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清和> 清和_286

清和_286

  “担心何事?”
  “就是刚刚……”孟清和探过身子,声音渐低,侧头啄了一下沈瑄的嘴角,“一点也不担心?”
  话音刚落,脑后即被大手按上。
  沈瑄用实际行动告诉孟清和,所谓的担心,纯属多余。
  待被沈瑄放开,孟清和舔舔嘴角,嘶了一声。下唇肯定被咬破了。
  再看沈瑄,也没比自己好多少。
  总算平衡了。
  接下来数日,刑部大牢一直风平浪静。
  没有任何流言传出,泪奔的狱卒也回到工作岗位。只是再巡监时,每次路过关押兴宁伯的囚室,都是目不斜视,三步并作两步,加速小跑。如果不是担心撞墙,眼睛都会蒙上。
  送进大牢的公文越来越多,听后军都督府的经历说,广平侯告病了,病假条是永安公主亲自递到天子跟前的。
  出于对闺女的补偿心理,哪怕请假天数严重超额,朱棣也批了驸马的病假条。
  假条到手,广平侯腰不酸了,头不疼了,一身轻松把歌唱。
  定远侯接过接力棒,奋斗在了工作的海洋。
  连续三天,沈瑄每天只睡不到两个时辰,面容上不自觉流露出一丝疲惫。
  孟清和心疼了,主动提出帮忙。
  官印被收了,好歹爵位还在。帮忙做一下筛选和分类工作应该无碍。涉及到数字方面,还能帮上不小的忙。
  沈瑄没拒绝。
  只是孟清和的嘴唇又一次伤上加伤。
  有了孟清和的帮忙,沈瑄的工作速度呈火箭速度飞升。
  同样的工作量,广平侯被累趴下,定远侯却淡定从容,每天的工作时间从八个时辰压缩到四个时辰,加班现象基本不再出现。
  被沈瑄激发了斗志,行后军都督府上下爆发了更大了工作热情。像是头发飙的公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北京六部官员看得一愣一愣,不得不对行后军都督府的武官们另眼相看。
  上了战场能砍人,进了衙门照样工作效率一流。难怪能得天子看重。
  有对比才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进步。
  在行后军都督府的刺激下,六部官员们不甘落后,做事的效率和水准在短时间大幅度提升,朱棣看着送到面前的条陈,大为满意。提笔写下一封诏书,快马发去南京。
  瞧瞧顺天府的工作消效率,再瞅瞅应天府,被新组建的部门比下去,南京六部还能坐得住?
  朱棣不怕累,身为一个没事就想到邻居家溜达的多动症患者,他的精力非常人可比。这一点,极似老爹朱元璋。越是勤奋的下属,自然越得他的看重。
  当然,看重可以,夸奖暂时免了。
  无数事实证明,被天子夸奖,哭的几率远比笑多。
  诏书发回南京,一方面提醒南京六部,别以为天子不在就能偷懒,必须给朕好好干活!另一方面,也是给刺杀事件的主谋施加压力。皇帝都能关心应天官员的工作了,是不是证明刺杀案件有眉目了?皮该绷紧了。
  随同诏书一起发回的,还有给锦衣卫的密令。
  接旨后,锦衣卫指挥使杨铎立刻带人包围了曹国公李景隆的府邸。
  杨铎手中有驾帖,却没抓人,只派人守住曹国公府的府门,进出必须经过严格排查,李景隆本人都不能例外。
  李景隆之后,长兴侯耿炳文的宅邸同样被围,耿炳文长子,仪宾耿璇又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这一次,耿炳文想求情也见不到皇帝了。
  左都督平安,历城侯盛庸也未能幸免。
  锦衣卫的动作极快,一夜之间,府门就被封锁。路过的行人,见到锦衣幞头,腰挎绣春刀的天子亲军,无不退避三舍。尤其是经历过洪武朝的官员,见锦衣卫如此行事,不免担忧,莫非蓝玉案又要重演?
  有细心的不难发现,本次被围府邸的多是建文旧臣,武将出身,且在靖难时同天子有过交锋。
  李景隆撇到一旁,耿炳文,盛庸,平安,都让朱棣吃过亏。
  莫非天子要清算了?
  武将们不安,文臣同样不安。
  文渊阁内的解缙等人都是心中惴惴,杨荣和杨士奇也无法继续置身事外。
  众人都在猜测,天子到底想做什么。
  莫非李景隆等人是行刺案件的主使?
  没有理由啊。
  建文朝已经过去,朱棣坐稳了皇位,这个时候谋划行刺,脑袋进水了?何况建文帝进了皇陵,他的几个弟弟也被贬为庶人,送到中都看守,刺杀成功又有何用?
  想不明白,当真是想不明白。
  或许是认为朝臣们的脑袋还不够大,朱棣很宽又放出两个惊雷。
  敕谕代王傲狼悖慢,上违祖训,下虐军民,无君无兄,大逆不道,革其三护卫,只给校尉三十人随从。
  敕谷王贪虐残暴,擅兴土木,疲劳军民,加征赋税,使民怨沸腾,同革其护卫,令居王府思过。
  同时,严令官属有司,自今起,非得上命,王府不许擅役一军一民,敛一钱一物,违者重罚。
  处置了代王和谷王,朱棣又下旨封朱盘烒为宁王世子,赏银加禄。同时册封的还有周王世子和岷王世子。
  打一棒子,给颗甜枣。揍一批拉一批,永乐帝用得相当纯熟。
  至此,行刺案的主谋仍未浮出水面,但从天子连番的动作不难看出些许蛛丝马迹、
  建文旧臣,藩王,外戚。
  想得深一些,不免心惊。
  朱高炽身居文华殿,闭门不出,连解缙等人也不见。除给朱棣的请安奏表,对朝政问也不问。即使有朝臣找上门,也会第一时间封存,如实写上奏表送往北平。
  世子妃被拘在文华殿中多日,直到以沐昕为驸马都尉,尚常宁公主的旨意下达,才被徐皇后召去说话。
  期间,耿炳文上疏,请除爵。平安和盛庸同样上疏乞骸骨。
  李景隆没有上疏陈情,也没表示委屈,曹国公到底硬汉一回,绝食了。
  消息传到北平,朱棣都十分惊讶。
  十天过去,在旁人以为曹国公府要准备白事时,李景隆依旧活得好好的,继续绝食中。
  接到锦衣卫的奏报,朱棣直接气笑了。
  “传朕旨意,让杨铎把人撤走。也给曹国公带句话,饿不死就别饿着了、”
  “遵旨。”
  郑和应诺,退了出去。
  朱棣拿起后都御史陈瑛弹劾盛庸的奏疏,沉思良久,终究还是放到了一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