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盛芳> 第158节

第158节

  郭向北撇了撇嘴,本想说扔了,复又想起来不对,这是自己的文章原稿,那傅令明原是在自己的原稿上圈圈画画,只好忍着不耐烦道:“收回去便是。”
  他从前连长兄都不太服管,只怕父亲同姐姐郭东娘,脾气臭,性子急,遇事很容易钻牛角尖,总以为天底下自己最大,根本不可能轻易服人。
  今日傅令明说了那一通,其实句句都很有道理,可郭保吉很早就想让两个儿子走文路,不但重金请来过不少先生教授,还将两个送去州学、书院里头多次。
  郭向北虽然读书不行,见识却少,自己做的文章稀烂,对先生要求却高得很。
  他学不好,从不觉得是自己不行,只觉得是先生不会教,不懂得让他学进去。
  譬如今次傅令明来逼逼叨叨了半日,说这个,说那个,还把应当怎么写都全数框死——难道下场时也能这般做,教他依样画葫芦不成?
  如若当真按照其人所授来做,那写出来的,就不是他郭向北的文章,而是傅令明的想法,傅令明的文章了。
  笑话,他又岂是那等拾人牙慧的!
  第294章 文章
  郭向北说莽也莽,然则并不乏小聪明。
  他之所以要围着裴继安转,一是在小公厅时见识过对方本事,确实心服口服,可也不乏另一桩原因。
  作为家中次子,郭向北虽然有些任性,其实很懂得审时度势,看父亲脸色。
  经过公使库卖书、朝中盗印、宣州圩田等事,郭保吉对裴继安信重非常,引为心腹,今次举荐其人进京为官,除却是欠债还钱,有功必赏,最要紧的,还是想叫其帮忙看一看两个儿子。
  见父亲对长兄失望得这般明显,要说自己没有做出头那一个的想法,自然是不可能,但是一来两人毕竟是亲兄弟,感情深厚,二来虽然自视甚高,郭向北也晓得与郭安南比起来,他无论读书,还是武艺,都还有些距离。
  可他也不是没有长处。
  比之兄长,郭向北不固执己见,也懂得知错就改,自从进了小公厅,被郭东娘在后头挥鞭跟着,不但没有惹是生非,居然还颇得旁人夸赞,连带着郭保吉也多放了些心思在这个次子身上。
  郭保吉虽然算得上是个好父亲,可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郭向北不占着长字,比不上哥哥,性格又不如郭东娘讨喜,自然更容易被忽视,难得得了关注,并不想再过回从前日子。
  眼下进了京,他书是读不好的,却不想因为读不好而减分,是以反复缠着裴继安,打算好好在其面前表现,只要能得其美言,或是帮着解释一番,即便排名甚末,想来父亲也不会太过苛责。
  等到吃过晚食,郭向北才回了书房。
  他今日表现,纵然有几分作戏,可国子学的课业并不宽松,先生也确实对他多有挑剔,说他同个题目的文章一连做了五六回,依旧不得要领,写得粗浅不堪。
  想到明日回得学中,又要重新递上一篇文章,郭向北就头疼。
  他提笔欲要拟写,对着桌案上空白的纸页,只觉得脑子里头空荡荡的,所有能想到的都已经写过了,再一想明日还被先生说个不停,更是心中郁郁,随手扯过一边的文章,正要再读一遍先生批注,却不想一打开,却见文章末尾附了几张纸,仔细一看,才醒起来这是方才裴继安留的。
  与傅令明的指点不同,裴继安并未在原文上做任何增改删减,只另用了白纸把意见一一写了下来,先是发问,再是分析,最后提了不少建议。
  他先问郭向北文章立意,又问欲要如何凸显立意,再问这立意又如何结合实事,问完之后,还举了示例,譬如某某文章中同样的框架、写法,对方是怎么表述的,写得如何,为什么这么写,又有什么值得效仿之处,如若要修改,可以往什么方向修改才能更为体现其中目的。
  同样是指点修改文章,如果将其比作修造房舍,傅令明就是将原来的房子全数推倒,甚至连地基都不要了,要挖出来重建,盖出另一座自己另行设计的全新房屋;
  而裴继安的做法,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敲敲打打,涂漆绘彩,或推墙或建墙,最后出来的东西虽然比不得傅令明的房子盖得漂亮,却也另有一种格调,最重要的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任旧是郭向北从前盖的房子改造,只是顺眼了不知多少。
  郭向北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他肯为一个题目翻来覆去写上五六遍,除却被先生强逼着,肯定也是想做好的,只是力有未逮而已。
  郭向北腹中所学不多,见得题目,分析得自然简单,如傅令明之流,一眼就能看到第三重、第四重,可他只能想到第一重,等到撰写出来,因文笔不好,甚至连第一重含义都未必能全数表达出来,若是有一百的才华,凭他文笔,最多也就能发挥出三十,更何况不过十的才华,自然就只剩二三了。
