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

  陶睿在山里还种了果树,培育了人工蘑菇和木耳,甚至养了虫子专门喂家禽吃,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同时进行了多项学习。不过好在《美食全科》的讲解非常之细致,他一下子开展了养育了这么多动植物,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刚开始肯定是会有家禽死掉,有农作物死掉,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陶睿照顾这些动植物也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顺手。
  他还带着童燕和三条狗去清理了深山的猛兽,一次一两只这样清理,免得它们被那些家禽家畜吸引下山。之后他把深山那边弄了篱笆墙,每天都会去检查,起到了很大的防范作用。三条狗也经常在山里跑着玩,变得越发厉害了。
  这一年秋收时,陶睿种的粮食是村子里同数量中产量最高的!也就是说他种出来的比别人好得多。大队长反复确认又确认,高兴地立刻将这一成果上报,很快引起了镇里的重视。
  他们还有人记得陶睿,他的国秀小吃这一年名气更大了,而且他当初的兔子养殖法和拒绝首都工作也被好些人记着呢。所以领导没怀疑就亲自带人过来看陶睿种的地,这一看,就算他们不是专业种地的,也能看出陶睿的地和其他那些地的区别。
  这可是大事情,上报之后,第二天就有市里的人过来拍照,当天又着急忙慌地赶回去,将照片和陶睿写的培育法层层上传。
  事实摆在眼前,没人怀疑陶睿胡说八道,也就不像上次兔子那时候需要试验,这次的上报直接就报到了首都。
  陶睿的培育法是关于小麦、水稻和大豆的,这三样他学得最好,其他的蔬菜倒是味道很好,但在这个年代意义不大,以后可能还比较有发展。他也就暂时没提,另有果树什么的,产量味道对比还不够明显,他也没提。
  这次首都派来两位专员,直接将陶睿请去了首都。
  这次当然是不去不行了,正好陶睿的生意经过这一年已经稳定,他短时间不在也能照常运转,只是高价的货品暂时缺货罢了,影响不大,他就随着专员去首都做研讨汇报去了。
  在水稻方面袁老是专家,还要其他几位专家一起见了陶睿,和他探讨他总结的培育法。
  陶睿自然是把自己试验出来的方法都说了,几位专家通过谈话也看得出陶睿不是专业的,没有系统地学过种植,但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且对动植物心细如发,非常善于观察。
  陶睿属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属于学习了未来的知识,然后将自己学到的拿到了这个时代,那成果自然超前,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真正成为了有杰出贡献的青年。
  当然了,他学习时间有限,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倒是也没到那种令人接受不了的程度,所以各位专家并没觉得他有什么奇怪的。像袁老研究的水稻,就比他学习得深入很多,毕竟这些东西也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
  但他可以确定,他的这些培育法交上来之后,这些真正专业的专家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快速地研究出更好的成果。所以他才在没有全部学成的时候就把培育法交上来,就是为了帮助他们研究。
  他在首都停留了半个月,见了不少人,还进了研究室,把自己真正会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包括最近弄明白的鸡鸭鹅养殖法,可以减少死亡率,并养得肉多、爱下蛋。
  当他们疑惑他为什么要研究这些的时候,陶睿坦然说:“因为我以前在老家像废物一样,就整天想做点有用的事。之后发现做这些可以富足自己并帮助乡亲,我就对这些更感兴趣了。以后我还会继续研究,有了任何新的成果,我一定会立即报上来的。”
  这理由让大家哭笑不得,之后好几位专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都被他拒绝了,他表示他会的就现在这么多,没有其他的了,至于以后,还是要在家里那个熟悉的环境中,才可能有新想法新成绩。
  他给出的贡献已经很大了,尤其是他回去也不是做其他什么,还是会继续研究,所以大家也没拦他,只是这次相关部门派了四位研究员跟他一起回去了。其中两位是擅长动物的,两位是擅长植物的,这也算给陶睿自己组建的一个简易研究小组,由他带领,以后若是有什么成果,直接就可以报到首都了。
  这次陶睿回乡,简直是衣锦还乡,他不但上了报,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好多人都来迎接他。
  陶睿算是在这个时代做了一件大事。不过这是造福万民的好事,既然他用积分兑换了这么神奇的一本书,他当然也不能藏着掖着,虽然是太高调了,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
  这个时代本来就能人辈出,好些知名的人物都是从乡间出去的,他并不显得多特殊。
  这次上头还给他拨了研究经费,更方便他以后对照《美食全科》学习,等他学好了以后,还能更好地回馈社会。不过当然也不能太妖孽了,这个度他还是要把握好。
  陶睿之前是个商人,做买卖赚着钱还盖了大房子,大家虽然羡慕,但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对做买卖的还是没什么敬意。
  但这次陶睿回来,身份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全村人心中,他就是最受尊敬的人,曾经那个游手好闲不着调的陶睿,早已经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就连大队长也开始在大事上找他商量了。
  这样很好,因为陶睿以后还打算在村里做一些大事。有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那就什么都好办了。
  第43章 七零年妈宝啃老男(12)(求收藏作者专栏鸭~...)
