又有端午节礼时,元春赏赐唯独宝玉宝钗一般无二,亦极丰厚,黛玉三春却都寥寥,仅有两把扇子和两串珠子,别无他物。
  林如海还记得自己飘荡于宫闱之时,常见王夫人二六之期进宫给元春请安时,流露出自己的意思,说金玉良缘的好处,将黛玉贬得一无是处。
  王夫人当初是怎么说的?林如海隐约记得她对元春道:“宝丫头知书达理,稳重端庄,又能劝谏宝玉读书上进,最是贤惠不过了,哪里是林丫头能比得上的?宝丫头是我嫡亲的外甥女,进了门,自然和我一心,不似林丫头向着老太太。我这么大的年纪,将五十岁了,还在老太太跟前立规矩,难道还要让她们压着我不成?再说了,林家已经无人了,连家业都没了,林丫头能带什么进门帮衬宝玉?反观宝丫头,薛家百万之富,嫁妆自然是极多的。”
  林如海冷笑不已,他林家数百万的家资,悉数进了贾家,他们怎么都只字不提呢?想来是花光了自己家的家业,黛玉一无所有了,便对其弃若敝屣。元春和王夫人常相见,又怎会不知省亲别墅从何而来,一个个道貌岸然,让人不屑!
  林如海叹了一口气,他也不想将其怪在元春身上,毕竟做主亲事的是她亲娘,贾母与之相比,毕竟隔了一层儿,她依从王夫人的意思也是理所当然。
  其实,当初除了贾母和后来的凤姐一心盼着双玉成亲外,其他人哪个愿意?迎春、惜春一个懦弱,一个冷漠,说不上话。李纨和探春一个是王夫人的长媳,一个是王夫人的庶女,前者在王夫人那里讨生活,后者连亲娘都不认,又怎会违背王夫人的意思。至于邢夫人,薛家打得好主意,让薛蝌娶妻邢岫烟,邢夫人自然也向着薛家了。
  望着正端着茶碗侧头听贾敏说话的女儿,林如海满心怜惜,在那样的处境黛玉哪有生路,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形容得淋漓尽致,让他如何不心痛。
  贾敏也没想着让林如海接口,只是说给他听,道:“不是我说,元丫头还是出宫的好,留在宫里有什么好?我知她也想出宫,却是不敢罢了。我是嫡亲的姑妈,不是父母,也不能为她做主,唯愿她有造化,能得平安二字罢了。”
  林如海心想,九皇子登基时,皇后将元春赏赐给他,不知太子登基后,是否亦如此?
  暗暗皱了皱眉头,林如海对此颇不喜,贾家行事已经十分张扬了,若是出个娘娘,岂不是仍如前世那般作恶无数?
  林如海道:“先别管别人,将睿儿成亲的东西预备起来罢。”
  贾敏果然被他转移了心思,笑道:“曾丫头比睿儿小三岁,今年才十三岁,就是成亲,至少也得等二三年呢,急什么?聘礼聘金是早就送过去的,只等着将来请期和迎娶,到那时再预备不迟,也都鲜亮些。”
  黛玉拍手道:“那可好,咱们家就又多一个作诗管家的人了。等到嫂嫂进门,妈也能清闲些,等着含饴弄孙罢!”
  贾敏却道:“哪里就能清闲了?等你和你兄弟都有了着落才行。”她明白曾净心性,将来也要让她管家理事,但是须得等到黛玉和林智嫁娶之后。黛玉和林智年纪比林睿相差八、九岁,若是一时被怠慢了可如何是好?又或者将来黛玉出阁时嫁妆丰厚,令长嫂不满,又待如何?贾敏虽知曾净不致于此,但总得防患于未然。
  林如海明白其意,笑了笑,道:“你别太劳累了,那些事,都是我做主呢。咱们年纪都不小了,若想长长久久地厮守,心便放宽些。”
  贾敏叹道:“话是这么说,可是心里过不去。”
  林如海听了,不再强求。
  黛玉原先听得不大明白,但她聪颖,又见惯了各家姑嫂争锋手段,曾听刘芳不止一次说过她嫂子至今不管家,乃因其母怕苛待了他们下面的弟妹,再思贾敏言语,顿时了然,不觉笑道:“爹爹说得极是,难道将来嫂嫂管家,做主的就不是爹爹和妈妈了?”
  听得贾敏倒好笑起来,道:“才说几句话,你就这样明白了?但愿你这份伶俐别尽用在诗书上,家里也用些,免得被人欺负算计。”
  黛玉笑道:“我什么事不知道?只是不在意罢了。”
  遇到了再说,她又不是任人欺负的。
  贾敏一笑,不在纠缠于此,对林如海笑道:“幸而咱们不在京城,不然,还不知道如何呢,前儿又接到了母亲的书信。想着那日圣驾到时,圣上问百姓有何愿,他们说盼着老爷连任,我心里欢喜不尽,这么一来,咱们家又能在这里住上好几年呢。”
  虽然远在江南,不如在天子脚下富贵,但是在这里上面无人,没有人敢给自己气恼受,岂非比京城里自在?再者,她不愿听娘家老母时时刻刻说那些话。
  贾敏暗想,老母的意思自己推辞几次老母仍不罢休,不如等黛玉有了人家再进京。
  林如海却道:“未必好几年,眼前二三年内必有消息。”上一世宣康帝是明年退位,虽是被九皇子所迫,但现今他却看出了宣康帝因四皇子设计而生的颓废之气,太子极得宣康帝的意思,说不定近几年也会退位静养,到时自己万万不能再独占盐政一职。
  贾敏不解,问道:“这是何故?”
