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4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84节

  “原来如此。”
  林文亨恍然,吴谦、林现连忙拿钱,表示接济。
  周忱无语,站了起来,严肃地指了指桌子上的酒说:“这一壶酒,是辞行酒,临别酒。林兄、黄兄,吴兄,林兄,我周忱决定要离开京师了。”
  林文亨依旧面无表情地:“嗯。”
  吴谦淡淡地说了声:“哦。”
  林现点了点头:“好的。”
  黄本固收回了自己的钱:“知道了。”
  周忱彻底郁闷了,怎么,如此大的事还不够你们震惊的吗?
  还是说,自己太把他们当朋友,而他们却没有把自己当朋友,对自己的去留都毫无波澜?
  看着颓然坐下的周忱,林现、吴谦、林文亨哈哈大笑起来,就连黄本固也忍不住笑了。林文亨对失落的周忱说:“这一壶酒,可不是什么你周忱临别我们四人的酒。”
  吴谦打趣道:“你小子整日里琢磨什么,真以为我们不知道?不要忘记我们是商学院出来的,市面调查做过无数次,什么人什么样的买卖,什么人什么样的去处,不敢说八九不离十,但说个十之三四还不成问题,至于你这种知根知底的人,呵呵……”
  黄本固点头道:“我们早就猜透了你的心思,你想要去西域,对吧?”
  “你们都知道?”
  周忱很是惊讶,看着点头的几人,有些感动,自以为心思隐藏的很好,没有露出多少痕迹,可还是没能瞒住用心的他们。
  黄本固笑着说:“自朝廷传出消息要谋取西域时,你就到处收集西域情报,甚至还跑去钦天监,怎么,在那里学了几句察合台语,就准备去西域当骆驼了?”
  吴谦倒了一杯酒:“让我说,他在这之前只是市面调查,营销之前的准备。不过在昌都剌大捷之后,周兄倒是真的开始付诸行动了。”
  林现认真地看着周忱:“昌都剌大捷,是一个巨大的标志,这意味着西域将会自汉唐之后,再一次回到中原王朝。我们大明也可以拥有汉时明月,唐时风采!如此惊天动地,改变历史的大事件,我们若不投身其中,留名于史册,岂不是遗憾终生?”
  “我们?”
  周忱惊讶地看着林现等人。
  林文亨道:“怎么,你想在西域独占鳌头,出尽风头?我们还不答应,课业上我们不是你的对手,但在西域,呵呵,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
  周忱还是有些反应不过来:“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黄本固想要伸手拿走桌上碍事的钱袋子,结果被林文亨一巴掌抽开,疼着说:“还能是什么意思,眼下朝廷治理西域,绝不会是什么羁縻之策,也不会再有什么土司,什么首领,什么王存在,那里将会设置流官。”
  “即便是朝廷启用西域地方上的归附人员,用不了几年也会升迁走。西域多大你不清楚,三司官员、地方官员,又要多少。你告诉我,西域这趟子事,我们不去,谁去?”
  周忱沉默了。
  谁去西域?
  去西域,说得壮志凌云,激动人心,可问题是,当真让他们去西域的时候,他们的头能摇晃得跟拨浪鼓一样。
  很多人向往西域,但真的没有几个人愿意去西域,尤其是在朝廷中有了一些根基的官员,他们是最不想去西域的一批人。
  如果找他们说你去西域吧,干个九年、十二年,你一个正六品主事,回来可以升正三品侍郎了。
  他们肯定会拒绝。
  去西域,开什么玩笑,知不知道三千里外全都是发配的地,你让我去八千里外,一万里外,滚,赶紧滚。
  自己在京师苦熬资历,只要不惹出大-麻烦,前面大佬死得多了,斗倒的多了,迟早有机会出头,十年时间,自己未必不能成为侍郎,何必去西域那鬼地方?
  现在去西域说得好听,各项政策激励人心,可如果人到了西域,被朝廷给遗忘了咋办……
  毕竟如此遥远的距离,一个正常文书、寻常消息来回半年时间,隔着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才有机会在皇帝的桌案上“露”一次面,很可能因为事小,内阁都懒得向上递……
  在京师多好啊,再差也能混个脸熟……
  周忱听说朝廷在选择西域官员时陷入了困境,原因就是官员推辞的太多。
  年纪大的,理由好找的很:皇上,你看老臣路都走不稳当了,能去万里之外吗?
