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节

  谢迁义军才刚刚攻下这座县城,这是义军攻下的第四个县城,如今谢迁部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五千多人,这个县城围攻了二天,守城的数百名清军不是逃走就是伤亡殆尽,由于没有太多的经验,这次义军强攻城池伤亡惨重,死了五百多人,伤了一千多人。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所有义军还是兴高彩烈,从加入义军后,所有人都能够吃饱饭,这就足够了,从鞑子进入山东以来,他们已经受够了官府的压榨,与其忍受着鞑子的拼命压榨,不如在战场上拼死一博。
  县衙内,义津县令正在拼命的磕头求饶:“各位好汉爷饶命,各位好汉爷饶命。”
  “哼,狗官,你饶过百姓没有,一个小小的义津县,你竟然敢征收十几万石粮,交不出粮的人就被你派出衙役抓来毒打,我听说单单上个月县衙门前就毒打致死十几人,你这个狗官,无君无父无祖宗,一心跟着鞑子卖命,死有余辜,拖下去,游街示众后再行斩首!”谢迁意气风发的道。
  义津县令被谢迁指责的哑口无言,两名义军抓起这名县令的衣服就往外拖,县令不甘的挣扎起来:“别杀我,别杀我,我有钱,愿意都送给各位好汉。”
  谢迁、丁可泽、程山等人都大笑起来,现在整个县城都归义军所有,何况是这个县令的钱财,他还想用来买命,简直是可笑,县令的声音很快离县衙越来越远,接着大街上传来一阵阵的欢呼声,都是打倒狗官之语,可见这个县令在本县也做过不少恶事,遭到了许多人的忌恨。
  谢迁等人连攻四城,每个城的县令都是一些贪得无厌,民愤极大之辈,说起来也不奇怪,满清虽然一直宣扬进入中原是为大明皇帝报仇,可是他们一直不肯退出京城,最重要的是王福建立的南明朝廷不但没有和满清议和,反而一直提出要将鞑子赶出中原的主张,满清的谎言不攻自破。
  这种情况下,凡是有一点骨气之人也不会出来当官,自然剩下的就是一些投机钻营之辈,他们一方面要应付满人下达极其沉重的赋税,一方面还要自己捞钱,这种情况下的官员不民愤极大才怪,因此凡是被义军攻下的县城,县令都是游街之后马上处死。
  “大哥,接下来怎么办,要攻淄川吗?”丁可泽发问道。
  淄川虽然也是县,可是在洪武年间曾设为州,论起繁华来远胜义军现在占据的各县,可是里面兵也最多,本身有五百多正规军,加上谢迁这么一闹,淄川县令生怕义军攻打,也拼命扩军,如今县城兵力已有二千人,虽然借着机会义军也混进去数十人,只是力量还是太小。
  若是有从容进攻的机会,义军要攻克淄川也不是太难,谢迁本来想将淄川攻下后,那里作为义军的中枢之地,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清军为了消灭他们,竟然派出了两位王爷领军杀了过来。
  孔有德和耿仲明两人不是鞑子的真王爷,只能算假王爷,可是这两人加起来的军队有一万多人,人数不比义军少,义军如果放开来收人,单在一个县就能拉起上万人,只是若加入的都是老弱妇孺,反而拖累义军的战力,所有一直以来,谢迁都坚持只收精兵,所谓的精兵也只是相对而论。充其量都是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在这之前,这些人各行各业都有,就是缺少士兵。
  孔有德,耿仲明队伍里也有大量的新兵,可是好呆有老兵带着训练,比起义军的素质还是高了许多,而且兵器甲胄齐全,根本不是只拿一根棍子一个枪头做成简陋长枪的义军可以正面阻挡。
  若是在淄川进攻不顺,只要稍一耽搁,若是让孔耿两人的部队围上来,那么麻烦就大了,可是义津县不可久待,若不攻淄川,又要攻向哪里?
  谢迁也陷入为难中,眼下义军看似如日中天,稍一不慎就会陷于死地,他转向赵束乡:“军师,你说呢?”