  陶睿上报纸在这个年代就是大新闻了, 因为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当代人口口相传,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在首都上学的苏佳慧自然也知道了, 她没想到陶睿除了做生意,还能在种植、养殖方面有贡献,这太出乎她的预料了!
  她斟酌着给陶睿写了封信, 夸赞了陶睿取得的成绩, 并鼓励陶睿继续努力。她还简单说了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几次考试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这都是因为陶睿当初的帮助,才让她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她写下了学校地址和联系电话,告诉陶睿如果他下次再来首都, 有什么事需要找人的话,随时都可以找她, 她欠了他好大的人情呢。
  陶睿收到信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 寒冬腊月, 他开始研究大棚蔬菜了。
  他想了想, 通过身边研究员的关系, 在首都买到了几本最新的医学书籍, 送到了苏佳慧手中。这几本书籍还没大面积流传开,陶睿此举算是让苏佳慧提前学到书里的知识了,也是最适合的礼物。随着书籍送去的还有简短的鼓励信,期望她早日成为出色的医生,并且提到如果她有困难,随时都可以来找他求助。
  陶睿留下了镇办公室的电话, 这是最快找到他的方法了。
  跟着他的几个研究员见他这么大费周章,打趣地问他:“睿哥是不是处对象了?对象在首都上大学?那你为什么还不留在首都呢?”
  陶睿笑起来, “所以这就不是对象。别多想了,只是一位优秀的同志,朋友而已。乡亲们这边我能帮上忙的是请他们帮工,而这位同志,我能帮上的就是鼓励她实现理想。都是一样的。”
  几人都不是乱想胡说的,既然陶睿这么说了,他们也就不开玩笑了。不过他们是真的很佩服陶睿,很难找到像他这么重情重义的人了,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带乡亲致富。
  他们做农畜业研究,经常去一些村子,陶睿这个村子是最具生机、最具发展的村子,他们在这里住了好些天,都没感觉到有多贫穷落后。这都是因为陶睿加大了国秀小吃的生产规模,请了很多帮工,连种地养动物都请了人帮工,大家在农闲的时候都有了收入,生活水平可不一下子就提高了。
  陶睿带着研究员研究大棚蔬菜,也研究怎样让动物在寒冷的冬季多长点肉,其中保暖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低价巧妙地控制温度让老百姓都能学会,也是关键所在。
  陶睿这研究可不是小规模的,反正这会儿地都空着,他把所有田地都种上了蔬菜。几个研究员劝他,怕他失败了浪费,给他讲做研究要节约成本。但陶睿还是租用了村里所有的田地,还雇了种地好手,按照他的方法来种蔬菜。
  山上也养了很多家禽家畜,请了学养殖学得懂的好手天天看着,陶睿简直是把整个村子都当成了试验点。
  这样大胆的做法看得几位研究员一阵冒汗,陶睿这是花钱如流水啊。上头拨给陶睿那一点研究款早就花光了,租田、请人还有各种培育花销都是陶睿自掏腰包的!
