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彼岸繁花[综红楼]>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476节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476节

  刘繇无处可逃,偏孙策还是给了他一条活路,投降后带着他所有的属官继续为扬州的各级衙门做事——在各郡开办的学堂做教谕。
  刘繇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跟随他的人,也只好乖乖地投降,他交出所有的武装军卒,连忠心耿耿跟着他的太史慈也投向了孙策。
  孙策容了刘繇的投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有张昭、张纮帮忙,但是突然接手大半的扬州辖区,就立即面临一个缺少人手的窘境。
  只好以扬州刺史的名头向天下开征辟令。
  至于有多少人愿意、又有多少人能穿过战火纷飞的袁术、刘表、张绣的接壤区,孙策以及张昭张纮都没敢报什么乐观的态度。
  果然是三人相像得到的结果。除了吴地的人,连荆州过来的人都少。直把英俊的帅哥孙策愁的变成苦瓜脸了。
  无奈先从亲戚里选。孙嫒的丈夫弘咨被孙策就地硬按去吴郡太守府做事。然后孙珊的夫家陈家很积极地把出十八岁以上读书识字可以的子弟都推荐给孙策,孙策和张昭张纮将人做了一番考核,然后派去各级的衙门。
  孙策的叔叔孙静不想离开家乡富春,但他把族里认字的人都给送到曲阿让孙策考核,能做事的留下,不合格的带回去继续读书。
  忙到快秋天的时候,扬州辖区缺人的现象缓解了一点,各级衙门缓慢地开始运转了。
  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文盲率,吴夫人拿着她让孙策做的调查报告也跟着皱眉。
  孙策现在拥有的会稽、吴郡、丹杨这几处都算是江南偏富裕的地方了。大族的子弟基本都有机会读书,但就是这样,富春孙家送过来考核的子弟,其中还是有一部分只能算是识字,写不好也读不明白简单的公文。
  而那些寒族子弟里识字的更少了。读书识字的成本太高,绝大多数的人还在为温饱挣扎,如今还要再添上一条躲避战乱。
  就算是有些寒族子弟得到学习机会了,也学的不错了,也是未必有出头的机会。官员的位置是一定的,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想做官唯一的途径是靠官员们推举——孝廉。
  寒族子弟想要让当地的父母官举荐为孝廉,其难度远远高过世家豪族的子弟。
  但这举孝廉的制度也还是有好处。在当官之前,先被家乡的父老考核四十年的人品:是不是孝顺父母?做事是不是清明廉洁?
  被举荐成为孝廉后,朝廷还要对进行考试。孝廉科成为朝廷在恩荫选官之外的、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吴夫人慢慢捋顺朝廷选官还有吴地的现状,想打破无人可用的窘境,那就只能开办学校,进行速成的初级文化课普及教育。只有全面地启发民智了,以后才有打破恩荫、地方官员举荐这样狭隘的选官限制。
  “伯符,靠征辟能独当一面的读书人来吴地做官,能不能征召到足够的人手先不考虑,难处是在天下的读书人就少。我看不如我们自己动手,来培养需要的人才。先做个计划,看看能不能用上三到五年的功夫,教导出一部分能做小吏的,然后慢慢征辟大儒来吴地讲学吧。”
  孙策知道母亲的提议自己教出需要的官员是最利于长远的。但是用三五年的时间,教导出能做小吏的人,他心里真的是没底。还不如问他三五年怎么能建一支强军。
  这事吴夫人也没指望孙策去做。
  “伯符,你好好练兵,早日让扬州安全安宁就不错。”
  张昭张纮很赞同吴夫人的提议,先教会民众会简单的计算、简单的书写,然后从中选出适合做小吏的人才,再从这些小吏里慢慢培养聪明的心性好的人,进行进一步培训教导,通过考核后安排等重要的职位。
  “夫人准备先教导哪些人读书计算呢?”
  读书识字的人少,愿意去教书的也不多。战乱的时候,更难请到大儒了。
  “从军营开始吧。军卒这几个月训练下来都能背得军规了,让他们用军规对照认字。然后组织人手把衙门常用的字挑出千个,若能编成容易记的歌谣最好。通过这两样考核在晋升的时候优先,一旦伤残了就可以到衙门做小吏,既能弥补人手缺失、保证衙门小吏来源的忠心,还能让伤残将士以后多一条谋生之路。”
  孙策很赞成母亲与二张商议出来的主意。与领军的将领一说,每个人都很支持。能让军卒在伤残后到衙门做个小吏谋生,比给他们一些钱物只能花用一时会更激发军卒的勇气。而且从军律开始认字,速度快效果好。
  在刻满军律的石碑遍及军营的角落后,军卒中掀起读书的热潮。
  而刘繇那一系的辅官加入教谕行列,使得千字文提早刊印出来。孙策和吴夫人因为教化民众,得到朝廷的嘉奖、敕封。 .
