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都市言情>昙花一一现> 第2章 1.我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第2章 1.我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1。我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我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忍不住顿足凝望
  教室前的广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一棵棵万年青盛开在
  道路的两旁
  校园后的山岗
  依旧睡的安详
  一朵白云盖在它的身上
  那和蔼的老校长
  面容又添了许沧桑
  却依然把上课的铃声拉响
  老师那熟悉的脸庞
  鬓角已经沧桑
  还是高兴的走进了课堂
  是你用智慧的**
  让我茁壮的成长
  是你给我理想的翅膀
  让我如雄鹰般飞翔
  是你给了我力量
  让我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我轻轻地走过你的身旁
  即使岁月将你变幻了模样
  我仍愿做你的儿郎
  依偎在你的胸膛
  这首诗歌是在初中二年级时写的,是我写的第一首诗歌吧。记得那天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小学经过时,从校门口往里看了一眼,想到小学的种种而写下的。原文已经忘记了,是凭模糊的记忆重写的,不如原来的好。后两节是我中学的语文老师辅助添加的。记得是在路上时候想到的,而刚好学校搞一个文艺征集。我写完交上去时,老师还问我是不是从哪里抄的,我说是自己写的。后来老师辅助我完成后,贴在了校园的广播栏里。其实,是纪念小学时光的,最后不知被谁个扯去的。既然以这首诗开篇,所以,这章就写部分我的校园生活吧。
  小学生活是我学习生涯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小学成绩很好,几乎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其他成绩很少。那时奖状很多,只要是开表彰会,我的奖状是必不可少的。似乎我已经习惯了被表扬,对于批评有些不屑一顾,直到现在我才觉得那些批评是多么的重要。父母宠着我,老师喜欢我。这也是我变得骄傲起来。想起来小学的事,似乎多的不得了的开心事,即使是不开心的现在想来也是甜蜜的记忆。例如:数学老师让我上讲台上做题,貌似是5+7般的简单题因为大意没做对,被老师批评骄傲,罚蹲墙角;如报告老师,同桌欠我5块钱不还我!老师问了情况,原来是我与同桌划了界限,谁出界就欠谁5块,而被老师批评;如在操场上捡到一块手表,交给老师,老师拿给隔壁班老师说:“赶紧买糖,我要表扬我们班学生。”之后被别人说傻子。
  至今记得那是一个夏天,那时河里还有水,庄家人还能种水稻。上学的路上,看到一只燕子喝水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我上前捞它。一个同学劝阻了我,说老人们讲抓燕子的手,将来写不出工整的字。我还是把它捞起来放掉,字确实没写工整过,我相信这个传说。这个同学后来考入了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批国防生,我呢,对比他而言,我的成就微不足道,且是个反面例子。
  进入中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我变得很不适应。本来80后就是人多的时候,自己升初中,也不知道考试的怎么样,反正我们学校很少人进重点班。刚开始,一班有100多个学生吧,三个人挤一张桌子,几十个人挤一间破旧宿舍。后来又分出去几个班。说真的,不能全怪学生当时没学习好,是教学设施和方法有缺陷。后来一年级有7个班,三个快班,4个慢班,一年级时我在快班,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成绩一直跟不上,我变得颓废了。直到二年级时我看到原来比我成绩差的小学同学都进了快班,而我却分到了慢班,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够努力。开始奋发图强,每天起早贪黑,成绩终于上去了,而我的眼睛却近视了。
  至今,我觉得,我放弃继续上学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为眼睛近视了和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校园暴力,再有其他吧。后来也写过一篇作文,大致内容是讲的是关于理想,我算了一笔账,古人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有几人?而现实,我要实现我的理想,要付出的不只是十年苦读,读完我的书,就三十多岁了,人生的至少三分之一是在学校度过的,且那个理想还不一定会实现。即便,能考上大学,我的父母要付出多少?我能回报他们多少?他们能等到我实现理想吗?带着这些问题,我离开了校园。至今我都不后悔当初的辍学决定。哪怕没有文化,哪怕经历种种,我始终认为,对于当初我虽有遗憾,却不后悔。我至今都觉得放弃学习是不对的,但是只在书本中学习,不能用于实践,学的很多,有用的有多少?能用的有多少?就在刚才给同学们发信息的内容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盲目的相信他人!找到自己的优点,看好自己的位置,找好方向,再下功夫!别做无用功!学习是好的,学以致用更好,从实用中学习更有成效。送给所有同学”
  对于校园式学习,我更向往的是校园生活!而我们儿时的同学,考上大学的,大都是家境不怎么好!有两个同学上的是一本重点大学,他们一个是母亲早早过世,一个是母亲过世时,自己还在读书。所以我不羡慕他们现在成就比我高,不后悔自己没继续读书。唯一遗憾的是,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
  人类近代在科技方面我觉得影响最大的发明应该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诞生,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活环境。互联网的普及,影响着人们的一切。如何和利用好网络是人们面临的重大考验。如何利用网络来教育后人更是我们需要深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