  赵束乡正要答话,外面一名义军匆匆进来:“报,各位头领,外面有一人自称是大明特使,要求见各位头领。”这名大明特使正是锦衣卫的人员,锦衣卫的名声太臭,许多人都对锦衣卫没有好感,发现这点后,锦衣卫在清军地盘活动时就用大明特使的名义。
  众人却被这个大明特使的称号唬住了,半响也说不出话来,特使不就是钦差大臣么,竟然有一位钦差大臣要见他们。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55章 收编
  谢迁、丁可泽、赵束乡等人愣了半天,赵束乡首先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一丝兴奋之色:“谢大哥,朝廷派出特使过来是好事啊,我们应该出去迎接。”
  “我们造鞑子的反,又关朝廷什么事?”
  “不能这么说,朝廷毕竟是朝廷,我们以前在朝廷治下时总还能吃饱饭。”
  “是啊,有朝廷过来我们就不怕鞑子了。”
  ……
  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此时山东毕竟才丢失了一年多的时间,中间黄得功又杀回来过一次,大家都从小在大明的治下,虽然造反,但对大明还是心存敬畏,尤其是数万鞑子就歼灭在离山东不远的淮安,一扫以前朝廷对上鞑子就输的晦气,眼下鞑子重兵杀了过来,许多人重新把大明当成了依靠。
  “谢大哥,你说怎么办吧?”屠户郑嗡声嗡声的道,在义军中,屠户郑的名声如雷贯耳,每次攻城,屠户郑都是第一个冲进城,挡住他面前的清军就象是纸糊一样,只是屠户郑是一根筋,他认准了谢迁是一个干大事之人,就事事听从谢迁,不求名求利,谢迁对屠户郑也日益重视,将之提拨为义军中的四当家。
  听到屠户郑的话,众人这才发现谢迁一直没有发言,这支军队本来就是靠谢迁的威望拉起来的,连攻下数座县城后,谢迁的威望更高,虽然大部分人觉得自己能得到大明朝廷关注是一件好事,可若是谢迁拒绝与朝廷特使接触,众人虽然会觉得遗憾,依然会接受。
  谢迁扫了众人一眼,将各人的反应看在眼中,他哈哈一笑:“走,咱们去迎接特使大人。”说完,率先向门外走去,众人都松了一口气,连忙跟在身后。
  杜小山站在县衙门外,他做了孙克咸的亲兵,孙克咸却不喜欢他的圆滑,完全是看在他哥哥杜大山的面子上才收,杜大山立功外放做了队正,他被孙克咸推荐到羽林卫抽调到加强锦衣卫力量的名单中,虽然锦衣卫的名声和羽林卫比起来太臭,杜小山却发现自己到了锦衣卫才真正的如鱼得水,对他来说,羽林卫太严肃了,锦衣卫时刻有可能要到鞑子,流寇所占的区域活动,坑蒙拐骗都要用上,这才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仔细的打量着进进出出的义军,这些义军虽然衣服破烂,武器也简陋,可是一个个都精神饱满,许多义军已经知道杜小山的身份,用好奇又有一点敬畏的目光偷偷打量着杜小山,不时悄声议论两句。
  衣服,武器都是其次,人最怕的就是没有精神,这是杜小山在羽林卫当中学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想确实是有道理,以前大明军队和鞑子屡战屡败,就是因为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勇气,反而是羽林卫这支全新的部队,面对数万鞑子的围攻,死守山头,终于等到了鞑子的崩溃,迎来前所未有的大胜。
  这些人,如果都有了合适的兵器,再打上几仗,只要不死就会变成精锐,看来皇上当真高瞻远瞩,没准凭着这些人真能让鞑子吃一个大亏。
  “草民等参见特使大人。”谢迁等人出来后,一起向杜小山行礼。
  杜小山打量着来人,目光在屠户郑、丁可法、程山、赵束乡这些人身上掠过,最后停在谢迁身上,这些人最为突出的无疑是屠户郑,他不但块头大,站在最中间,而且肩上一直杠着那根卖肉用的圆木,想不惹人注意也不行,不过,杜小山还是一眼认出谢迁才是头领,他亲自搀住谢迁的手臂:“这位想必就是谢头领了。”
  谢迁脸上微露出一丝惊讶之色,他故意站在边上,就是要考验一下来人的眼力,没想到自己还是被轻易找了出来,他自然不知,锦衣卫专门成立的对外部门已经在山东布下无数探子,谢迁一起事,锦衣卫就给予了关注,对于义军中的重要人物,锦衣卫基本上了如指掌,这种情况下杜小山当然不会认错。
  只是这个时代消息传递太慢,没有上一级的指示,锦衣卫不能单独作出决定,否则早就有人和他们联系上了。
  “回特使大人,正是草民,这里谈话不是很方便,大人里面请。”
  “请!”杜小山回了一句,不再客气,迈步走在前面,谢迁等人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
  到了大堂,杜小山坐上了主位,谢迁又连忙让人送上茶水,茶倒是好茶,正是从县衙搜出来专供县令自己喝的,只是义军都是粗手笨脚之人,不会泡制,用热水一冲就送了上来,杜小山也不在意,将茶盖揭开,轻轻喝了一口,正要开口,谢迁已经先问道:“不知特使大人来此何事?”
