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出题

  待学子们陆陆续续坐定了之后,一众领导们才开始进来。
  王小芸看了看学堂的布局,学子们一人一桌一凳,坐于学堂下首。
  领导们则在高出小半个台阶的上方讲台。每个领导也是一人一桌一凳,不过领导们的桌椅,要高于下面学子们的桌椅。
  这跟在现代大学上公共合堂课如出一辙,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只不过老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王小芸在进门处时,就已经认出来李辰郑安仕了,听赵亮打招呼时,也认识了这个云清书院的院长,孔世清。
  当然,这种认识,仅限于她认识他,而他不认识她的程度。
  王小芸不知道这些领导里,哪个是最大牌,但是听柳文升说过,郑安仕应该是官最大的。
  可是现在,坐于最上首最中间两个位置的,却不是郑安仕和孔世清,而是两个五六十岁的老者。
  国人自古至今,便对座次格外讲究。尤其是在职位高低明显不同的情况下,那座次更是乱不得。
  最中间的座位,就是官位或者职位最高的人来坐的。其他人根据官位职位高低分别安排在左右两侧。
  离中间越近的座次,代表着官位职位越大。
  可是离中间近的座次,也分左右而不同。
  这左右也是有讲究的。
  国人自古便有“尚右”的说法,也就是说,以右为尊。
  距离中间位置的相等座次的左右两方,右边的要比左边的尊贵些。
  王小芸心里还在默默给台阶上的领导们排着位份高低呢,没成想被自己身侧的那个学子一把给拉了起来。
  “瞎想什么呢,该行礼了。”那个学子悄声提醒了一下王小芸。
  此人倒是大度,一点没有因为刚才被王小芸怼而记恨,不光不计前嫌,此时还不经意地提醒了她一下。
  原来此时,全学堂的学子们都已经起立行礼了。
  学子们行的是“三拜礼”:左手在外,右手在里,弯腰九十度。“一拜夫子,二拜天地君亲师,三拜父母祖先。”
  学生拜完,台上的领导们则颔首还礼。
  礼毕,均落座。
  王小芸悄声对那学子谢道:“谢了啊兄台。”
  那学子大度一摆手,说道:“都是来垫底的,同病相怜,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对了,兄台如何称呼?”
  王小芸来之前,就给自己取好了名字。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她现在是坐着的,也不改姓,就改个名就好了。“王白。”
  这个“白”字,是她借用了诗仙李白的一个“白”字。
  她是歪曲了那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那又如何,她也不是大丈夫,而是小女子啊。
  谁知那学子听了,竟然十分激动,说道:“巧了巧了,咱俩果然有缘,不光同坐,还同名。在下周白。”
  王小芸为了缓解紧张刚刚咽下的一口茶,差点就喷了出来。
  还好忍住了。“幸会幸会。”
  幸亏两人是坐在最后一排靠墙的角落里,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这时候,作为诗会的东道主,云清书院的院长孔世清站了起来,整个学堂也都静了下来。
  “腊月初八,安阳诗会。贵人莅临,蓬荜生辉。学子云集,汇聚云清。安阳县诗会,第一次齐全县书院、私塾之力,聚各书院、私塾学子之佼佼者,云清书院承办,幸甚之至。……”
  孔世清文绉绉说了一长篇开场白之后,终于着重介绍了今日的两位“贵宾”:周深,罗庭筠。
  王小芸听了介绍,又仔细琢磨了一番,才理清楚头绪,这两位果然大有来头。
  周深,永康元年探花郎,进士及第后,直接被授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三年期满后,本应另授官职,却因为母丁忧三年,错过了升迁的最好机会,最后没有再入朝为官,而是回到家乡省城永济做了一方大儒。
  罗庭筠,永康三年同进士,身份尴尬。资历不足以做京官,下派也因为没有关系而得不到有油水的官职,最后也只落得回到永济,做了本省巡抚门下一幕僚。
  这两人若是在京城,身份也许还没有那么出色,可是在这一个小小的安阳县城,那可真是珍而贵之。
  所以,就连郑安仕,也是对两人极尽奉承。
  介绍完两人之后,又介绍了在座的其他几人,均是安阳县城几个书院的院长和下面几个镇上比较有名的私塾的馆长。
  王小芸觉得,这好像就是校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出来比赛来了。
  人家都是有组织的人,不像她,单枪匹马的出来了。
  不过坐在后边她周围的这些学渣算什么?
  赵亮是因为当官的舅舅走了后门,那自己旁边的这个周白呢?
  容不得王小芸细想,东道主孔世清,就开始给在座的学子们出题了。
  “诸位学子齐聚云清书院,皆是为了以诗会友,以文会友。
  今日便不做八股,不讲经书,而是学以致用,相互切磋。
  现在,我们就交由周学士出一个字,你们根据这个字,做两句诗或词即可。
  在座的有百人,我们会从中选三十个上等文,进入下一轮的比试。
  记住,自己想自己做,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
  时间为一炷香,现在准备好笔墨,开始吧。“
  孔世清说完,便恭恭敬敬地将对周深一躬身,做了个请的姿势。
  周深年龄大,资历深,名声响,当得起孔世清这一鞠躬。
  周深略一思索,还跟李辰相对视了一眼,颔首,便在题板上写下了一个“霞”。
  他是被李辰那两句诗给吸引了过来的。
  那两句诗,便是王小芸告诉柳文升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否则,他一个博学大儒,怎么样也不会来这个小县城走一遭了。
  自从李辰偶尔路过省城,跟他提了一嘴之后,他也对能写出这两句诗的人感了兴趣。
  所以,当李辰跟他说,请他来安阳诗会主持,也许可以见到那作者时,他便二话不说答应下来。
  他倒真想看看,能不能见到那个奇人。
  他出这道题,也是看了那两句诗,有感而发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