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64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64节

  赵世瑜看着急功近利的骆冠英,笑着说:“军功自然是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这块土地。有了这些土地,将士们的功劳就稳了。再说了,你不会真以为李芳远的兵能挡住足利义满的兵吧?”
  骆冠英并不知道朝鲜兵的战力,却很清楚日本兵的战力,当年阳江一战,若不是火器支援,阳江所军士怕是要吃大亏。
  真刀真枪的拼杀,这群人战力较之大明寻常卫所军士并不差。
  商议之后,骆冠英等人最终决定按兵不动,看看再说。
  郑淮、禹铸回到济州岛,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足利义满死了,足利义持打算求和。
  面对突然的变化,骆冠英、沈伟等人都有些傻眼,你这都派遣了细作,征召了军士,动员起来要干架了,突然之间,你说挂就挂了?
  “这家伙命不好啊。”
  骆冠英感叹。
  沈伟想了想,悠悠说了句:“你应该说,这家伙命真好。”
  骆冠英等人连连点头,没错,至少他没多少痛苦的死了,否则……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抽刀向理学
  李芳远确确实实收到了日本使臣送来的国书,高兴之余,答应安排日野美子、阿祖、肥富以商人的身份前往天津港。
  至于到了大明之后这些人怎么做,那就看他们自己的了。
  李芳远之所以答应得如此爽快,还是被足利义持给忽悠了。
  足利义持写的国书,先是将倭寇骚扰大明、朝鲜的罪过都按在了老爹足利义满身上,说自己绝对会严厉打击贼寇,然后就是给好处,黄金五百两,白银一万两,美女两对。也不知道足利义满写国书的时候是不是想顺手了,竟然把对马岛、壹岐岛也许诺给了李芳远。
  李芳远知道大明天子不喜欢日本国,也知道壹岐岛、对马岛上没一个明军,见足利义持这么上道,当即就答应了下来,美女什么的就算了,钱和岛给朝鲜就行。
  当然,这些事不能公开办。
  李芳远很清楚朱允炆的脾气,以前代送一个书信都挨骂,现在直接送人,估计朱允炆能派个将军找自己问问是不是想当太上皇了。
  于是,李芳远明面上拒绝了日本使臣,赶走了他们,暗中却安排这一批人乘商船前往大明天津港。哪怕是事情败露,大明发飙,李芳远也可以不承认,毕竟自己在松京看日出日落,哪能管得住人家上船的事。
  至于这些人为什么选择在朝鲜商船上偷渡,那我们也是受害者,都是被他们蒙蔽了……
  随着冬日的到来,天下纷扰的事逐渐少了许多。
  朱允炆也难得清闲下来,不是在后宫里好好教导儿女,就是去国子监,龙江船厂转转。
  就在悠闲的冬日,一个个不幸的消息又接连传来。
  献出旧港的梁道明因病逝世。
  朝廷刚刚商议出以亲王规格安葬梁道明,献出渤泥岛大部领土的黄森屏也去世了。
  朱允炆是真的悲伤。
  若不是梁道明,大明不可能拥有旧港这一片领土,郑和水师船队几下南洋,想要拥有一个可靠的后勤与基地,都只能租赁其他国家的港口!
  若不是黄森屏,大明想要在南洋中拥有一块范围足够大的领土,也不太容易。
  是这两个人,给大明立足南洋打下了基础,是他们给大明贡献了海外飞地,是他们成就了大明水师!
  朱允炆亲自撰写祭文,遵其意愿,将梁道明安葬于南海西樵,将黄森屏安葬于福建泉州,皆是亲王规格,同时,将两人名字写于大明英烈碑之上。
  在朝廷忙完两人的丧事,追封谥号之后,建文十年也走到了十二月,各地使臣纷纷入京。
  受建文十年初大阅兵影响,藩属国使臣的规格都不算低,以前找个官,搭配几个人随便去一趟就行,现在多以王族或大臣为主。
  瓦剌的老朋友把秃孛罗再一次带队来了,让人有些意外的是,鞑靼的本雅失里、阿鲁台竟也派遣了使臣。
  朱允炆看到五军都督府递上来的文书时也有些错愕,本雅失里、阿鲁台可以说很有骨气的,这些年没少雄起,先是跑嘉峪关外,蠢蠢欲动,曾想勾结赤斤蒙古反水大明,祸乱西北,没得逞之后,又去打了大明的威虏城,结果被神机炮给送走了。
  精力旺盛的本雅失里、阿鲁台在春天里跑到了河套,遇到大明的新城,不老实非要碰一碰,结果又被火器给送走了。
  今年夏天,鞑靼迁移到了胪朐河流域,就在哈剌温山西面,隔着一座山与朵颜卫当邻居,也不知道是记仇朵颜卫曾经帮助过大明,还是担心朵颜卫是大明的刀子,这半年来并没有主动勾搭朵颜卫,算是太平了几个月。
  在大明没找你的时候,你就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非要闹腾点事出来,派个使臣到大明来,图啥呢,咱们关系又不好,想刺探情报,还是想卖羊毛?
