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已经指得这么明显了,你还看不出?”戴海燕讥讽道,“农历清明,已是晚春时节,马上就是立夏。宋人冬季用炭取暖,夏天运炭进城去做什么?”
  “不一定是取暖,也可能是烧火做饭嘛。”我谨慎地解释道。
  “好,你再看这里。”
  戴海燕的指头划向画卷中间,这里的汴河两岸已经相当繁华,商铺兴盛,其中有几处酒家,酒幌飘扬,宾客云集,隐约可见几樽酒瓮大缸,画面精致而细腻。戴海燕点了点其中几点,我看到有三处酒幌上可以分辨出“新酒”二字,这大概就和现在的广告一样,标榜自己是新品。
  “新酒的意思,就是用新熟的粮食酿成。无论你酿酒的原料是高粱、小麦、糯米或是大米,清明节这些作物都还没成熟,哪来的新酒上市?”戴海燕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这……”我一下子语塞了。这个姑娘不愧是学生物的,一般人都会从笔法、风格上来进行考证,她却独辟蹊径,从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提出疑问。
  戴海燕没容我思考,又指向了画面上的第三处。这是画卷中的一座大拱桥,这桥叫作虹桥,没有桥墩,桥身圆拱如彩虹,是汴梁城外横跨汴河的一座木结构的桥。桥上熙熙攘攘,人车拥挤,桥两侧都是商贩,十分热闹。
  “看到没有?那几个小摊贩的案上摆的是什么?”她问。
  “切开一半的西瓜。”我回答。
  “你说宋朝有没有大棚温室?能不能在清明节吃到西瓜?”戴海燕的目光锐利无比。
  我彻底没话说了。这个分析的思路,真是匪夷所思。先前我也说了,书画鉴定最难的地方,在于艺术没有一定之规,大家从用墨、运笔、上色等方面去评论,一棵树你说画得呆板,我说画得飘逸,没法判断对错,只能比资历。而戴海燕这里列举出的质疑,全是非艺术性的客观事实,实打实的证据。
  看来戴海燕果然从戴熙那得到了不少资料,这种考证手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您说,清明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放弃辩解。
  “画上的不是春景,而是秋景。而‘清明’二字,就是盛世清明之意,是张择端为了吹捧宋徽宗的统治而起的名字。现在不也一样么?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等等等等,都是套话罢了。”
  “那上河呢?”
  “那就更简单了。汴河是自西京洛口分水,从西南方向的西水门进入城区,过旧郑门、州桥,最后从东水门流出,继续向东而去。它横穿整个宋代京城,等于是御用之河,尊称为上河。”
  我闭上眼睛消化了一阵,复又问道:“姑且认为你说的是对的,‘清明’与‘上河’二字可以这么解释,但跟残本有什么关系?”
  “关系非常大。”戴海燕的声音一直保持着平淡,但却不容置疑。“你看这卷子的左边。”
  这是《清明上河图》的结尾部分,这里画的是一个十字路口,行人车马簇拥其中,四角的店铺里也都热闹非凡。再往左一点点,景物戛然而止,变成空白处,全是历代收藏者的题跋和印章。
  “你不觉得,张择端选择截在这里,显得很突兀么?左侧边缘处的街道只画了一半,就连店前树木,都只画了半个树冠。这根本不像是画完了,更像是被截取走了一段。”
  “不过这个只是猜测而已吧?”我胆怯地问道,生怕自己的问题又很蠢。
  戴海燕看了我一眼:“你要证据是吧?张择端画的是汴京东南城角,以汴河为线索,绘出汴京城郊到城内的沿岸景物。他为的是表现盛世清明之景,那么汴京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标,是绝对不应该遗漏的。”
  “什么?开封府?大相国寺?”我对宋代历史不熟,只知道这些评书里耳熟能详的地名。
  “金明池。”戴海燕的指头点在《清明上河图》的左侧空白处。
  金明池我知道,那是个周长九里三十步,是个方形的水池,位置恰好在汴梁西南角的西水门外,汴河南岸。这个地方,可以演练皇家水军,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还允许百姓进入游览,观看水戏,还经常举办赛船夺标比赛,是汴梁一处特别热闹的地方,大体相当于现在的首体和工体。
  就算没专门研究过的人,在《水浒传》《杨家将》《薛刚反唐》《包公案》之类的评书里,也没少听过金明池的名字。我忽然想起来了,张择端还有另外一幅作品传世,名字就叫《金明池争标图》。可见他对金明池,应该也是有很深研究的。
  戴海燕道:“金明池是显示朝廷军威的重要政治场所,也是汴梁百姓的娱乐场所,就在汴河边上。张择端要表现清明盛世,画的又是城郊汴河景色,却把金明池这么重要的建筑漏掉了,这岂非咄咄怪事?你去画一幅北京十里长街,会把王府井漏掉吗?”
