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奇幻玄幻>第一氏族> 第一氏族 第685节

第一氏族 第685节

  秦国大军进入河阳,总不能只派几万人吧?那不是掩耳盗铃嘛!
  可一旦一二十万大军进入中原,如何保证进攻河东的绝对优势兵力?
  再者,洛阳、河阳两座藩镇,对最终还是要夺取中原的魏氏来说,怎么都显得太过重要。
  有了这两座藩镇,日后与杨氏交战时,从关中东进中原的兵马就能畅通无阻,不用担心被拦在函谷关前。
  甚至能接应从河北渡河南下的兵马。
  到了那时,中原在他们面前就没有险阻可言,完全是一片可以任意驰骋的平地。
  这洛阳、河阳两镇,秦国上下能甘心不要吗?
  魏无羡心烦意乱。
  当时在赵宁面前,他把吴国的士大夫骂得有多惨,数落得有多不堪,现在他就有多痛恨对方,恨不得对方多长一颗脑袋。
  正是吴国这种在他看来属于绝对软蛋的愚蠢行为,让秦国深陷两难之境。
  “召集重臣进宫商议吧。”魏崇山自己拿不定主意,见魏无羡也很纠结,便决定集思广益。
  只能先集思广益。
  ......
  汴梁。
  张京很烦躁,烦躁得一连两日都没有睡着。
  投靠杨氏,对他来说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是为了在三家逐鹿中原的乱战危局中,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并浑水摸鱼寻机壮大。
  退一步说,纵然是局势不好,他最终被迫真的做了杨氏之臣,那也是吴国辖下的一方诸侯、封疆大吏。
  不曾想,这刚刚效忠杨氏,还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自己就要失去洛阳、河阳二镇,将“好不容易”奋斗得来的大好地盘拱手让人。
  张京得知杨延广的这个决定后,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杨氏可是真不把他们自个儿当外人,也不把他张京当外人啊!
  ——他们这哪里是不把他当外人,简直是不把他张京当个人!
  要是愿意舍弃洛阳、河阳两镇,他张京何必非得绕个弯子投靠杨氏?直接投靠魏氏不好吗?
  魏氏得了这样的好处,一定不会吝啬高官厚禄。
  张京认为吴国的人脑子都给驴踢了。
  好在杨延广的脑子还算没有被驴给完全踢坏,还知道怎么安抚他,亲自来了汴梁一趟,与他好言好语的商议这件事不说,言谈中还给足了他面子,没有端着吴王的架子,相处中近乎是跟他平辈论交。
  当然,最重要的是,杨延广给了他足够多的补偿。
  其一,封他为陈留郡王,封他的长子为齐国公。
  其二,任命他为吴国兵马副元帅。
  其三,加封他为武宁节度使、义成节度使。
  其四,赏赐金银财宝无数。
  第七六二章 联手(5)
  作为四镇之主,郡王这个爵位,张京其实自己就能封自己。
  但能封是一回事,别人认不认是另一回事。
  现在有杨延广封他,那么吴国上下就都会认同他这个身份,所有认同吴国这个存在的人,顺带着也会认同他。
  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官职是新出现的,自从府兵制崩溃,大都督府渐渐变得有名无实,名义上统帅天下兵马的军方最高职位,就从大都督变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
  大晋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是赵宁。
  吴国的兵马大元帅只能称吴国兵马大元帅,称不了天下,人选是杨佳妮的父亲,杨佳妮这个大将军统率的是吴国禁军。
  ——杨延广是杨佳妮的祖父;吴国禁军,是藩镇军之上的中央军。
  杨延广给了张京副元帅的官职,即是让他拥有了吴国军方第二人的尊贵地位,是杨氏之外的第一人。
  这两个赏赐,包括金银珠宝在内,在性质上都是吴国该给的,他张京携四镇投靠吴国,吴国当然需要用高位显爵来安置他。
  但郡王、副元帅的位置,毕竟太高了,正常情况下杨延广未必肯给。
  义成、武宁两镇,则是杨延广补偿张京失去的洛阳、河阳两镇,义成如今在大晋手中,节度使是耿安国。
  杨延广的意思很清楚,只要张京率部好好奋战,一旦吴军打赢了中原之战,张京的好处少不了。
  至于武宁一镇,杨延广就算愿给,张京也不能要,徐州现在都被吴军占了,他难道还能让对方把地方腾出来?
  杨延广这样做的意思,是表示对张京的信任与重视,让对方知道自己不会亏待他。
  张京当然得态度坚决的不要武宁,以表自己对杨延广的尊重与臣服。
  两人推辞一番,杨延广便把兖州许给了张京,承诺只要打下义成跟兖州,张京马上就能恢复四镇之主的身份与地盘。
  一来二往,君臣相得益彰,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确认与稳固。
  当然,这都是明面上的姿态,暗地里,张京还是愤怒得两天没睡着。
  杨延广一离开汴梁回徐州,张京便马不停蹄去见赵玉洁。
  干净素雅的宅院内,赵玉洁坐在宽敞明亮的亭台中,听罢张京的抱怨与忧虑,浅笑着放下手中的金光教经典,好整以暇地道:
  “如若换了我是廉使,此时应该高兴才是。”
  张京牛眼一瞪:“平白丢了两镇,我还应该高兴?义成、兖州两镇说是给我,还不是要靠我去打下来,我有什么理由高兴?”