  杜小山站了起来,向天空方向拱了拱手:“各位头领,皇上听说各位头领反抗鞑子之事,心中大为高兴,各位虽然沦陷在鞑子铁蹄之下,依然不忘对大明的忠义,实在是大明的义士,皇上有旨,凡在与鞑子作战中牺牲的义军将士,都可以作为烈士进入忠烈祠,永享香火供俸,活着的人,朝廷另有封赏,眼下朝廷大军还无法反攻,只能向各位提供一批军械作为援助,不如各位以为如何?”
  谢迁突然后悔起来,早知如此根本不应该见这个朝廷特使,活着的人另有封赏也有罢了,财物吗,现在义军取下数县,并不稀罕朝廷能拿出多少财物,吸引人的无非是官职而已,大家时时要面临清军的围攻中,这个官职毫无意义。
  只是战死之人能进忠烈祠却是极大的诱惑,起义之后,脑袋就等于别在腰上了,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战死,若是能进入忠烈祠,不但可以不做孤魂野鬼,而且世代享受香火,青史留名,生不能享受荣华,死却可以极尽哀荣,多少人的追求不就是如此吗,别说普通义军能受到诱惑,就是这些头领也会动心。
  若是接受了,这支义军毫无疑问就等于被朝廷收编,偏偏他就是想拒绝也不可能,那些义军为自己付出生命,自己总不能拦着不让他们进入忠烈祠,否则所有活着的人都会离心离德。
  想通此点的谢迁只能苦笑,也站了起来拱手道:“草民等谢过皇上隆恩。”
  丁可泽、赵束乡等人也站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却隐隐有一丝兴奋之色:“草民谢过皇上隆恩。”
  “恭喜各位了,从今天起,各位也不需要自称草民,皇上有旨……”
  说到这,杜小山停了下来,赵束乡恍然,连忙拉了拉谢迁的衣服,自己跪了下来,谢迁无奈,只得照做,等到县衙里全部义军都跪下之后,杜小山才继续道:“皇上有旨,山东义民谢迁一行人等,不畏强暴,率众驱除鞑子有功,封谢迁为青州参将之职、丁可泽为青州游击将军之职、赵束乡为青州府同知之职、程山、屠户郑……,以上各人,封赏完毕,若有遗漏,将由青州参将和同知两人共同保举,再行补叙,钦旨!”
  谢迁刚开始还听得惊讶万分,到后面却是冷汗淋漓,朝廷将他手下的各级头目一网打尽,纵有几名遗漏也是因为刚刚提拨,他顿时对朝廷的实力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对于被朝廷收编不象刚才那么抗拒。
  “各位,还不赶快谢恩。”
  “臣,草民,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各人回答参差不齐,而且自称更乱叫,杜小山脸上却全是笑容,知道自己的第一步总算完成。
  “谢参将,赵同知,由于时间匆忙,本使这次来不及带圣旨过来,只能传达皇上口谕,不过,圣旨很快就会随同朝廷带来的军械一起过来。”
  赵束乡笑得合不拢嘴,他只是一个举人,若是依照平常的科举,即使中了进士外放也不过是一名八九品的小官,青州同知可是从六品的官职,难怪人家说要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不过,赵束乡马上暗念了一句,自己是鞑子的反贼,可不是大明的反贼。
  丁可泽、程山等人受了官职也是一脸喜色,谢迁看得心中一叹,罢了,要想自立谈何容易,若是能熬过这段时间,日后配合朝廷收回山东,未尝不能享受荣华富贵。他问道:“特使大人,不知道朝廷的军械什么时候到,有多少?”