  他们算是知道陶睿为什么陶睿为什么不进组织了,就这特立独行的模样,进了组织肯定不服管教啊,到时候双方都难受,还不如让陶睿这样自由自在,有了成果就报上去,反而更和谐一点。
  因着陶睿投入的成本高,几位研究员也就更卖力,不忍心看他一下子损失那么多。结果没想到蔬菜的涨势很喜人,家禽家畜也没死几个,状态很好,他们的热情就更高了,天天不怕冷地跑去查看情况,就算没有明显变化也不厌其烦地记录日记,不错过任何细节。
  年底,东北所有村子都闲着没什么事,只有陶睿他们村风风火火的,每天忙碌个没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当然这好事跟陶福一家就没关系,村子里每户人家都有人给陶睿帮工,就只有陶福一家,以及肖丽珍的娘家,是陶睿拒绝的。
  他们想去帮工,陶睿就一句话,老死不相往来,再不会跟他们扯上关系。就连陶福家和肖家的田地,陶睿都没租,是全村唯二空下的田地。肖家因此骂了肖丽珍无数次,连娘家门都不许她进了。
  陶福和肖丽珍想抱着儿子去哄二老,这个陶睿不管,但他们想帮工赚他的钱,他一分都不给。
  这还挺让大家诧异的,因为在他们所有人眼中,陶睿都是乐呵呵的,经常助人为乐的。不过想到当初陶福那一出出的,还把陶睿打得头破血流,嫌陶睿是累赘,大伙儿就都理解陶睿的做法,而且都支持他。
  陶睿是帮大伙儿的人呢,大伙儿本能地就站在他这边,自然没人编排他,反而觉得陶福一家活该,自私自利就该是这种下场。肖家过去也没少在外头抱怨,说肖丽珍摊上这种小叔子倒大霉了,现在后悔也晚了。
  当初是他们嫌弃陶睿累赘,恨不得划清界限,那现在陶睿就如了他们的意,再想攀可攀不上去了。
  不管陶福家讨好还是指责,陶睿都不为所动,渐渐地,陶福他们也接受了这个结果,恨上陶睿,从此不和他们来往,连孩子也不给二老看了。不过谁稀罕呢?
  二老现在挺有点老板的范儿了,人就是要有阅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自然就不一样。
  陶睿忙着做研究,把生意的事一点一点交给二老和童燕去管,尤其是他去首都那段时间,生意上遇到什么事都是他们几个商量着来,镇上也跑了无数次,那些厂长、小领导也见了好多个,感觉上就不一样了。
  现在陶睿只管决策和突发情况,日常管理都由二老来管。
  又是一年过年团聚的时候,陶鑫看到爸妈的气质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由得动了心思,跟陶睿说:“我也辞工做生意咋样?现在好像做生意很有前途,我当个小工人,多少年都是赚那点钱,涨工资也涨不到啥,给不了小辉更好的生活。”
  陶睿这一年和二哥二嫂是见过很多次面的,相处下来觉得他们人品很不错,就是那种典型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的性格。以前和家里疏远,不过就是父母不疼他,他也不愚孝罢了,年节送礼是从来没落下过。
  所以陶睿一听二哥这么说,当即就道:“我以后还打算把国秀小吃的规模扩大,不如二哥你来帮我?我还有几个计划准备实施,你要是有兴趣,咱们一块儿商量。”
  陶鑫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行了,有你这句话,二哥就高兴,好兄弟!不过二哥不是那占便宜的人。”
  陶鑫看陶睿要说话,摆摆手阻止了他,笑道:“我就这性格,啥事喜欢自己来,心里踏实。当然,好兄弟不说两家话,我要是有困难,肯定来找你帮忙。我和你嫂子看好了服装市场,现在大伙儿买啥衣服都是去百货大楼,动不动这缺那缺的,没多少好看的。
  上回我和你嫂子去冰城走亲戚,看见人家那服装商场全是漂亮的衣服,眼睛都不够看的,听说是从南方拿来的货,在南方便宜着呢。这不是政策放开了吗?不算倒卖啥的了,我就想试试看。”
  服装生意是有些年挺火爆的,尤其是他们这边,这方面市场正处于紧缺阶段。陶睿快速分析了一下,觉得这条路可行,就算陶鑫不是这块料,也能小捞一笔,毕竟是赶上了好时机,胆大心细就能发。
