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魏晋干饭人> 魏晋干饭人 第108节

魏晋干饭人 第108节

  在场的,除了真憨的,不然谁信呐。
  过去几年时间里,汝南郡内也有地方造反打仗的,受损同样严重,但该交的赋税还是要交,会增加的军费也一丝不减。
  所以他们都知道,西平县能得这个结果,多半是赵含章奋力争取的。
  众人都很满意,让族人做这个西平县县令似乎也还不错。
  之前打仗,各家都损失惨重,阵亡的需要抚恤,坞堡也要修缮,各家都要出不少钱。
  赵含章这才提起另一件事,明年的赋税会有些变化,到时候具体的他们再商议。
  听说赵含章自己要设立两套账簿,长辈们面面相觑,然后不约而同的看向赵淞。
  赵淞心肝直跳,儿子当初的劝告又冒了出来,他不由扭头看向一直坐着不吭声的赵铭。
  赵铭早知道这事了,他还看着傅庭涵计算分级呢,见他爹看着他,他就微微点头。
  六叔祖就小心翼翼的道:“那这第二套账簿是在三娘手里,好处也算是三娘的,你拿这么多人和粮食做什么?”
  “保护西平县,保护坞堡,”赵含章也不隐瞒,直接道:“现今陛下不能掌权,上头掌权的王爷是隔段时间就变一变,朝政混乱不堪,叔祖们,他们在举全国之力争权夺利。”
  “他们可以不在乎地方百姓的死活,我们也管不到外面去,但我们总得保证自己活着,家人活着,亲友活着。”
  而赵氏的亲友多分布在豫州,这第二套账簿留下的资源就是要保护西平,保护汝南,甚至保护豫州所用。
  几位长辈看着大逆不道的赵含章,半晌说不出话来。
  众长辈纠结,一时没吭声,赵瑚却是一拍大腿道:“对嘛,总不能什么都往洛阳送,他们又不管我们死活,我们总得为自己着想,五哥,就照三娘说的办,我早想那么说了,就是大哥迂腐,这也不许,那也不许。”
  赵淞烦躁的斥他,“你闭嘴!”
  赵瑚不甘的闭上了嘴巴。
  赵淞低下头沉思片刻,问她,“你这样的想法是何时有的,你祖父知道吗?”
  赵含章道:“就是这次解坞堡之困后渐起的。”
  她道:“这次去灈阳见刺史,不仅是为了解灈阳之困,我也想询刺史拿主意,匈奴军南下,豫州首当其冲,上蔡关卡重要,而上蔡过后就是西平,我们赵氏在豫州又是出了名的,匈奴军以劫掠财物闻名,他们肯定会来我们赵氏坞堡的。”
  长辈们微微点头,问道:“何刺史怎么说?”
  赵含章就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道:“此次前去解困的援军总共两万多人,战后,何刺史只让人送来了五车粮食,之后再没有了,我回来时,何刺史已经在催促大军离开,但将士们粮草吃尽,连启程的粮草也没有。”
  众人沉默下来,她没有说何刺史要怎么解决西平和赵氏的难题,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连一顿饱饭都不舍得给去援助军队的刺史,他会舍得给钱给人保护西平,保护赵氏吗?
  别说他们自给自足,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朝廷恨不得把民间的资源都搜刮上去,去争上面那个位置,去保护自己。
  大家都动摇起来,不断的去看赵淞。
  这超过了赵淞的道德水准,这岂不是光明正大的挖国家墙角吗?
  一直沉默的赵铭便幽幽的道:“阿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赵氏,也是为了保护西平的百姓,西平县可不止我们姓赵的人。”
  赵淞一想还真是,于是心里好受了点儿,勉强同意了这件事。
  赵含章松了一口气,赵淞松口,那赵氏这边就算通过了,其他家便不成问题。
  正事儿说完,赵含章喝了一口水,想起一事来,扭头看向赵瑚,“七叔祖,你之前欠县衙的赋税得补上,含章现在穷得很,您可得帮帮我。”
  赵瑚一呆,差点儿跳脚,“我什么时候欠县衙的赋税了?”
  他瞪眼,不假思索的喊道:“你要查隐户?好啊你赵三娘,我才帮你说话,你自己都隐户呢,转身就查我隐户?”
  赵淞重重的咳嗽一声,警告的喊了一句,“老七!”
  赵含章无语道:“七叔祖,我啥时候说过要查你隐户了?我要的是县衙账簿上该有的那一份赋税,我都核对过了,你每年都少缴了,去年尤其多。”
  赵淞就幽幽地问,“老七,你是不是把你家的明账给并到暗账里去了?”
  赵瑚就用力思考起来,难道他真的弄错了?
  “我回去让人查一查,”赵瑚顿了顿后道:“范县令都死了,人死账消,你还找我拿账……”
  赵含章幽幽地道:“七叔祖,那账不是范县令的,是西平县衙的,我现在是新县令。”
  其他人也忙道:“是啊,老七,你就给她吧,现在三娘也难,要养这么多人呢。”
  “给她吧,给她吧,隐户都给你留着了,又没掘你的底,她一个孩子,要是不先找个大头的下手,后头县城那些人也不可能搭理她。”
  赵含章深以为然的点头,“还是十一叔祖通透。”
  赵瑚:“合着你拿我当你杀鸡儆猴的鸡啊。”
  赵含章:“那必然不是,以七叔祖您欠的数目来看,您哪是鸡啊,您得是那只猴。”
  赵淞又转而训她,“促狭,哪有这样和长辈说话的?”