  “谢参将放心,朝廷的军械过几天就会到,至于数目,第一批是五百张强弓,一千五百柄长刀、二千杆长枪,另外甲胄百幅,火枪二百支,这个数量不知可够?”
  众人都吸了一口凉气,他们攻下四县,武库中全部兵器加上从清军手中的缴获,加起来也不过二千多件,其余义军全部是自制的武器,他们本以为朝廷能够运进数十件兵器意思意思就算了,没想到一出手就是四千多件,有了这批兵器,义军的实力起码翻了一番,众人这才实实在在感受到投靠朝廷的好处。
  其实如果需要,朝廷完全可以运更多兵器,一次就将全部义军都武装起来,只是这样一来,未免显得朝廷的兵器太廉价了,也不利于朝廷后续的控制,这才只运了四千余件兵器过来。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56章 分离
  “这……”谢迁有点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同时心中又有所怀疑:“特使大人,这么多兵器如何运过来?”
  山东虽然是在海边,青州百姓出海打渔之人更是不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近海,相比于福建,两广的海贸发达,山东的海贸简直不值一提,也难怪谢迁等人也有疑惑,不过,杜小山一指东面众人就明白过来。
  “大海?”赵束乡试探着问道。
  “不错,本来如果你们在高苑县,要把军械运过来还有一点距离,如今你们既然拿下利津正好,过几日大船过来时,你们只需要派出大军过去搬运就可以了,各位有家小的,如果担心家小安全,可以一并将家小送来,到时直接乘坐海船就可以到达江南,过上安定的生活。”
  杜小山说完,赵束乡几名有家小的头领大为意动,虽然这样送出去等于成为朝廷人质,可是只要一心为朝廷办事,成为人质又何妨,相比于在山东随时可能丧命的生活,把家小送到江南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就是谢迁自己也有一个才十一岁的弟弟。
  “多谢特使大人。”谢迁也算拿得起放得起,眼看被收编无法避免,素性道:“谢某倒是有一个不成器的弟弟,如果到了江南,以后还要请特使大人多多关照。”
  见到谢迁同意,赵束乡和丁可泽几人顿时去掉顾虑:“特使大人,我有老母一人,还需特使大人照料一二。”
  “特使大人,我有娘子和两个孩儿,也请特使大人到时安排一起带走。”
  ……
  杜小山哈哈大笑起来:“各位,送走没有问题,只是要本人关照就恕不能从命了……”众人都不解的看着杜小山,杜小山这才道:“本人这次不回江南,要留在此地居中联络,不知各位是否欢迎?”
  众人都松了一口气,赵束乡笑道:“特使大人愿意留下来,我们当然欢迎。”
  “对,对,我们当然欢迎。”谢迁附合道。
  “各位放心,你们都是朝廷有功之臣,家小到了江南,朝廷必定会妥善照顾,每隔一段时间,船只过来时,你们也可以写信与家小联络。”
  写信?除了谢迁、丁可泽、赵束乡三人外,这些大小头目恐怕无人识字,只是众人还是又一阵感谢。
  当晚,因为刚刚攻下了县城,又因为大明特使的到来,众人不但有了官身,而且获得可靠的支持,可以说数喜临门,义军在整个县城都摆下酒宴,大肆庆祝。
  数天之后,利津县河流入海口,黑压压的站着数千义军,除了这此义军壮年汉子外,最前面还夹杂着近百名老弱妇孺,孩子,年轻的妇女,白发苍苍的老人老太应有尽有,这些老弱妇孺正是义军头领的家小,船只载人有限,这一批撤出的只是到了一定职位之人家小。
  赵束乡身边是一名年轻的娘子和两个不到五岁的孩子,正在隅隅细语:“娘子,到了江南,若是带孩子太累,你可以多请几个丫环仆役,你相公现在好呆也是大明从六品的官员,朝廷也会发给一份俸禄,到时你可以每月领取,加上相公这次分到的银子,应当足够你在江南生活。”
  “相公放心,妾身一定会好好将大儿,二丫拉扯到,只是兵凶战危,相公你要好好保重……”说到这,赵束乡的娘子已经嘤嘤哭了起来。
  “唉,娘子,你这是干什么?”赵束乡急得跳脚。
  另一旁,一向凶悍的屠户郑低着头,任由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妇女摸着头发。
  “儿啊,娘已经在山东生活了一辈子,到老了实在不想颠簸一场乘海船到江南去,娘留下来行不?”