  朱允炆原本是不想让这群人来京师的,见了糟心,大过年的,不让人肃静肃静,可礼部与内阁认为,来者是客,不接待多少有些失礼,不妨让他们来,顺便兴师问罪。
  既然这样,那就都来吧。
  不过,帖木儿国没来使臣,毕竟路太远了,跑一趟实在是废腿。再说了,哈里现在正忙着开采克其库姆地区的木龙涛金矿,时不时请傅安、王全臻等人吃个饭,商量商量如何拉近下与大明之间的关系。
  年底,京师热闹更胜以往,各地的手艺人、商人,纷纷抵京。
  何文渊在冬日封印之后,带叶灵儿抵达京师,刚拜谒了英烈碑,转身就看到了熟悉的面孔。
  汤不平板着脸:“皇上请你们入宫一叙。”
  何文渊、叶灵儿没想到刚到京师,安全局的人就找上来了,只好跟着汤不平入了宫。
  朱允炆看着更为稳重的何文渊与更是动人的叶灵儿,看向内侍,内侍端来两枚美玉。
  “这是?”
  何文渊、叶灵儿有些不明所以。
  朱允炆平和地说:“听闻你们二人已立下婚约,朕送两枚玉佩作贺礼,收下吧,日后用心为朝廷办事,不可徇私枉法,否则这玉佩,朕会收回来。”
  何文渊、叶灵儿收下玉佩,感动不已。
  朱允炆看向叶灵儿:“永嘉学派与正学书院的论战,朕看了文书。让朕来说,正学书院之所以输给永嘉学派,主要还是过于拘泥于理学古礼,只讲问心问性,不能有所为,不知如何为。如今国子监正在改良理学,但院长董伦本身就出自理学,改良步子有限,难有成效,你明白朕的意思吧?”
  叶灵儿蹙眉,何文渊有些着急。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怎么可能不明白朱允炆这是想将叶灵儿调入国子监,帮助董伦改良理学,让理学从空谈心性转化为务实求索,可两个人还没成亲,一旦叶灵儿进入国子监,那何文渊人在温州府,这小日子还怎么过?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朕知道这样对你们二人不公,但理学不革新,思想不摆正,大明就无法大踏步前进,你们也不希望看到诸如方孝孺等人,在民间大兴儒家理学,不问其他学问吧?”
  何文渊看着犹豫的叶灵儿,着急地说:“改良儒家学问与理学,不需要灵儿到国子监吧,送来教材……”
  叶灵儿打断了何文渊:“若只有教材就能成才,那天下府县学何必还需要先生?教材摆在那里,学子未必能通达其义。学问在于学与问,教材是死的,可学而不可问,没有人解惑,学出来的学子又怎么能懂得其中精髓?”
  “可……”
  何文渊想哭,还没成婚,这要是分开两地,岂不是煎熬。
  朱允炆想了想,说:“若是你能答应来国子监,朕可以恩准你,每一个月课程休半个月,随水师南下的船只,往返温州府与京师。”
  “好,我答应。”
  叶灵儿清楚,朱允炆已经做到了这一步,自己实在是没办法拒绝。
  何文渊暗暗郁闷,也只好接受这个结果。
  朱允炆见两人没意见,对内侍吩咐:“让水师送他们回温州府成婚,正月十六日至国子监执教。”
  何文渊、叶灵儿对霸道的朱允炆很是反抗,两个人来京师就是想好好看看京师繁华,这繁华没看到,就要被赶回去早点成婚了……
  惹不起,只好回家。
  朱允炆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有些着急,永嘉学派再出世,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商人、新兴士子,可也遭遇了许多人的反对,尤其是方孝孺等一些老顽固。
  民间还有不少书院,为了捍卫理学正宗,将杂学入国子监,入府县学,入社学作大量批判,并在宣传方面下了不少气力,招揽了不少弟子。
  因为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加上理学根深蒂固,朱允炆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这群人,但对他们的作为又不能视而不见,视而不管。
  唯一破局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国子监的影响力,从上而下,主动进行理学革新,然后将这一套理论,输入至府学、县学、社学,之后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彻底压倒传统理学力量。
  朱允炆不能再等了,大明也不能再等了。
  十二月二十日。
  刘长阁捏着一份情报,脸都要阴沉出水来了,一脚踢翻了桌子,声嘶力竭地喊:“是谁放日本人进来的?这都到扬州府,人家都公开了使臣身份才发现,都干什么吃的!”