  他立即鼓励道:“我觉得很好,服装有前景。二哥你只管试试,不行还有我给你兜底呢。怎么也不会比原来的日子差。”
  “行,那我就试试。”陶鑫高兴地笑了。大家都说陶睿运气好,眼光好,脑子好。他能得到陶睿的支持,不得不说,瞬间信心大涨。
  陶鑫有股劲儿要自己拼,陶睿当然不会多插手。升米恩斗米仇,帮人也是要适可而止。
  陶鑫辞了工,带着家里这些年所有的积蓄去了南方。这时候出远门太遭罪了,绿皮火车特别特别慢,咣当咣当的,寻常人还只能买到坐票、站票,人挤人在一块儿什么味儿都有,难受得很。去南方还要倒车,路程就要三四天。
  陶鑫下火车的时候感觉全身都要散架子了。不过对南方大城市的好奇心盖过了身体上的不适,他像打了鸡血一样劲头十足,找了个便宜的住处就开始到处打听,到处查看。
  他第一次到外面来,但因为陶睿生意做起来了,家里也见过一些领导,还去过首都上过报纸。他在心态上就对陌生环境不害怕了,也没什么自卑的感觉,只有斗志昂扬。
  陶鑫也是很有头脑的,他先满大街的转,看大城市的男女老少都穿什么衣服,哪些款式最多见,全都拿小本本记下来。然后又去一些商场小摊,旁观哪些款式卖得好,和各种能搭上话的人闲聊,把话题拐到生意上、衣服上,问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好几天之后,他才去批发市场拿货。这时候他已经认识了两个同样来进货的大哥,学会了一些行话,跟着他们一块儿去进货,顺利地拿到了最便宜的价格,没有被人宰到。差不多把钱花光了,他才背着几个大包坐火车回家。
  这一路上,他真的是睡觉都不敢睡,火车上小偷太多了,一个不注意东西就丢了。尤其是他这样拿着包的人。后来他想了个招,跟身边几个人聊起来,熟悉一些挑了个带着特产回家的小伙儿,两人轮流看着东西,轮流睡觉,这才缓了一缓。
  做生意艰难,不过当陶鑫回到镇上摆摊卖出第一件衣服之后,他就半点不觉得辛苦了。这一买一卖的利润翻了五倍!
  也是陶鑫市场调查做得好,这也是从前听陶睿他们聊天的时候听见的,多嘴问了问才知道陶睿做生意之前会市场调查。他算是无意中跟陶睿学了不少东西,这次就见到效果了,拿回来的都是紧俏货。
  这镇上的大姑娘小媳妇哪有不爱美的?这不用布票,样式比百货大楼的好看,价格还比百货大楼低一点,那手里攒了钱的还不赶紧抢?谁知道这些卖光了还有没有了?就算有,万一没这些好看呢?
  陶鑫那几大包衣服没半个月就卖光了,收益惊人。他们这些年攒的积蓄,一下子翻了五倍啊!以他们两口子原先的工资,工作十年也攒不到这么多钱啊。他们可不知道以后打工的工资也会涨,只知道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完全抵不上做生意。
  为了稳妥起见,陶鑫还是让赵雅香暂时工作着,他又去了南方两趟,两趟都同样赚钱,不都是五倍利润,他也有眼拙的时候,拿到了没那么好卖的款式,但最少利润也有本钱的三倍。
  赵雅香这才辞工了,家里存上一部分钱之后,剩下的都拿来做生意。有赵父赵母看着小辉,他们夫妻俩就开始一起去进货,一起挑选款式、经营人脉、想法子多卖钱等等。
  他们没在家的时候,陶睿怕小辉的成长有父母缺席,会像原剧本里那样受到影响,就每个周末都接小辉到家里来玩。时间久了,赵父赵母也会常常下乡来,而陶国栋和吴秀芬每次去镇上也会去赵家做做,看看小辉。
  这样小辉根本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反而感觉有更多人爱他了,每次下乡都撒了欢一样带着小狼、小虎到处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陶睿简直把小辉当亲儿子一样养,陶福家的一儿一女就半点沾不上边。小辉那小子个头蹿了,身上壮实了,穿着新衣服,玩着新玩具,在村里头存在感越来越强。陶福两口气看见就憋气,关起门就骂骂咧咧,好悬没把自己气死。陶媛媛也嫉妒得厉害,心里越来越不平衡。