  第682章 682、武烈皇后29
  识字是世家豪族的特权, 但是吴夫人和孙策在江南推开千字文,打的是教化民众的旗号。在千字文之后就推广朝廷的律法, 目的是让下到垂髫的童子,上到花甲老翁, 都能够读懂朝廷律法,使百姓人人都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然了,能读懂律法的, 识字的数量已经够到各级衙门做个普通的小吏了。
  张昭在替孙策给小皇帝奏折里说:现在世道混乱, 百姓目不识丁,不知圣人言, 才容易被有心人蛊惑, 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让百姓认识常用字以后,有计划地让大汉的每个百姓都能读懂朝廷的律法,百姓对朝廷的律法有了足够的认知,知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则遵守朝廷律法的百姓就会慢慢多起来, 世道就会很快变回以前有秩序那般了。
  小皇帝看了孙策这样的折子很高兴啊, 这可是心怀天下的长远考量。教化百姓知法守法, 让乱世恢复以前的秩序, 好,嘉奖了。
  孙策得封的吴侯本是县侯级别的封爵, 是吴郡下属的吴县作为封爵地,但实则并未有食邑,也没有治民的权利, 也不可以世袭。但是别说吴郡的吴县了,哪怕是国都洛阳的周边,朝廷实际能控制的地方没有多少。
  天下十四州,大的刺史割据几州,小的地方豪强即便是一县之地也拥兵自重,更别提那些纷纷自立为太守的数不过来的郡府了。
  孙策肯为朝廷的长远做考量,映衬着因为是宗室而被派去益州、荆州的刘璋(刘焉已去世,其子继承了益州牧)和刘表,就不好看了。
  益州的刘璋,他借口战乱不能送东西到朝廷。荆州的刘表装聋作哑好像没有朝廷了一般,实际就是当没了朝廷,数年也不曾税贡了……
  孙策虽得了皇命做扬州刺史,但扬州尚且还被袁术占据了一部分呢。他已经连着纳贡三年,每年送上来的都是自己和皇后最需要的东西。小皇帝与皇后思量一番后,决定把整个吴郡给孙策做封爵地,让孙策的吴侯国为郡级,敕封吴夫人为吴国太,册封孙策初生的儿子孙绍为世子。
  与此同时给孙策吴侯国的还有治民权、独立的军队。
  反正这些东西是已经在孙策手里的。
  圣意甫出,小皇帝就在朝堂上就被众位大臣劝谏,说是给孙策的权利太大,封赏太高。
  小皇帝沉默了很久才说:“刘焉、刘表负皇命去荆州、益州,据彼富庶二州久矣,皆不税不贡。荆州、益州治民权、军权可在朕处?刘表逝后,刘璋承继了益州,朝廷可有州牧可以承继的先例和法度。吴侯尚未得全扬州时,既予朝廷稅贡,今年其上表为朝廷长远做考量,朕予吴侯之吴郡国做嘉奖,使其能便宜行事,正是要彰显吴侯对朝廷的忠心于天下刺史和太守前。若能使得天下十四州之刺史,都与吴侯一般行事,朝廷还有何捉襟见肘里的为难呢。”
  众臣被小皇帝说的不好反驳。依着小皇帝的期望,每州舍出一郡的封地做刺史的食邑,换回十四州都像孙策这样忠心王事,当然是最好的了。
  但是王莽未篡权的时候……
  这话说出来就不好听了。
  可是谁愿意前脚得了孙策赠与的财物,后脚就在朝堂反对皇帝给一些实际已经在孙策手里的东西呢。
  别看小皇帝说的冠冕堂皇,其实他能做的、能给孙策的就是一些口惠而实不至的嘉奖和敕封。
  但这个对孙策来说就足够足够了。
  小皇帝现在心里明白的很,自己借着孙策掀开益州和荆州的不税不贡,接下来就看刘璋和刘表二人的表现了。若是二人不悔改,等自己寻到合适的机会了,就可以用他们这样不尊朝廷的行为,把他们二人替换下来。
  孙策得的封赏,让坚持留在洛阳的兖州刺史曹操很尴尬。他得了司空的位置之后,心里就一直憋闷着、甚是不爽。
  这不爽是不得不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袁绍,否则袁绍就拒不接旨。他退让一步了,赢得了好名声,可是孙策眨眼间又把他逼到悬崖边上了。
  孙策在初得曲阿就予朝廷纳稅上贡,虽迄今未得扬州全境,可税贡一年比一年多。这就逼着自己重新审视兖州对朝廷的稅贡了。
  可自己从接手兖州,就一直在为军卒果腹发愁。
  兖州从黄巾军侵扰后就一直没恢复过来,先是战乱、后是蝗灾、然后吕布又在兖州闹腾了一年多。逼得自己已经到了要掘景帝兄弟的坟墓来充当军费的境地,自然是给朝廷的上贡也是虚虚的一点意思。
  要不是考虑到小皇帝夫妻俩的衣食还靠着扬州的孙策贴补,百官也都艰难度日。
  曹操还盼着朝廷能给兖州一点救济呢。
  只不过曹操心里明白,如果兖州提出想要赈济,自己除了被朝臣抨击没有治理一州的能力,除了浪费自己的口水,还得不到一粒粟……但凡提出赈济能得到点什么,他早开口了。
  兖州多艰难,曹操每天都要为自己哭一哭了。
  可就是这么艰难,自己也还是千挑万选了一些适合的贡品,那是自己对皇帝的一片心意啊。可怎么就有朝臣看不到自己对皇帝的心意,信誓旦旦地说某某物是陪葬之物呢。
  哼,别当自己不知道。
  曹操看洛阳的朝臣心里都是恨。
  当然啦曹操是没从小皇帝的角度想事情。他掘墓掘到小皇帝的叔祖宗梁孝王刘武的头上,然后站在朝堂上说对皇帝是忠心的。
  刘协会信吗?