  完了。
  安全局要挨训了。
  刘长阁现在左右为难,按照朝廷禁令,不允许任何日本人踏入大明一步。但按照朝廷礼制与外交文明,不斩来使啊。
  要人命的是,人家现在就在扬州府,过了长江就到家门口了,还把消息传开,大明不接待也得接待!
  如此被动,是安全局少有的局面。
  刘长阁胆战心惊地将消息奏报朱允炆,果然,朱允炆拿起了文书,砸了刘长阁一顿,要不是小鬼子主动公开,岂不是人家到了金陵城自己都不知道?
  查,必须查清楚!
  要是查不清楚来龙去脉,你刘长阁趁早去对马岛钓鱼去!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很合理吧?
  安全局不能说不尽心,不尽力,可想要防住足利义满的使臣还是有些困难。
  日野美子、阿祖、肥富的外在身份是朝鲜商人,这些人拥有合法的手续,手中握着天津港市舶司出具的通关凭证,人家买卖人,带了一箱子又一箱子的金银,为的是进货,安全局就是想调查,也不好说什么。
  何况阿祖、肥富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话,只要日野美子不冒出来一句雅美蝶,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足利幕府派出来的
  运河关卡重重检验,也没发现这批商人行为不妥,加上朝廷重视远航贸易,没有谁会刻意为难外藩商人。
  刘长阁挨了训之后,立即派出了薛夏、雄武成亲自“接应”日本使臣,将其阻在扬州,在看到其凭证是朝鲜商人的时候,薛夏立即奏报。
  刘长阁收到消息之后,带顾云就直接去了会同馆,找到正在睡觉的朝鲜使臣李叔藩、郑津,往那里一站,冷着脸问:“敢问使臣,朝鲜国是打算谋害大明天子吗?”
  李叔藩、郑津迷迷糊糊,被人吵醒本就不高兴,一听这问题,简直要人命,瞬间清醒过来,看着刘长阁冰冷的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刘指挥使,何出此言?”
  李叔藩自认为进入大明京师之后老老实实,没有僭越分毫,这连朱允炆的面还没见上,怎么就被扣上了谋害大明天子的罪名?
  郑津也一头雾水,不知道安全局的人发什么神经,都晚上了还不让人好好睡觉。
  “两位先看看!”
  刘长阁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文书,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震得茶壶颤起两寸多高,杯子更是散倒在桌子上,又滚落地上。
  李叔藩感觉到了刘长阁愤怒的情绪,皱眉拿起了文书,打开看过,安心下来,冷冷地看向刘长阁:“日本使臣假借朝鲜商人身份进入大明,与朝鲜使臣何干?刘长阁,这些人可不是跟着我等队伍来的,你要找人,也不应该找我们吧?”
  郑津连连点头,附和着:“没错,商人乃是从民间而来,我等奉大王之命,与这些人毫无关系,若指挥使强加罪名,构陷我王,定不答应!”
  刘长阁呵呵一笑,抬起脚踩在一旁的凳子上,阴冷地问:“为何日本使臣拿到了朝鲜商人的身份?你不要告诉我,朝鲜的市舶司不会调查商人的来历、身份、家产、人员!”
  “我清晰得记得,朝鲜市舶司规定,家中有幼齿不足三岁者不准出海,家中独子者不准出海,家财不足二十贯者不准出海,无人担保者不得出海!”
  李叔藩脸色微变,郑津也感觉到了棘手之处。
  虽然日本使臣不是朝鲜使臣带过来的,但人家毕竟是顶着朝鲜商人的身份来到大明的,是谁给了他们朝鲜商人身份,是谁给他们担保,是谁让这些人瞒过了市舶司进入了大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