  我神色一动:“你的意思是,这幅《清明上河图》确实被人截走了一段,失去的那段上面画的是金明池和西水门的盛景?”
  “我不光知道残本上画的是什么,而且还知道这残本到底有多长。”戴海燕略带得意地说道。
  “这都能知道?”我吓了一跳。难道说,戴熙亲自写的那幅字帖,最后竟落在戴海燕的手里?不然她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
  戴海燕道:“这是分析的结果。《清明上河图》在被严嵩得到之前,还曾被明代一位名人收藏,此人名叫李东阳,还留下两段题跋。这个你该知道吧?”我点点头,她说得没错。我在研究鉴定照片的时候,仔细地对照过历代题跋和印章,其中就包括李东阳的笔迹。李东阳是弘治和正德两朝的名臣,也是一位收藏大家。
  “他题的什么字,你还记得吗?”
  我摇摇头,我只关心印迹和版本之间的关联,对内容只是一掠而过,没留意过。反正那些题跋无非是品评画工、鉴赏价值,顺便吹捧一下自己。
  戴海燕道:“所以说你蠢。李东阳的其中一段题跋,里面可是有一句关键的话,叫作‘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我皱着眉头努力回忆了一下,好像确实有这么一段,但具体数字我就记不清了。
  戴海燕掏出一个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通:“明代的尺,合现在是0.32米。长二丈有奇,咱们取二点三丈。这么算下来,李东阳收藏这幅画的时候,它的长度应该是7.36米。”
  一听这数字,我猛然站了起来,面色大变。现在《清明上河图》的长度,只有5.28米,差了李东阳所说的版本足足有2.08米!也就是说,这幅名作被人盗割了足足将近三分之一!我可没想到这片残本能有这么长。
  戴海燕又道:“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比例尺来推算,把这2.08米换算成汴梁城的真实距离,恰好是金明池到西水门这一段的长度。”
  随着戴海燕的解说,结论变得很清楚了。《清明上河图》本来向左还有两米多长的画卷,画的是金明池至城门的场景。明代李东阳收藏的时候,尚还能看到全本,但随后等到了嘉靖年间,王世贞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不全的了。在正德到嘉靖这短短的几十年里,这幅杰作被人割成了两片。
  我一下子联想起来,宋徽宗本该有一个题名和双龙小印,但现在的版本上是没有的,据说也是被人盗割,说不定就是这次浩劫中遗失的。如此看来,这个残本不光是有分辨真伪的作用,单是它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就已经相当惊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啊!还有宋徽宗的亲笔题名!
  而张择端自己的题名,肯定不会离宋徽宗太远,恐怕也是在那残片上被一并割走了。
  戴熙这个发现,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激动地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想让自己的脑子冷静下来。戴海燕则在一旁冷眼旁观,似乎刚刚谈论的只是一件平常的事。
  我忽然停下脚步,发现一个关键问题。戴熙十分完美地证明了《清明上河图》存在残本。但残本在哪里呢?如果我找不到这个东西,就算完美证明,也没有任何意义。
  想到这里,我又对戴海燕道:“戴熙除了考证出残本的长度和内容以外,有没有提到它的下落?”
  戴海燕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你在说什么?”
  “戴熙啊,你先祖。不是他最早发现《清明上河图》是不完整的么?”
  听到这句话,戴海燕笑意一敛,两条腿蜷起来:“你以为我今天跟你说的,都是我从戴熙那里得来的?”
  “呃……不是吗?”
  戴海燕冷笑着站起来:“为什么这世界上这么多自以为是的蠢材?我告诉你,我是戴熙的直系后代没错,但他关于《清明上河图》残本的事,我知道的,也只有戴以恒留下的那段记录而已,其他的一概不知。”
  我大为奇怪:“那你讲的这些发现,是从哪里听来的?”
  戴海燕下巴一抬:“你的用词,暴露出你根本从内心怀有陈腐的成见。你觉得女人就没男人聪明?你觉得今人无法超越古人?告诉你吧,这些东西,都是我在高中自己研究出来的。”
  我的震惊程度,不比听到《清明上河图》还有残本时小。一个女高中生,居然就能研究这么深的东西,这只能用天才来形容了。戴鹤轩确实提醒过我,说她家学渊源,可我没想到居然能耐到了这地步。
  “你高中时怎么想起来研究这东西?”