  刘协只悄悄与皇后伏寿说:“曹孟德居心叵测,掘了先祖的寝陵做贡品。朕异日必为先祖报仇。”
  曹操的不爽快,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完成荀彧策划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规划。从小皇帝不肯去许县,他就不能完全掌握了朝政。每天滞留在洛阳,更多的是憋气。
  杨奉等人也不知道是谁给出的主意,宁可饿着也不肯按着自己划下的道道走。
  可是离开洛阳呢?
  曹操又不肯。他怕自己前脚离开了,后脚不定谁会掠走了皇帝。要是给袁绍得了皇帝,他如今差不多是四州收入囊中,自己可不是要听他的号令了。
  曹操带了万余的大军守在洛阳,人吃马喂都要靠着兖州的补给。这样的日子还不知道何时是终了。
  小皇帝给孙策的册封,把曹操挤兑得开始上火了。
  孙策的吴侯册封升级,还真的刺激到各州的刺史了。
  当先的就是袁绍。
  在与公孙瓒大了多年以后,他占据了冀州一带快有四个州的范围了。彻底铲除公孙瓒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他从皇帝东归洛阳后,就恢复了对朝廷的上贡和纳税。
  皇帝回归洛阳,大封群臣的时候,曹操把大将军让给他之后,他一直是非常开心的。
  可如今皇帝提升孙策的封爵过,好像是在提醒自己哦。
  袁绍想想自己对朝廷的稅贡是少了一点儿。唉,恢复四州以前那般稅贡不可能的,但还是加多一些才会好看。
  袁绍想到了就立即去做,终于赶在年关前,把给小皇帝的稅贡增加了一些,还上表说自己前几年与公孙瓒等厮杀,还要赈济冀州、青州、并州的百姓,今年又加上了幽州的百姓,所以对朝廷、对天子有所怠慢等等请罪、安抚之语。
  小皇帝看到袁绍的奏章,立即安排宦官当堂宣读了一遍。朝臣都明白这是孙策那吴侯敕封升级、刺激了袁绍而得来的,免不了开口赞扬一番袁绍的忠心,再赞扬天子英明了。
  皆大欢喜。
  孙策得了豫章郡之后,仍留豫章郡原太守华歆为豫章太守。华歆是清正廉洁之人,孙策到了豫章郡城下,没有贸贸然就攻城,而是派遣前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已经投奔他的虞翻前去说以利害 。而且孙策还让虞翻说明了只要刘繇投降,交出军队就绝不害刘繇性命。
  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自己也守不住豫章郡,只能抱着姑且相信孙策的态度,为了全郡的百姓先投降了。
  华歆居然没想到孙策言而有信,不仅没杀刘繇,连昔日跟随刘繇的人,只要投降都安排了去处。且孙策还以上宾之礼敬华歆的才德。
  孙策这么和他说:“华太尉,你要是不愿意继续留在豫章,我只好从跟随我的人里面挑选你的继任者。至于能选出什么人,你与我先父是同僚,应该知道我阿翁只给我留下几位统兵的将军。为了豫章郡的百姓,你还是留任的好。”
  说的华歆没有丝毫办法,只好接了孙策的挽留,继续做豫章郡太守。
  欢喜的不仅仅是孙策,还有豫章郡的百姓。
  孙策把豫章郡的事情安排好,然后快马加鞭回曲阿,他要回去看儿子。母亲给他送信过来,说大乔顺产一子。
  那时候孙策得了江夏郡,正防备着刘表偷袭呢。然后等他得了长沙郡,对豫章郡的包围完成了,再把豫章的事情处理好,孩子都快百日了。
  孙策非常遗憾自己没能见到刚出生儿子、满月也没见到,如今百日又要错过。 .
  第683章 683、武烈夫人29
  吴夫人此时在曲阿带着孙策手下的文官武将的内眷, 在给刚刚到了百天的孙绍庆贺“百岁”。
  大乔亲自抱着儿子,坐在吴夫人的身边, 生产后的大乔略显丰腴,原来就是温婉秉性的美人, 现在抱着儿子心满意足的神态,让她更添了几分初为人母的温柔光辉。
  朱治等在外领兵的将领,其内眷们与吴夫人都是非常熟识的, 一个个凑上前看胖乎乎的孙绍, 看完都忍不住称赞几句。
  “世子长的真俊,不愧是孙家的人。”
  见过孙坚的人更会感慨几句, “世子是像父亲吴侯多一些。”
  至于是像孙策还是像大乔, 长大以后也都会相貌不俗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