  林如海淡淡一笑,四皇子之事独他和宣康帝,以及顾明知晓,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当然不能透露给妻子知道。
  反倒是黛玉忽然抬头看了林如海一眼,觉得大约因四皇子之故。
  宣康帝南巡时,方先生停了课,黛玉不必上学,又不必管家,有许多时间来思索瘦西湖上的一场行刺最终竟是不了了之了,不过行宫里随驾南巡的人在这件事死了好些,行宫里各人身边的都有。她总觉得宣康帝待四皇子态度有些别扭,似乎知道些什么,特特封了他做义忠亲王,到底是赞叹四皇子品行义忠二字呢?还是在说明什么事?再者,她又听林如海说远着义忠亲王王妃一些,她更确定了心中所想。
  这些想法她没跟贾敏说过,午后有人来请贾敏,黛玉便问林如海。
  林如海一惊,旋即一叹,难怪上一世没有人教导她,她能说出荣国府入不敷出,若不讲究俭省,必致后手不接的话来,果然比世人多了一份玲珑心思。
  林如海道:“心里明白就是了,说出来做什么?”
  黛玉悚然一惊,立时掩口。
  林如海登时笑了起来,到了年底,过完万寿节,看到邸报上说杨昊调任进京,令顾明接任,又有旁人做了九门提督,而非上辈子的杨旭,同时张大虎升到三品将军,执掌京营许多兵士,林如海知道,宣康帝开始动手了。
  四皇子做出这等事,宣康帝岂能容忍,故先斩其膀臂。
  宣康帝除了提拔四皇子母舅外,又升了四皇子的岳父,即杨太太之兄的职缺,乃是一品大学士,不管怎么说,但凡是和四皇子有关的人悉数高升,一副花团锦簇气象,个个喜笑颜开,京城中登门贺喜者众多,门前络绎不绝。
  闻得这些消息,只有林如海知道,这些人麾下的副官都是宣康帝的人,一部分已交给了太子,和四皇子有关的这些人一旦被撤职,下面立即递补上来,丝毫不会影响朝堂。可惜这些人都不知四皇子的所作所为,只道四皇子得宣康帝青睐,兀自欢喜非常。
  黛玉也看了邸报,当即了悟,瘦西湖上那一场刺杀果然出在义忠亲王身上。不知道宣康帝怎么忍下来的,那可是他亲生的儿子呢,不但不能处置,还得封赏。
  不出黛玉所料,京城中很快又传来其他的消息。
  宣康帝是八月回到京城的,太子早得了消息,大吃一惊,竟顾不得公务,亲自迎了数百里地,一见宣康帝,跪倒在地,痛哭不已,问得十分仔细,嘘寒问暖,源自肺腑。
  宣康帝见太子如此孝顺,顿时红了眼圈儿,撇开四皇子外,眼前这个他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对自己是真心实意地孝顺,虽然十年前行事不大稳当,可是这么些年来,他早就改过了,一直兢兢业业地替自己办事,从来没有想别的,屈指一算,太子都四十岁了呢。儿子都该娶妻生子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过完万寿节,自己也将花甲了。
  经过四皇子的事情,宣康帝伤心不已,入冬后竟觉得右手不大灵活了,批阅奏折十分吃力,无奈之下,都是让太子代替自己批阅。不久,年下宣康帝又着了风寒,将养了大半月才好,想了想,未出正月,便寻了错处,当朝训斥义忠亲王一顿,说他空有义忠之名,不做义忠之事,当即软禁在王府中,此事登时引得朝野震动。
  义忠亲王全然没有料到自己欢喜不过短短半年,竟然就因一件小事落得如此境地,他意欲据理力争时,忽闻宣康帝升了顾明的官,极为重用,又见顾明家比别人早一步远离了自己,义忠亲王本非愚蠢之人,略一思忖,顿时失色。
  义忠亲王回想自己经历的事情,难道顾明早早就背叛了自己?自己当初谋划此事的时候,唯有顾明一人知道,连自己母舅妻族都没有吐露半个字。
  想通后,义忠亲王顿时恨得咬牙切齿。
  宣康帝故意升了顾明的官,没有瞒着义忠亲王。他知道若论聪明机智,义忠亲王并不差,就是行事让自己不喜,可是即使如此,义忠亲王是自己的儿子,区区一个顾明叛了他,焉能继续平安无事。义忠亲王是被软禁了,可是其母族妻族还在,总有顾明难过的时候。
  至于朝堂上其他人等,宣康帝不给他们寻根究底的时间,出了正月便即宣旨退位,命太子登基,主持国事,时为同年二月十二日。
  旨意传来,天下大惊。但凡是掌管天下大权的皇帝,没有一个人舍得手里的权柄,君不见武则天六十七岁仍旧登基做了女皇帝呢,何况宣康帝今年不过只有六十岁,朝堂上还有许多官员到了八十岁都不肯致仕呢!怎么宣康帝竟心甘情愿地退位?
  以后怎么办才好?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他们是听太上皇的话呢?还是听新皇帝的话?
  太子也没想到宣康帝会禅位给自己,他原本还想着以宣康帝的身体,自己还得等十年八年,正仔细调理身体,力求活到平安登基的时候,没想到忽然间提前了这么多年。
  回思自己这些年来兢兢业业地维护储君之位,太子顿时感慨万千。
  宣康帝退位后,搬出了大明宫,住进上阳宫,命太子住进大明宫,又命礼部拟年号,又亲自下旨,封太子妃为皇后,皇长孙为太子,因宣康帝今年退位,太子登基后到明年才能改元,皇后等嫔妃的册封之礼也得等到改元之后。太子忙尊宣康帝为太上皇,尊皇后为皇太后,宣康帝后宫嫔妃皆随入上阳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