  陶媛媛还找到了有利自己的方法,自从她负责做饭偷偷吃饱之后,她就发现这是个好方法,从此她在家总是能偷摸给自己弄点好处。比如帮家里买东西,想办法省点钱给自己攒着;比如肖丽珍让她给弟弟喂鸡蛋羹什么的,她趁他们不注意自己吃掉一大半;比如他们让她看着弟弟,她把孩子放一边,自己歇着偷懒;比如肖丽珍难产身子虚,开了补身体的好东西,她熬药后自己喝一半,剩下的兑水给肖丽珍。而表面上,她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儿。
  陶媛媛自觉找到了生存之道,为此得意洋洋,想方设法地给自己捞好处,那模样,竟和她爸妈一模一样。可惜他爸妈顾着抱怨、顾着嫉妒,是一点都没发现,连儿子瘦瘦小小都只当是难产体弱,给儿子吃更多的好东西,实则却是喂了陶媛媛,把这姑娘养得白里透红的。
  这种所有认识的人都在变富,只有他们越来越穷的感觉实在太难受了。特别是陶福,他两个弟弟都出息了,只有他还是个穷鬼。他骨子里就自大,把自己当个人物,当然不会觉得他比弟弟差。
  陶睿做吃食养植物动物,他是学不会了,但陶鑫去南方进货他还不会吗?他理直气壮地去找陶鑫,让陶鑫带他一起去。陶鑫知道他是什么人,直接给他写了怎么坐车去哪里进货的流程,明确告诉他一起走是不可能的,两兄弟生意别往一起掺和。
  他们之间也只剩下最后一点面子情了,陶福憋着一口气自己去了。但他一不像陶鑫在镇上生活,见过些世面,二不像陶鑫总和陶睿来往,闲聊时就知道不少事,涨了见识。所以他一到南方就下意识地胆怯,畏畏缩缩的,去进货也不懂行话,没人领路,一看就是外行,不坑他坑谁?
  他特意选了几样陶鑫卖的款式进货,价格却比陶鑫多了两倍。他本钱又少,总共就拿到一小包衣服。回程他又不知道观察,不知道火车上有小偷,困了就缩在那睡,睡醒后哪还有包啊?连他随身带的干粮都没了!
  陶福着急忙慌地到处问,找列车员、报警,什么招都使了,就是啥也没找回来,两手空空地回了家,家里所有现金全没了。
  肖丽珍本来就身体不好,听到这个噩耗,两眼一翻就厥过去了!
  陶媛媛也气得不轻,还有不甘心。她也十五岁了,在村子里算大人了。她干脆劝爸妈把家里能换钱的东西都换钱,然后她跟着陶福去进货。
  她还挺聪明的,去过偷听别人进货啥价,就跟着人家后头进货。她还对陶鑫家卖的服装非常清楚,挑的都是最受欢迎的款。陶鑫能卖掉,她肯定也稳赚不赔。
  这回他俩看着包,包也小,紧紧抱在怀里不撒手,安安全全地回到了镇上,直接摆摊开始卖,价格比陶鑫那边还便宜一点。
  这可太不要脸了,把陶鑫和赵雅香气得脸黑,正好借此机会和他们撕扯开,以后再不来往。
  所幸陶鑫那边摊子已经大了,陶福他们没多少衣服,还影响不到他。而且陶鑫租了门市房开服装店,在镇上也有了点名气,衣服都熨板正了挂在店里,看着也高档几分,还有很多熟客。
  陶福的事也给陶鑫敲响了警钟,如果他卖得好了,别人都学他去进同款回来卖,那就麻烦了。他们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才是。正好赵雅香和赵母手工活儿都好,她们就开始往进回来的衣服上头弄花样。
  缝上漂亮的扣子啊、抽个褶啊、掐个腰啊什么的,稍微一弄,就跟别人不一样了。而且赵雅香特别擅长这个,改造过的衣服就没有比原来差的。这样陶福和陶媛媛又进一样的货回来,反而显得陶鑫家的衣服更高档了。
  设计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靠天赋,还有手巧也不是谁都行的,陶媛媛就算看了赵雅香改造的衣服,她也弄不出来。不过好在这样来来回回的折腾货,还是赚到钱了。只是让陶媛媛心寒的是,陶福和肖丽珍赚到钱,想的都是给儿子补身体,将来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然后夸陶媛媛几句,就没了。
  在他们眼里陶媛媛做这些是应该的,之后陶媛媛就越发乖巧,在南方的时候哄着陶福休息或玩牌,她自己去进货,把进货价格改动改动,她就能昧下一笔采购钱。回来卖货,她也常表示自己愿意干活,可以独自卖货,让爸妈歇着,然后卖价变动变动,她又昧下一笔销售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