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唐再起> 第1406章 盛世与危机

第1406章 盛世与危机

  随着大唐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少府寺开放东北线路,大量的商贾,源源不断地开往其中,赚取了大量的钱财。
  由于蜀国,齐国、吴国,韩国,四大藩王的开拓,进取,较之以前的刀耕火种,如今的半岛,跑步进入了牛耕时代。
  来自于草原的牛马,源源不断进入半岛,使得其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土地上,因为藩王们带来了铁器与牛耕,以及筒车,水车,曲辕犁等,让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存量出口。
  半岛四国的人参,墨,粮食,纸张,煤矿,等手工业,也在不断地兴起,贸易往来极为兴盛。
  而占据黑水都护府的赵国,则大范围的利用己有产业,如鹿茸,鹿皮,等等其他的皮草,赚取了不少的钱财。
  而与之相邻的陈国,占据了渤海国半片地方,人口却是不是,主要的出口,则是粮食,与赵国可谓是守望相助。
  新开拓的日本,本州岛三国,四国岛一国,也是忙着普及水稻知识,农耕。
  除此之外,毕竟日本也是大国,天皇影响力极大,也因此,数年来,都在普及儒学,宣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论,从而让藩国站住脚跟。
  同样,因为土地贫瘠的缘故,贸易额需求极其旺盛,从而催生了大量的船队。
  “天不及亮,明州之炊烟,极其之盛,饭香弥漫整个港口,每日自三江口而去的商船,数以百计,往来奔走的脚夫,成千上万,依靠明州港而食的百姓,约莫十万有余。”
  明州,即日后的宁波。
  鄮(冒)县令,略显卑微地弯着腰,对着一个身着常服的男人笑着介绍道。
  “也就是说,明州食商之利,尾大甩不掉了?”
  男人眉头皱起,不喜道:“农乃国之根本,岂能忽视?”
  “据我所知,近些年,棉、丝之业盛行,江宁府泰半的农田,已经不种稻谷。”
  “而,神武三十年,三十一,三十二,这三年,上缴稻谷日渐减少,不及十年前的一半,三万户,已经只有十三万石?成何体统?”
  “使君勿恼!”鄮县令擦了擦冷汗,对于这位从他地而来的主官,颇有些无奈。
  一看这位,就是从北方来的,哪里了解南方的情况。
  他不由得陪笑道:“使君有所不知,近年来,商船往来繁多,粮食从不曾短缺,岭南、交州之粮,每石不过三百钱。”
  “而百姓们在家中耕地,每年所获,桑丝织布,也不过是温饱罢了,如果种桑种棉,每年温饱不说,还能剩个几贯钱买酒喝。”
  “而,如果来城中,即使是普通的脚夫,每日也有二三十钱,除去买粮,绰绰有余,两三载后,甚至可以回家盖个瓦房。”
  “嗯?”刺史惊诧道:“如此说来,种粮食反倒是最低贱的活了?”
  “没错!”鄮县苦笑道:“明州粮少,但南粮北送,粮价低廉,百姓越发的不想种粮。”
  “不过,明州商贸繁盛,虽然市舶司分毫皆无,但仅商税,每年落下的三成,就是十余万贯,义仓之粮,从不曾短缺。”
  “这也是我短视了!”明州刺史苦笑不已,说道:“浙江府与陕西府,绝然不同,陕西缺粮,只能运以山西,而浙江,凭借着港口,南来北往的粮食,怎会短缺?”
  想到这,他不由得有些无奈。
  按照转运使衙门的规矩,商税五成朝廷,一成在州,一成在府,三成在县。
  明州又怎能抛弃呢?
  “那,不再种粮的土地,能有几成?”
  “约莫五成,或者七成!”
  刺史闻言,浑身一震:“这还得了?”
  管中窥豹,明州上下都这般了,浙江府还了得?
  他心中,震惊外,又带着些许窃喜:“地方如此,整个江南怕是也不例外,我上一份奏疏,怕是朝野瞩目!”
  心中想着,他一边与县令聊,半天功夫,底稿都打的差不多了。
  正待回去,扭头一看,竟然有数艘客船停靠,许多妇孺,穿金戴银,哭哭啼啼地走上了船只,大量的物件吸引了许多的脚夫。
  “这是何事?”
  “使君,这是朝廷的国策,搬迁豪强巨室去往辽东,这些人正是拖家带口的去登船呢,入冬前得快些。”
  县令斜瞥了一眼,解释道。
  “那么多人?”
  刺史惊诧道:“不是言语,万贯上的豪右吗?”
  “使君,这还是少了!”县令颇为骄傲地说道:“陛下只是言语了万户,咱们明州才分数百个,但家财万贯的岂止这些?最后,还得是抽签决定。”
  “是吗?”刺史冷静地看着,心中百感交集。
  偌大的陕西府,怕是家产万贯的豪右,不及整个明州多吧!
  得到这个总结,真是让人心伤。
  “万户太少了,上书时,得提及十万户才够!”
  ……
  对于这万户巨室的安排,本来都准备填充辽东府,稳固朝廷的统治。
  但,半岛的蜀国、齐国、韩国、吴国,以及陈国,赵国等,都急忙上书,言语己身的急切,恳求分一些。
  考虑到藩国屏障的作用,再加上是亲儿子,朝廷不得不选择妥协。
  于是,东北三国(凉、陈、赵),半岛四国,各自分得五百户,增长数千丁口。
  关键在于,这些丁口属于豪右,质量极好,读书人众多,无论是从政、从商,从军,对于藩国来说,都是极好的。
  有力的夯实了统治根基,而且不用费心费力组织。
  眼见于此,日本列岛的四国,也纷纷眼馋,上书,要求同等待遇。
  而考虑到那么多的藩国,李嘉头疼:“如此看来,万户的确不够啊!”
  正巧,这时一篇来自于浙江府的江南粮危疏上表,可谓是震撼了朝野。
  曾经作为朝廷粮仓的江南地区,如今竟需要进口粮食?
  听上去极为荒谬。
  要知道,永济渠的终点,就是扬州,江南的粮食,由此通往洛阳。
  江南粮食产量减少,岂不是意味着洛阳饿肚子?
  在富裕与饱腹之间,洛阳诸公自然选择饱腹。
  “难道要提前吃两湖之粮不成?”
  皇帝皱起了眉头。
  这成本可比运河高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