  “娘,不行,清狗势大,娘留下来太危险了,好在这次皇上开恩,孩儿早就听说江南繁华无比,孩儿这些日子手头也分到了数百两金银,娘带到江南去也可以享几天福。”屠户郑虽然尽然压低了声音,可是说起话来依然嗡嗡作想。
  “也罢,娘如果要强行留下来只是拖累了你,娘就乘船走吧,你在外面打打杀杀,娘本来是要反对,不过,既然皇上也对你们赞赏,那多半是正事,娘也就不拦你,记住,你要好好保住自己。”
  “娘,孩儿明白。”
  “大哥,我想留下来杀鞑子行吗?”谢重拉住哥哥的手摇晃道。
  “不行,你还小,不能留下来,到了江南要好好读书,将来争取考中进士,也好光宗耀祖。”谢迁断然否决。
  谢重撇了撇嘴:“进士有参将大吗?”
  谢迁愣了一下,参将好呆也是仅次于总兵和副总兵的大员,大明再文贵武贱也不可能说进士大于参将,只是论起前程来,一个进士远比一个参将光明,不过,现在大明正值危急之时,皇帝又大力提拨武人,没准以后来一个武贵文贱也未可知,认为中了进士才能光耀名门只是习惯使然。
  见到谢迁不答,谢重自以为得到答案:“那我不读书,我也要杀鞑子做参将。”
  谢迁哪能跟弟弟解释如此复杂之事,气得轮起巴掌就要打下来,这时一人喊了起来:“船来了。”
  各人的目光都向海中看去,果然,蔚蓝的海面上,露出数片被海内吹得鼓涨的帆影,正在徐徐的向河口方向驶来,又过了一会儿,大船才渐渐显露。
  “啊,好大的船。”
  “真的,县衙的房子也没有这么高吧。”
  ……
  岸上全是一片惊叹声,他们见惯的只是河里行驶的小船,如何能与这样的大海船相比,自然是充满惊叹。
  谢迁将弟弟暂且丢下,不放心的对杜小山道:“特使大人,这是否就是朝廷的大船?”
  杜小山昂然道:“当然,鞑子又如何能造成这样的大船?你等下看看船头的旗帜就知道了。”
  其实,当初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跨海向满人投降时,曾经给满人带去过不少大船,可惜满人的脑袋僵化到不可理谕的地步,他们只信任自己的骑术,从没有想到如何利用这批船,慢慢的这些船只能停在港口内腐烂。
  谢迁放下心来,不再言语,随着大船越来越近,大船上两面旗帜都显露了出来,高的一面绣着斗大的明字,稍矮的一面绣有一个郑字,对于这个郑字,谢迁等人毫无感触,可是在整个远东洋面,无论是西洋人还是海盗,走私商人,对于这面旗帜都恭恭敬敬,这面旗帜在海洋上,远比大明的旗帜要好用,他代表的正是远东的海上霸主郑芝龙。
  杜小山从怀中掏出了一面旗帜,对着大海比划了数下,大船上也有人用旗相互比划,确定之后,双方才收起旗帜。
  大船行驶到离河口还有数十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虽然建有码头,只是这里的码头平时只供渔民打鱼时使用,不可能停靠海船,只能用小船转运,义军早已搜集到了上百艘船只,见大船停下,会操船的义军连忙划着小船向大船靠近。
  小船靠近时,两相一比较,更加感觉到海船的广大,数十条小船围在大船身边就象是一个个小小的玩具,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船上的郑家水手看到围在旁边的那些小船,一个个几乎鼻孔朝天,连搭理也懒得搭理,不过,好在船上也有锦衣卫的人跟随,杜小山与来人确认之后也不需要那些郑家水手,直接指挥义军搬运兵器,忙乎了快一个时辰,所有的兵器甲胄才从大船上搬了下来。
  看到岸上堆积如山的兵器,所有义军都恍若做梦,虽然早就知道朝廷会送来这么多的兵器,但是知道是一回事,亲眼见到又是一回事,单就长枪而言,朝廷所制的长枪质量不知要比义军自制的要好上多少,五百张强弓、二百支火枪更是让一直缺少远程打击能力的义军如虎添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