  可要是按着裴继安所提的问题,虽然对方并没有把一二三四全数都标了出来,可由其提议牵引着,郭向北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更多的表述方法同文体结构,甚至觉得这是自己想出来的,裴继安只是略点了一点而已。
  郭向北再往后翻看,却又见得另一张纸页,字迹截然不同,古朴中又带着三分秀雅。
  他很快认出这是沈念禾的手笔,本只打算扫一眼,谁知少少一页纸,却足足花了两盏茶功夫才读完。
  与裴继安跟傅令明不同,沈念禾写得十分简单,通篇只叙述了几件事,或是从前修圩田时发生的,或是郭保吉曾经经历的,有两件郭向北都知道得十分清楚,另有三件,他甚至就是当事人。
  沈念禾将事情复述一回,又问他为什么不将这几桩插入文中,作为佐证。
  郭向北原本拟写文章时,只会干巴巴叙述,偶尔用典,都还是些被用烂的。他也常常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题目,旁人就能写得那般文辞飞扬,典故、辞藻,信手拈来,到了他自己,明明也学过,偏偏落笔时就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眼下见得沈念禾所写,又教他如何以身边事为例证,郭向北忽然就有点悟了。
  读了十几年的书,他既然还是不会用好典故,想来也不太可能再一蹴而就了,可是作为郭保吉的儿子,跟着四处奔波,自家的见识不可谓不多,哪怕文笔不好,将所见、所识平铺直述出来,多少也是有内容的,不至于干干巴巴。
  他得了提点,当真文思涌泉,运笔如飞,花了大半个时辰,把原来的稿子又删又改。
  等到重新写完,回头一看,果然虽是立意不变,因其中诠释方法不同,事例满满,倒是显得内容丰富立体了不知多少倍,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往日写文章,郭向北从来都是恨不得把笔杆子给咬烂,两三日才能憋出一篇来,从未像今次这般流畅。
  再看自己所做,居然越看越觉得写得好,甚至生出了一股子不知从何而来的自信,觉得作文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其实真正写好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嘛!
  次日一早,郭向北就带着自己新写就的文章回了国子学。
  第295章 久等不至
  且说傅令明这一处胸有成竹,只等着郭向北上门找寻自己,然则等了又等,却是良久没有动静。
  他早早已经把郭家算作自己将来人脉一环,虽是觉得并无失手可能,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做一副随口发问的模样,向弟弟问道:“郭家那个次子,唤作郭向北的那一个,前次听说也在国子学中读书,你有无听说过的?”
  郭保吉名声甚大,翔庆又世战地,他去翔庆军中带兵打仗,国子学里头的教授不知为着翔庆事叫学生写了多少篇文章,郭向北一入学,上上下下自然俱都有所耳闻。
  只是他学问太差,国子学中有三等,外、内、上舍生,郭向北属于外舍,也就是最末一等,与上舍生的傅老四并没有什么往来。
  “听说学问很是一般,不过毕竟是郭监司的儿子,教授们也愿意多给几分面子。”
  傅老四老实答道。
  弟弟就要下场,傅令明不愿意用闲事来打扰他,另也不想叫对方知道自己打算,次日一早,索性分派自己惯用的小厮跟着去了国子学。
  当天下午,那小厮就早早带着打听到的消息回来了。
  “……那郭二公子原来文章一向做得差,同个题目写个七八遍也是有的,时常被学中教授敲打,不过最近几日不知为何,倒是好像有了进步,新写的那文章是以‘君子亦有恶乎’为题,反复改了数遍,最后一回就得了嘉许。”
  这话同前日发生的事情一对就上。
  “君子亦有恶乎”,确实就是自己上回指点的文章题目,能得先生赞许并不奇怪,甚至全在傅令明的计算之中。
  ——只要是按着自己的交代重新改好了,拿来应考或许不行,做一份日常文章,肯定质量上乘,只可惜那郭向北文笔太差,发挥不出自己原意十中之一,否则早该被国子学拿出来做例文了。
  他脑子里念头微闪,下头小厮已是继续道:“……听闻好几个教授拿来做为分析,还有上舍的先生也在课上点评过,都说虽然有些瑕疵,却不妨碍言之有物……”
  傅令明听得一愣。
  先生拿出来做例文,虽然并非赞不绝口,却也称得上十分满意,按道理那郭向北看出自己才学,早该凑上来了才是,为什么会一去就不复返了呢?
  简直莫名其妙。
  难道是忙于功课,眼下还没功夫上门?
  那小厮能得傅令明喜欢,自然是行事机灵的,不知是如何设的法,居然被他找到了郭向北写的文章底稿,此时双手呈上,道:“小的请人誊抄了一回,那文章正在此处。”
  虽然满腹狐疑,傅令明还是接了过来,低头一看,正想对比一下对方究竟吸收了自己当日批注之中的多少精髓,可等到从头看到尾,却是整个人都有些回不过神来,问道:“你确定这是那郭向北做的文章?不是誊抄错了?”