  戴海燕道:“高中的课程,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我很悠闲,就决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我偶尔翻到戴以恒的笔记,发现了戴熙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言论。我开始试图找到他写的字帖,但是家里根本找不到。于是我决定自己把这个谜解开,就用了一个学期搜集资料,一个学期考证,你今天听到的,就是我花了一年时间挖掘出的真相。”
  “既然如此,为什么你没有公开发表呢?”我很奇怪,她高中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可我之前可从来没听过书画界有关于这个的任何谈论。
  戴海燕耸耸肩,一脸不屑:“公开有什么意义。我那时候只是个高中生,根本没人会把我当回事。你们那个圈子,就像是动物园里的猴山,不让外人进,自己人也是论资排辈。他们看的是名字,是资历,而不是内容。我投过几家杂志,也联系过学界的专家,可惜全是石沉大海。我开始很郁闷,然后就想通了。文科没有什么真理,全都是论资排辈罢了!那些东西不够精确,无法量化,只凭一张嘴,谁是谁非根本是笔糊涂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决定选择理科,科学理论靠的是严谨的逻辑,再大牌的人,说1+1=3也不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自己把握价值。”
  难怪戴海燕对我是这么个态度,原来她对高中时代受到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怀。虽然她早就弃文从理,可这个心结仍在。我在报纸上大放厥词,被媒体追捧;她空有惊天发现,却无人问津,自然心中怒气不小,要跟我好好理论理论。
  “所以你今天对我讲了这么多。”我感慨道。
  戴海燕看了我一眼:“你对《清明上河图》的见识可谓蠢不忍睹,但你毕竟和此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会认真听我的说法。我的研究成果,只会说给那些能珍视其价值的人。”
  “可是那个叫钟爱华的,也一样会重视你的研究成果呀。你怎么不告诉他?”
  戴海燕鼻孔里发出不屑的“嗤”声:“他如果直截了当来问,我也许会说。可他居然装出追求我的样子来,还打扮得油头粉面,每天送玫瑰,不光侮辱我的智商,还侮辱我的审美。”
  我心里这才放下心来,看来不用担心她会把《清明上河图》残本的事情告诉给钟爱华了。
  “那你能考证出戴熙字帖在哪里吗?”我满怀期望地问道。她神通广大,连《清明上河图》残缺长度都能考证出来,说不定还有更多线索。
  可惜戴海燕摇摇头:“这个我帮不了你。戴熙的字帖早就失落了,可能流落民间,也可能毁于战火。戴以恒的笔记没提供任何线索,我们家族也有人试图找过,都没找到。”
  我大为失望,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结果还是没弄清楚。戴海燕扶了扶眼镜:“戴鹤轩也不知道吗?”
  “他说他只是分家,就算戴熙、戴以恒有什么留下来的,也分不到他们那一支。”
  “他倒是有自知之明。”戴海燕冷笑道,“我们戴家祖籍钱塘,戴鹤轩那一支很早就迁去了河南,一直到解放前才搬回南京。所以戴家的族谱里,都把这一支另立一册,跟钱塘戴氏分开。”
  “嗯……”我忽然觉得有种异样的感觉,似乎冥冥中有什么线索被我忽略了。我挠挠头,却说不清楚那是什么,皱着眉头拼命想。戴海燕看到我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模样,“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笑完以后,她站起身来,语气坚决:“我要说的,都说完了。你可以走了,以后不要来烦我了。”
  “谢谢。”我诚心诚意地说道。我跟她素昧平生,能够得到这么多线索,已经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了。
  戴海燕挥了挥手,我不知道她的意思是不客气,还是少废话。
  我正要离开,这时候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是几个警察。他们亮出证件,说刚才有人看到我和通缉犯药不然一起进入这栋宿舍,想请我回去协助调查。
  看来药不然已经顺利逃脱了啊,我的心里说不上是遗憾,还是庆幸。
  不管怎么说,跟着警察走起码有一个好处,至少不会被狗仔队骚扰。于是我顺从地跟着警察走出去,戴海燕“砰”地把门在我身后关上,同时走廊里有好几道门偷偷地拉开了一条缝。我估计今天过后,校园里肯定会流言横飞,好在戴海燕从来不在乎这些事。
  一出宿舍楼,四周噼里啪啦闪光灯乱闪,好几个记者兴奋地抓拍着。警察不得不把他们驱散,才让我坐进警车。不知道明天这些记者到底会怎么写,打假名人夜闯女博士生春闺被抓?