  赵含章连忙乖巧的认错,气氛一松,大家都笑起来。
  第181章 安置村
  只有赵瑚心情不太好,嘟囔了好几句才道:“我回去就让账房查。”
  赵含章很大方的道:“此事含章也不是很急,现在要种冬小麦了,账我们可以种完冬小麦后再清。”
  说到种地的事儿,赵含章很是重视,叮嘱道:“叔祖们手中的地最好都种上,若是缺人,可以和我要,我那人特别便宜,一日两餐,再加上一天两斤麦子就可以,犁地播种除草窖肥,他们都能做。”
  众人:……
  还以为她要孝敬他们,免费帮干呢。
  但想到如今各地的混乱,明年粮食的确可能飞涨,于是也默认下了她的这个定价。
  不过……“这种地可不止是下种而已,后面还需要除草、除虫、施肥,还有收获,到时候你还有人给我们吗?”
  赵含章:“自然有,到时候凡是赵氏坞堡所请,人工都要比外头市价便宜三成,要是人不够,我把我那些部曲拉来干。”
  众人这才放心,开始在心里计划起来,本来因为今年死了不少人,他们打算丢荒一些土地的,实在是耕作不过来。
  但如果赵含章肯出人那就要另外计划了。
  谈完了正事,赵含章随口提起她母亲,“现在上蔡庄园那边已经稳定,我打算请母亲回西平,只是县城里她不熟,还是住在老宅最好,既有熟悉的人说说话,也有叔祖母和伯母婶娘们照看一二。”
  听说王氏要搬回来,长辈们脸色更加和缓,颔首道:“是该搬回来,总在外头住着像什么话?”
  “回来也好,若有事,族里也可以帮衬一二。”
  王氏住在上蔡,而赵含章和赵二郎又住在县城里,如此生分,哪怕他们心里知道他们是自己人,心里依旧有些不安定。
  王氏住回来也好,别的不说,显得亲近多了。
  而且王氏住在坞堡,以后和赵含章来往也方便许多,她也要有些顾虑。
  赵含章见他们很欢迎王氏,也很高兴,于是双方皆大欢喜。
  赵含章特别殷勤的陪赵铭将长辈们送出门。
  赵铭等他们走了才扭头问赵含章:“你用那征兵令招了这么多人,打算怎么安置他们?”
  她账上就放三千人,剩下的她全给隐下来了,赵铭都不知道该说她胆大,还是愚蠢,“这么多人,你养得起吗?”
  赵含章浅笑道:“当然,伯父若不信就且看着。”
  她道:“我要是做成了,以后伯父可要帮我。”
  赵铭挥手道:“走吧,我就不送你了。”
  他转身回屋。
  赵含章笑了笑,跑回去找傅庭涵和赵二郎回县衙。
  王氏依依不舍,知道赵含章忙,所以不敢拉她,便拉赵二郎,“二郎,要不你留下陪阿娘吧,阿娘带你去做客吃好吃的。”
  赵二郎用力的把手抽开,不乐意,“阿娘,我是去练兵的,我现在是什长了,不能随意离营的。”
  “你才多大,那就是你姐哄着你玩的。”
  “才不是呢,”赵二郎不高兴道:“我和阿姐去灈阳,还上战场了,虽然我没拿人头,但我抢到东西了,我有战利品。”
  赵含章回头道:“阿娘,让他跟我去吧,留他在坞堡里无所事事,反而浪费大好光阴。”
  “他这个年纪应该进族学读书……”
  “算了吧,您放过十一叔祖,也放过二郎吧,送他去族学,最后不是他被打死,骂死,那就是十一叔祖被气死。”族学现在是十一叔祖管着的。
  王氏想到他怎么也不开窍的榆木脑袋,叹息一声,应了下来。气坏她没什么,要是气坏了族中的长辈,那名声就要坏了。
  从坞堡到县城并不远,三人骑马一小会儿就到了。
  县衙里主事的人一下跑没影了,耿荣和宋智等人要找人找不到,正急得团团转,看到赵含章和傅庭涵回来,立即迎上前去。
  “女郎,傅大郎君。”
  赵含章微微点头,问道:“怎么了?”
  宋智道:“依照傅大郎君的吩咐,这几日新投奔而来的人都编满了,不知要送往何处去?”
  傅庭涵道:“把名单和总数给我,我一会儿安排。”
  耿荣则道:“各家积年少纳的赋税已经都算出来,这是账目。”
  连陈四娘也过来了,躬身道:“快要入冬了,育善堂里的被褥和衣服都不足够,新收的孤寡过多,现在的院子也已经放不下。”
  赵含章将马扔给迎上来的衙役,“走,我们进大堂去说。”
  耿荣道:“还有小麦种子,女郎要种这么多地,种子根本不够,现在已经开始修整土地,不日就要下种了。”
  总之事情很多,都是需要他们出钱拿主意的事。
  赵二郎稀里糊涂的跟着他们进大堂,赵含章转身看见,便拍了拍他的手臂道:“回军营去吧,带着你的人去训练。”
  赵二郎一下就活了,高兴的应下,转身就走。
  临走前看到靠在门口的傅安,一把拉上他,“走,跟我去练兵。”
  傅安扒拉住柱子,“二公子,我要跟着我们家郎君。”
  “姐夫又用不着你,你跟我去吧,一会儿给我们念兵书,姐夫上次给我念的我又忘了,晚上阿姐肯定要考我的,快走……”
  傅安想到他们的训练强度,倔强的抱住柱子:“我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