  声音里头都有几分发飘。
  那小厮忙道:“小的亲眼见得,同人一齐誊抄的,上头写了姓名籍贯,另有舍名,最后还有先生批注,断不可能出错。”
  第296章 分派
  以傅令明的才学,哪怕只粗粗扫了一遍,都能从当中挑出无数毛病,譬如行文寡淡,毫无文采可言,例如用典粗糙,并不十分匹配,再如结构失衡,头重脚轻。
  然而问题虽然多,即便以他之才学,也不能不承认这文章写得颇为言之有物,其中提到的不少实例,纵使傅令明在外任官数年,也未曾有过耳闻,看到后头,居然还隐隐生出开了眼界的念头,怨不得被先生们拿出来作为示例。
  国子学中从来不缺才子,每回功课也好,月考也罢,好文章并不罕见,只是好文章常有,适合作为范例拿来解析的却不多。
  才子作文,多有笔仗,仿其结构、文风并不太难,却容易得其形而不肖其神,如同东施效颦。
  况且文无第一,各花入各眼,再好的文章,也会有人不喜欢,倒不像郭向北这般缺陷如此突出的,无论正面剖析还是反面解构,都十分适合。
  不过这些都是其次。
  傅令明盯着手中的文章,面色越发难看。
  拿见过的郭向北旧文同此份新文对比,再和着自己指点过的修改思路,很轻易就能发现对方全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凡所列举,皆未采纳。
  虽然这一篇文章勉强称得上不错,却也远远够不到出色二字,要是能全数按照他当日的提议写就一篇新文章,必定会高明许多,不至于落下筛子一样的漏洞。
  那郭向北为什么要舍优而取劣?不肯领自己的情,又半日不肯凑过来?
  按着他的盘算,当日给了许多批注,对方应当一见之下,大为拜服,届时只是按着批注来改,必会遇到许多问题,拿不定主意之处,少不得要来寻自己问,若是当真开了窍——几无可能——后头文章做得好,得了先生青眼,肯定也会回来同自己道谢,一来二去,自然能将其人收服。
  谁料到会有这样一出。
  傅令明压下心中失望,吩咐下仆道:“去查一查那郭向北这几日常同谁人往来。”
  郭保吉在翔庆统兵,两个儿子都得了宫中安排,一做官,一入学,叫那不知事的见了,多半要以为是天子赏识,为了安抚领兵者的心,可明白人都知道,这一举动未尝没有以郭家妻小为质的意思。
  郭向北听了父亲吩咐,进京之后老实得很,每日不过去国子学上课,或与同窗在外饮乐,交际简单,十分好查问,果然下仆次日就回来将其人行动一一向傅令明回禀了,又道:“旁的都与以往无异,只那郭二公子不知怎的,连着几日下了学堂之后,先不回自家,而是转去潘楼街上那裴府府上……”
  即便下仆不说,傅令明心中也早已有数,此时不过再做确认而已。
  一个是收服,一个是巴结,自然是巴结来得比收服容易。
  以那裴继安才学机变,想要巴结一个脑子不聪明的郭向北,不过费些心思罢了,看其当日行事,十分懂得自矜,高高把架子搭了起来,又确实有几分本事,怨不得很快得了手。
  虽然原本的打算落了空,傅令明也不是那等小家子气的,反而越加生出斗志来。
  ——他本就要收服那裴继安作为助力,鱼吃了虾米,只要能把鱼吞了,自然就把虾米也吃进去了,还省了自己去另花功夫。
  ***
  且不说傅令明此处如何作想,郭向北却是日日下了学就往裴家跑。
  裴继安恰巧有机会在家休整,又因得过郭保吉嘱托,想着从前交情,虽然不怎么主动,却也不会拒绝,少不得一一指点,再兼郭东娘又三天两头来寻沈念禾说话,一来二去,两家越走越近。
  郭向北不是傻的,知道长兄对裴继安很有偏见,郭东娘更是个伶俐人,两人虽未明言,却是默契得很,把嘴闭得紧紧的,一个说功课中,被先生留在学中补课,一个说外出访友。
  廖容娘虽然是家中主母,却从来不愿也不敢多管继子继女的事情,纵然有所耳闻,也不会多嘴,一家人只单瞒着郭安南一个不提。
  再说裴继安在家中清闲几日,秦思蓬在那酿酒坊中早把所有酒水库存清点完毕,竟是同裴继安当日差人所点只有十几坛酒的出入。
  他做事也懂得谨慎,又着人复核盘了再盘,才晓得原是自己这一边点错了,一时之间拿着那点库单,实在有些茫然。
  酿酒坊中的库存情况,秦思蓬虽然不能说了如指掌,心里却是有点底的,正因如此,当日才会向左久廉进言要彻查,可查来查去,却只得出这样一个结果,要是此时还不知道其中肯定有什么蹊跷,实在对不起他的官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