  青壮官员也有办法:拉肚子,摔伤了,被狗咬了……总而言之,不是我有伤,就是我有病,皇上,你多担待……
  也不知道朝廷里是不是起了瘟疫,听说不少官员病倒了。医学院的人应该很有兴趣找他们研究研究……
  有根基的,有靠山的,有资历的官员,这都是想要待在京师办事的,谁游说都不好使。在这种情况下,谁去西域?
  周忱站了出来,喊了声:我去!
  酒满了,菜来了。
  黄本固对发呆中走出来的周忱说:“朝廷内部的具体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但可以确定一点,官员的数量肯定是不够的。既然有人不想去,不敢去,那我们年轻人又怕什么?朝廷开口移民五十万时,我们是何等的害怕,认为朝廷胡来,将害无数百姓,可现实呢,朝廷说到做到,他们当真将百姓安全送到了移民之地。”
  “既然朝廷能护送五十万百姓顺利迁移千里,就不能护送几百人走个万里?大不了我们带上亲人去西域十年,以我们的智慧,十年时间还不能将西域打造成繁华之地?这些年在国子监学习的学问,不也有了用武之地?”
  商学院,经商、驾商之道。
  西域,丝绸之路,以商为主。
  周忱端起酒杯,肃然说:“你们是我知己啊!来,饮胜!”
  黄本固等人举杯共饮。
  商人有商人的嗅觉,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觉悟。可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即没有嗅觉,也没有觉悟,直让朱允炆很是苦恼。
  昌都剌大捷传来都要一个月了,朱棣都已经将初步的卫所设想送到京师了,可朝廷内部呢,布政使人选没选出来不说,参政,知府,知县,吏员等等,这些官员也没个着落。
  朝廷中不是没有人选,而是朝廷选了,人家不应。这种事朝廷也不可能强制安排官员去西域,如果带着一肚子怨气,到了地方上胡乱来,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真闹出乱子来,还是不利长远。
  这一日,朱允炆正与解缙、郁新、杨士奇商议西域布政使司人选,有内侍来报:“皇上,国子监司业胡濙求见。”
  朱允炆疑惑了下,便让其入殿。
  胡濙双手托着一份堆叠的文书,行礼后喊道:“国子监监生周忱、林文亨、黄本固、吴谦、林现联名上书,愿往西域!在其带头之下,另有一百二十七名在监生联名。”
  朱允炆眼神一亮,连忙命人取来文书,看过之后心情大好,连声说:“好,很好。解缙,将这一份文书抄写给百官,让他们看看,这才是朕想要的国之人才!”
  第九百五十章 西域设置问题
  “七尺之躯,当埋中国之土地!西域故地,白衣青冢尽忠烈……我等愿入西域,不劳辛苦,不辞万里……但日月旗所在之地,应有我华夏官员铿锵之声……”
  一片《西域为王土,为臣解君忧》的奏折,传遍朝堂,如果只是简单的表达也就罢了,可周忱等人毕竟年轻气盛,在末尾加了一些惹人的话:
  “各位好手写华章,我去西域一杆枪,衮衮诸公不愿往,十万军士戍边岗……”
  直接开骂满朝文武,这种事也就国子监的人敢干得出来,就连都察院的御史也没这么生猛。
  周忱、黄本固等人根本不介意,得罪你们又如何,现在我们都要去西域了,八千多里之外,你还能跑过来咬我们不成?
  告黑状?
  呵,前提是你先去西域,待在京师就想告西域的黑状,是不是太假了,情况你都不了解,怎么写黑材料。
  至于隐忍不发,十年之后再说,那是十年之后的事,到时候朝廷换了多少人了,记仇的在不在都很难说,即使在,那也没关系,回来之后都是有大功劳的,西域都对付了,还怕对付不了你?
  朱允炆看着一个个官员,他们有人惭愧,但不少人都是愤怒,可愤怒什么,被正常人骂了不应该先想想为啥挨骂吗?
  一群群只顾着自己的官位,享受,根本就不愿意为朝廷出苦力的家伙,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站着?
  朱允炆拿出了一份名单:“有人官员说,他们年纪太大,走不了远路,朕仔细想想也是,朝廷不能总用人,没有半点体恤,朕昨晚很是体恤地批了他们的致仕文书……”
  “致仕文书?”
  几个年纪大点的瞪大眼,这玩意是哪里冒出来的,自己可没写过啊,是谁代笔的?