  虽然打义成、兖州,吴军会出力,而且基本是承担主力位置,但张京毕竟还是要去打,得付出代价,而且好不好打下来还两说。
  跟曾经的天下至锐河东军交手,与威名赫赫的大齐战神对垒,但凡是个军中将领,就不可能不感到深重压力。
  赵玉洁接过小蝶递来的茶水,举止轻柔的啜了一口,放下茶碗的时候笑容不减地道:
  “廉使投靠吴国,这四镇之主的位置,本来就坐不长久。
  “他日一旦杨氏得了天下,难道还能允许麾下有手握四镇兵马与军政大权的存在?到了那时,廉使若想保全身家性命,就得乖乖交出权柄。”
  张京端茶碗的手僵在半途,这么长远的事他倒是还没想过。但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现实也必然如此发展。
  相比较而言,还是郡王的尊贵与副元帅的地位,来得更加长久。
  他没了喝茶的兴致,盯着赵玉洁道:
  “我投靠吴国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中原风云有变,时机出现,我必定要脱离杨氏,独占中原!谁稀罕吴国的郡王、元帅之位?”
  赵玉洁道:“若是如此,今日丢失的河阳、洛阳两镇,就完全不算什么,左右到时候都能拿得回来。
  “眼下廉使乖乖让出两镇,取信了吴王,降低了对方的防备,来日反戈一击时,成功的可能性便会大上不少。”
  张京呼吸一滞。
  如果来日真有机会,让他把整个中原、齐鲁都占下,那区区洛阳、河阳不还是能失而复得?若是来日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中途兵败身亡了,那还不是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眼下干净利落将两镇交给杨延广,反而会方便日后行事,是在为将来的大业打基础!
  赵玉洁抬了抬手,示意张京饮茶,茶水再放下去就会变凉,少了滋味。张京思虑百转,木然端起茶碗,一下子喝了一半,却完全没注意到茶水的味道。
  赵玉洁接着道:“廉使虽然会让出洛阳、河阳两镇,但毕竟只是让出城池,兵马可以一个不少的撤出,粮食能够一粒不少的带走。
  “乱世之中,只要有兵马和钱粮,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保障,廉使并没有根本损失。”
  说到这,她露出智珠在握之色,“况且,神教在洛阳、河阳基业稳固,信徒众多,而且因为廉使的‘仁政’,百姓都认可我们。
  “他日收复两镇时,大军所到之处,百姓必定献土来归,这可比当初廉使夺取两镇时,难度还要小得多,堪称是‘信手拈来’。”
  闻听此言,张京眼中有了光彩,精神也是大振。
  前段时间金光教遭受赵氏修行者破坏,虽说名声受到损害,但因为赵玉洁补救及时,除了宋州等极少数地方,金光教的基本盘依然坚固。
  这些时日以来,赵玉洁大刀阔斧对金光教进行改革,约束教众言行整肃教众纪律,以传播、研习金光教经律论的方式,提高教众的格调素养,塑造金光教存在的完整理论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金光教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更上层楼,民间对金光教的评价不断攀升,信徒对金光神的信仰更加虔诚,乃至信徒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只要河阳、洛阳的金光教还在,但凡金光教还跟他张京是一体的,那么这两镇就仍是他张京的,等闲谁也别想夺走!
  “神使不愧是神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某茅塞顿开!”
  张京彻底放下心来,很是感激自己有赵玉洁的支持——他也不能不放下心来,形势比人强,杨氏的兵马已经进入中原,他轻易无法跟杨氏撕破脸,“有廉使为臂助,张某何愁大事不成?”
  赵玉洁微微一笑,“喝茶。”
  张京端起茶碗。
  ......
  张京离开宅院后,赵玉洁让小蝶收拾好茶具,而后吩咐道:
  “吴军占了徐州,吴王也在徐州,你立马调集教中精锐,充实徐州教坛的力量,让他们平日里多与吴国官将接触,向他们传播神的光辉与本教教义。
  “稍后吴军必然进入张京的地盘,从现在开始,吴军每到一处,都要安排教中上师向吴国官将传播教义,尤其是吴国士大夫,他们相对容易接受神教。
  “洛阳、河阳的教众也得组织起来,在魏氏人马进入后,尝试与他们的官将进行接触。
  “另外,再挑选教中大才之辈,时刻准备向杨延广、杨佳妮、魏无羡等人面授神的意志。”
  小蝶对这些安排并不意外,金光教不会把宝压在张京身上,早晚都得与吴国、秦国有所往来。而这场战争带来了神教扩大影响力,向秦国、吴国高层渗透的绝佳机会。
  神教在中原的地位与影响力,无论魏氏还是杨氏都心中有数,他们想要夺取中原占稳中原,就不可能绕得过神教,且不说他们最终会不会跟神教走到一起,至少都会乐意接触神教。
  神教正好待价而沽。
  神教将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向中原之战的最终胜者靠拢,与之联合。甚至是利用自己的实力,影响战争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谁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神使......”
  小蝶欲言又止,想了想,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神使,若是您的身份大白于天下,魏氏、杨氏都不愿跟我们联手,亦或是出于其它考量,不愿看到神教发展壮大,不肯跟我们合作,那我们岂不是前路难料?”
  赵玉洁浅浅一笑,“我不会让那样的局面出现的。”
  小蝶眼前一亮:“神使有所布置?”
  赵玉洁淡淡地道:“现在布置也不晚:总坛半数精锐,立即前往吴国与秦国,联合当地的教坛,在秦国与吴国内部大力传教。”
  小蝶心神一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