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深圳故事> 第二十二章 见面

第二十二章 见面

  许华当晚没有走,就和夫人赵美芝一起宿在了钟汉民家。
  第六天,妹妹许梅和对门的邻居说好了,定下租金,二人将行李拎到房间,简单收拾了下,买了点樟脑,驱虫去味,大开窗户。
  虽然是将近北方的供暖日期,但南方这里,不是很阴寒,此地毕竟有段时间没有人住,许华觉得还是空气流通些好,去去陈腐之气。
  黄怀德早上兴冲冲的跑过来,邀请许秀冰的父母和他一起去吃早餐。
  惠州当地的早餐,也是很有特色的。
  此地隶属广州,汤粉文化堪称是广东餐饮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惠州人的早餐首选。
  说到惠州最本土的米粉,当属横沥汤粉,在惠州民间有句老话:“来惠州没有吃过横沥汤粉就等于没有来过惠州”。可想而知横沥汤粉在惠州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竹笊篱从翻滚的开水里将洁白的汤粉在很短的时间内烫熟,捞起倒入大碗,加汤汁,放上烫熟的三五颗青菜,以及姜丝,葱花少许,简简单单,一碗热腾腾的横沥汤粉完成了。
  其味由胡椒粉占味,微辣,再加虾壳、猪骨等熬汤,汤味浓郁。
  尤其是临近冬天来碗热乎乎的横沥汤粉,汤粉从入口开始,舌尖轻触,再由喉咙暖到胃。
  许华当然不会拒绝,许梅识趣的没有阻止。
  赵美芝笑意吟吟的也同意了。
  两人跟着黄医生,穿街走巷。
  此时,惠州的面貌,高楼并不多,小街小巷,街面上湿乎乎的,晨起刚下过冷雨,许华看黄怀德的身着并不多,而自己确实冻的发抖,关切道:“小黄,你不冷吗,穿的这么少?”
  “许伯伯,这你就不懂得了。我们南方人,别看大部分地区温度冷的没有北方那么低,但是我们这里没有暖气的,都是靠身体硬抗,实际上,我们比你们要抗冻。”
  许华点点头,随后说道:“对,小黄说的对。我想起来了,前年冬天我们大学来了几个南方院校的老师过来参观学习,当时那几位穿的就不多,一个个走在雪地里,精神得很,倒是我们这些北方人,被冻的缩脖子。”
  实际确实有一点这样,北方人总说南方暖和,以此为根据,判定北方人一定是比南方人抗冻的,其实,对于一定部分的南方同胞来说,却不尽然。
  不一会儿,三人来到横沥老圩一条约30米长的旧街上,一家售卖横沥汤粉的小摊位前,摊主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身量中等,眼珠子又大又圆,说话瓮里翁气,手脚却是麻利。
  有个女帮佣,肤色发黑,挺瘦的,说话快的像机关枪,但吆喝起客人,收拾起碗筷,十分利索。
  这两人看到黄怀德,竟然低头恭敬地打招呼:“黄医生来了。”、“黄医生早啊。”
  摊位后,有三排长凳长桌,坐满了人,闻声看来,当下就有有一半人呼啦站起来,热情的招呼黄怀德。
  “小黄,你来了,前天我还和你爷爷说你呢,好些天没见着了。”
  “黄医生,今天我请你吃,一定要给面子啊。”
  “黄医生,上次真是谢谢你了,我这病,多亏了你。”
  .....
  许华和赵美芝相视而笑,有人给他们三人让出了地方,待坐下后,就听摊主爽朗的笑道:“黄医生,我先给你们做。”
  黄怀德忙摆手,“刘叔,怎么能插队呢?”
  那位叫刘叔的摊主,把黄怀德拉到一边,笑眯眯说:“那两位,是你什么人?”
  “我朋友的长辈。”
  “女朋友的吧。”
  “不是。”
  “真不是?”