  到了派出所,我直接亮出了公安部八局的证件。警察们吓了一跳,连忙去打电话核实。很快他们就把证件还给我,态度好了不少。这是方震给我的护身符,自然不会有假。我告诉警察,我只是和药不然碰巧一起去了博士楼而已,至于我去干了什么,对不起,要保密。
  警察们给我做了笔录,然后就让我离开了。我回到住的旅馆,感觉一路上都有人在跟踪着。我到了旅馆前台,亮出证件,说我在执行机密任务,无论谁问都不得泄露我的房间号。旅馆前台诚惶诚恐,拍着胸脯保证说一定完成任务。
  回到房间,我忽然想起来,我的大哥大还揣在药不然身上。警察不知道这个细节,肯定不会监听,于是我用房间座机给他拨了过去。电话响了十来声,药不然才接起来。呼吸很粗重,像是刚刚长跑过一样。
  “你在哪?”我问。
  “你不知道比较好,总之哥们儿暂时很安全——钟爱华这个小兔崽子,居然报警,可把我给累坏了,多少年没这么跑过了。”
  “我也被记者缠上了。”
  “够狠。”药不然悻悻地称赞道,“那后来你怎么样了?”
  我仔细权衡了一下,觉得没必要隐瞒,便把戴海燕的发现简明扼要地给药不然讲了一遍。药不然听完,问了一个问题:“戴熙的大齐通宝,是和他的字帖一起失踪的对不对?”
  “对。”
  “黄克武既然有大齐通宝,说不定也知道那个字帖的下落。”
  我一拍脑袋,对呀!我刚才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这两样东西,戴熙应该都是放在一起保管的。他投水自杀以后,得到大齐通宝的人,说不定也会知道字帖的下落。虽然事隔多年,大齐通宝不知被转了几手,黄克武未必知道,但这是我们目前唯一的线索。
  “你肯定被警方跟着,哥们儿暂时不能靠近你了,电话先借给我使使……”药不然不等我说好,就把电话挂了,大概是又遇到什么紧急情况了。
  我的心情相当矛盾。我原来巴不得这家伙被警察抓到绳之以法,可现在却又有点庆幸他顺利逃脱。刚才钟爱华出现的时候,药不然抢先一步挡在我面前,人的瞬时反应不会做伪,他的举动,让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家伙。
  想不通,就先不去想,正事更加重要。我立刻给北京拨了一个号,打给方震,把在复旦的情况约略一说,让他跟上海警方疏通一下,免得有麻烦。方震说好。
  我又问他刘老爷子怎么样。方震告诉我,刘局现在陪着刘一鸣,天天奔走于各个部门和领导家里,非常忙碌,这会儿已经服下安眠药睡下了。我本来还想跟刘老爷子汇报目前的进展,咨询一下他的意见,听方震这么说,只好作罢。我又问方震有没有黄克武在香港的联络方式,方震直接报给我一个电话号。
  “黄老爷子在那边弄得怎么样?”我随口问道。《清明上河图》的危机爆发以后,刘一鸣坐镇北京,而黄克武则赶去了香港,在敌人的阵地里周旋。
  方震却答非所问。他告诉我,现在《清明上河图》这件事的争议越来越大,碳-14检测结果也无法平息,上头已经决定,搞一次京港文化交流文物展,借这个理由把《清明上河图》送去香港进行对比鉴定。
  公开对质国家肯定是不会接受的,但舆论形象又不能不顾忌。正好香港还有五年就回归祖国了,于是上头就想出文化交流活动这么一个借口,让各方面都能接受,《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运去香港了。
  但这个决定对五脉来说,却是再糟糕没有了,这说明他们正在失去对局势的掌控。
  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方震不愿意评价黄克武,但听他话里的意思,恐怕黄克武在那边的成效有限。自从五脉解放后改组为中华鉴古研究学会,和香港的联系就中断了,几十年来再没任何影响力。现在的香港古董界,对五脉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客场。
  我想了想,又问道:“能不能想办法限制一下钟爱华?”任由那家伙在外头转悠,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跳出来给我捣乱。这次方震回答得很干脆:“他的身份是香港公民,而且目前没做过任何违法的事,想抓他很麻烦。”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不过你如果想要药不然落网,倒是没有问题。”
  看来国家机器的强大,远远超乎我的想象。这本来对我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暂时不必,留着他还有用。方震“哦”了一声,没有追问。这让我松了口气,如果他追问我为什么,我还真拿不出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
  “那能不能想个办法查查钟爱华的底细?”我转移了话题。
  钟爱华虽然是香港公民身份,但他的说话作派,肯定是从小在内地长大的。那种味道,绝对模仿不出来。方震说会试着去查查户籍资料。
  “我知道了。一旦有结果,我立刻告诉你。”我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