  哦,看这字迹,好像是皇上代笔啊。
  那,这……
  “还有一些官员身体不好,总是生病,朕寻思着给他们放一年假,好好将养身体,至于这半年期间,具体事宜由副手负责吧。谁说扣俸禄?朕是那样的人吗?他们身体都不好了,怎么能扣俸禄,就回去休息,俸禄照发。”
  被点了名的官员苦着脸,朱允炆看似没有惩罚,反而是宽慰。可问题是,人走茶凉啊。
  在朝廷办事,必须有根基,稳定,这边混了几年好不容易从员外郎爬到郎中了,你告诉我现在回去休息,我还要不要给侍郎、给尚书给下手,要不要混脸熟,要不要得到提拔了?
  给人接手一年班,人家员外郎干得出色了,自己回来说不得还是个员外郎。俸禄不重要,官途啊,很可能就因为这一年彻底没了晋升的希望……
  朱允炆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一批官员,对确实不便去西域、有困难去西域的官员并没有处置。国子监监生的加入,让朱允炆拥有了更好的选择,那就是:
  你们去不去,不去的话,朕去国子监喊一嗓子。
  别小看这一嗓子,一旦喊惯了,朝廷中诸多官员都将会受到冲击,原因很简单,官员的数量虽然不是定数,但基本上是在一个区间内稳定的,有人加入了,自然就需要有人出去。加入的人是国子监,那出去的人是……
  最棘手的人选问题解决了。
  朱允炆选择的西域第一任布政使是一直以来都十分被重要的山西巡抚茹瑺,选择他去西域,实在是因为没有谁比他再合适不过了。
  西域面积太大,用一个布政使来管理民生,必须是朝廷重臣,不从内阁出人,也必须从尚书、侍郎中出。
  茹瑺的优势一如他成为山西巡抚时的优势一样,加上他现在不需要继续留在山西办事了,也不需要返回京师,直接去西域上任也好。
  对于茹瑺,朱允炆多少有些愧疚,这就是自己的一个救火大队长啊。可没办法,有本事的还年轻,主政一方尚欠缺经验。
  至于兵部侍郎刘儁,等他回来,让他再去西域吧,充当茹瑺的副手。
  布政使司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朱允炆传唤解缙、杨士奇、郁新、梅殷、铁铉、杨溥等人,商议西域都指挥史司的设置问题。
  都指挥史司,就都司,控制西域的军事机构。
  朱允炆很清楚,西域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当地百姓能不能归心。
  考虑到现在西域的人种成分比较复杂,即有当地回回人,也有来自中亚的商人,还有一部分蒙古人,还有一些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又扎根在西域的人。加上那里的人信仰安拉的比较多,时不时会冒出来几个人充当安拉的化身,拿一本破书忽悠一批人闹事,朝廷若只一味苛求民心归顺,就太过理想化了。
  必须有军队驻扎,必须设置都司,设置卫所,这是大明真正控制西域,也是确保西域不乱的关键。
  与布政使司选拔人员的难题不同,朱允炆考虑西域都司时,最难的反而不是人选,而是设置多少卫所,总兵力多少。
  铁铉分析过朱棣的西域卫所文书,第一眼就给否决了,包括解缙、郁新在内,都不同意朱棣的方略。
  朱棣的主张是,以委鲁母为都司治所,以哈密、孛罗城、亦力把里城为三个军事重镇,在整个西域范围内,共设卫十个,所二十六个。
  杨士奇看着皱眉的朱允炆,帮着朱棣说话:“一个山东设置八卫五所,而西域又大山东十倍多,设卫十个,所二十六个,算不得多。”
  郁新摇头:“西域地广,但西域同样人稀。何况朝廷养一个山东兵需要多少耗费,养一个西域兵又要多少耗费?这笔账必须算清楚了。燕王所提方略,可是涉及到八万五千多人。杨阁,你认为朝廷目前还有力量供养八万军队持续驻留西域吗?”
  杨士奇没有中郁新的圈套,而是跳了出去:“朝廷是没有力量供养八万西域军队,可正如霍邻他们所言,西域有西域的山,有西域的水,有土地,足够进行军屯,只需要朝廷多给他们一点帮助,说不得过几年就成了粮仓,无需朝廷运输粮食。”
  郁新盯着杨士奇,悠悠问了句:“不需要朝廷运输粮食,这是朝廷希望看到的事吗?”
  杨士奇瞳孔一凝,脸色微变。
  到此时,杨士奇才明白过来,西域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粮仓,或许真的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但问题是,朱允炆怎么看,他能容忍这种事发生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