  “不是。”
  “那我外甥女这两天去找你借书,你可招待好啊。”刘叔嘿嘿直乐。
  黄怀德立刻感到一阵头疼,这刘摊主的外甥女叫刘丽华,看上他了,有事没事过去借书,还都是些医学的专著。
  这刘丽华也是个学医的,但和黄怀德的专业不是一个方向,年纪不大,二十一岁,生的娇小可爱,肤白貌美,美中不足的是,性子太跳脱了,父亲母亲和自己都不喜欢。
  但人家来做客,总不能撵走。
  而且,一个学医的,老找自己借不相关医学类的书籍,问些白痴的不能再白痴的医学问题,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黄怀德私下给这刘丽华起了个绰号:“刘马昭。”
  母亲王芸没见刘丽华来,就用骄傲的语态打趣他:“马昭又来了,怀德,过来,快过来。”
  黄怀德的思绪很快飘回来,亲自将两碗横沥汤粉端到许华和赵美芝桌上,详细而热情的介绍横沥汤粉,起源于明朝,上百年的历史了。
  许华看着热气腾腾的汤粉,加上黄怀德的介绍,顿时有了食欲,拿起筷子,只用了一分钟,吃个精光。
  赵美芝显然更爱吃,作为女性,天然对没吃过的美食感兴趣,她吃的很慢,却让人感觉津津有味,很满意。
  黄怀德赶紧又给许华端了一碗,自己要了一碗,他的吃相很斯文,或者说很墨迹,很慢,像是在抽一颗多年舍不得抽的烟,这与他的职业习惯有关,就像他洗手一样,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来洗,这一点甚至影响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许华吃完了横沥汤粉,看着街上蓝色的海洋,因为这时候的人们穿灰色的中山装和蓝色的解放装的相当多,熙熙攘攘,自然是蓝色的涌流。
  许华不经意发现,自己好像是爱上这个城市了。
  田宗生当然不知道许秀冰父母来到惠州县的事,许秀冰也不知道。
  许秀冰今天上班,几个急诊病人把她累的晕头转向。
  田宗生下午请了假,昨天李茂麒一脸神气的告诉他,打了个同学,老师又要叫家长去,不过,这次不是班主任,而是一个数学老师,叫做方蓝。
  他从工地离开,沿着铺好没几年的深南路,骑着飞鸽牌自行车,向着学校的方向蹬去,不时躲着来往运土沙石和水泥的大车,来来往往的人群,多是些建筑工人,也能看到其他队伍的战友,听到工人们号子声,有的一路走一路哼着听不懂的小调,随处可见挖掘而出的红土。
  现在的深圳,和前几年不大同了。
  之前他和战友们刚来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水塘,坑坑洼洼的土路,走上去,一腿的泥点子,遍地荒芜,现在呢,能见到些许白色的高楼,国贸大厦正在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向上猛蹿,周边随处可见建设中的工地,全国建筑行业的精兵猛将,汇集于此,一派火热兴旺。
  有些来自周边地区的打工妹,偶尔能看到几个,都是去往蛇口的方向。
  那边的“三来一补”大有气象。
  所谓的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它最早应该是在1978年的东莞产生。
  其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中外双方对各自不作价以提供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
  这种方式,在现在的深圳蛇口,极具适应力,有效的吸引了广大外商前来投资。
  汕头、韶关等地来的人已经很多,形成了打工潮。
  田宗生脚步轻快,浑身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未婚妻退婚给他带来的创伤,渐渐淡去。
  这件事,也渐渐为战友所知,杨龙还是叹息了几天,回头安慰他,天涯何处无芳草,枝上柳绵吹又少。
  宋人苏轼也算是广东这边的知名人物,杨龙倒着念词,表达的却是让田宗生能不能请假去河北找一趟张霞,看看能不能挽回,毕竟仅仅是一封信,也未必真正到了十分决绝的程度。
  田宗生坚定地摇头,强扭的瓜则怎么会甜,何必再伤一次自尊。
  这些沉闷而苦恼的感情时光,许秀冰给了他极大地帮助。
  她经常约他到第一次约会的小竹林聊天,有时候说的很多,从地上的河流,说到天上的星辰;
  有时候又谈到王国维,胡适,因为不同的看法,两个人争的面红耳热;还有的时候,一句话不说,就默默地一前一后,顺着竹林,走过山岗和水流。
  有一次看到了一只红色的小狐狸,奔跑时跳跃的像一团火焰,把许秀冰吓得花容失色,一头扑在田宗生的怀里,两颗心脏,突突的厉害。
  在此之后。
  没有星星的雪夜,繁星满天的仲夏,许秀冰依偎在心上人的肩膀上,感到了人生最大的满足。
  田宗生的心伤,渐渐被女军医的柔情所温暖。
  他的心口,泛着无比的甜蜜。
  许秀冰这些天,正在跟他撒娇,说要再去一趟姑姑许梅家,这次,以男朋友的身份。
  田宗生想了想,他的队伍最近接到一项新的任务-清除碉堡,不久就要动工,估摸着时间,能抽出一天的空,便笑着答应了。
  说起碉堡,田宗生的心里并不好受。
  碉堡,是民族屈辱的残留,1938年10月12日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
  田宗生听当地的老人讲,日军侵华战争中,在1938-1945年间,多次侵占深圳墟,在此期间,日军拆毁了南头古城东、南、西三座城门,在城墙和城墙下构筑了20多座钢筋混凝土碉堡。
  拆除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碉堡,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其时,部队并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来对付钢筋密布的墙体,只能用人力,用锤头,一下一下的砸。
  钢筋混凝土,时间越长,强度越大,靠人工拆除,难度极大。
  但战士们接到命令,坚决执行,没有任何畏难情绪。
  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