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131章 重立中枢

第131章 重立中枢

  刘彦宗出列道:“时值国朝养吏五十万之众,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一是造成国朝俸禄浪费,二是冗官至朝廷政令不出京畿,官员势力盘根错节,党争四起,败坏超纲,请陛下下令按照朝廷实际所需裁汰冗官!”
  徐处仁道:“陛下,臣亦赞同减少官员人数,只是若直接粗暴裁汰,让这些人告老还乡,怕是要引起民间动荡。”
  徐处仁知道皇帝这裁汰官员的想法谁都阻止不了了,他也不敢阻止,但是他觉得一定不能直接让那些人滚蛋,不然那些人回到自己老家,必然对朝廷有非议,到时候引起民间的动荡,他这个东府大佬又头疼了。
  “哦,徐卿有何高见?”
  “起奏陛下,翰林院的全国学校建立在即,正需要人才,可以将冗官调到学校做先生。”
  赵桓看着其他人道:“其他人呢?觉得如何?”
  何?道:“陛下,臣以为徐相公之言可行。”
  刘彦宗道:“陛下,臣以为,当先降其俸禄,再编其位。”
  “俸禄如何降?”
  刘彦宗道:“这便要问石学士了,学校之事皆是由他掌管。”
  石洵连忙出列道:“陛下,按照学校先生等级,小学月俸禄十贯,中学月俸禄二十贯,大学先生月俸禄三十贯。”
  赵桓道:“周朝,你觉得呢?”
  “陛下,臣以为可行。”周朝心中连忙叫好,作为管钱的部门,是有任务在身的,能节流,他自然乐于看见。
  赵桓思忖片刻,觉得去做教书先生也不是不行,虽说现在朝廷兴百家之学,但也不是完全就唾弃了儒学,至少春秋儒学是有的。
  石洵道:“陛下,学校数量毕竟有限,臣恐学校无法容纳如此多先生。”
  徐处仁连忙道:“陛下,冗官中,也不全是文官。”
  赵桓皱起了眉头:“若是多出的官员如何处置?”
  这下徐处仁还真是犯难了,其他人一时间也不说话。
  刘彦宗开口道:“陛下,臣以为,经历了战乱,中原地区的官员数量已经下降,具体数额可由吏部再行统计,剩余的冗官,有两条选择,一是调配学校,二是调配商行、银行、大宋邸报、东京快报、商虞司,另朝廷正筹备大规模开海,康王亦需要人才。”
  周朝一听刘彦宗的意思,便站出来反对了:“按照刘御司的说法,这冗官等于没有裁汰。”
  管钱的财政大佬自然是希望朝廷少发薪水了,他的任务也会轻很多,所以他是坚决赞同皇帝大规模裁员的。
  刘彦宗道:“非也,陛下之意并非觉得官员太多,而是觉得官员尸位素餐者十有八九,如今我大宋在圣天子的光辉下,日渐强盛,国朝广开工事,皆需人才,只要官员各司其职,朝廷又何必裁减官员?”
  众人被刘彦宗这厮给绕晕了,说裁汰官员的是你,现在又说不裁,你他娘的是故意在这里给大家出难题是吧!你个刘贱人!没事你去东京城的窑子里多逛逛得了,脑子里整天琢磨着琢磨那的,真他娘的欠干啊!
  赵桓问道:“依刘卿所见,该如何整改尸位素餐者十有八九的现象?”
  “陛下,自国朝开国以来,沿袭前唐之制,三省六部具在,然另设二府三司三衙,致使权责不清,官僚臃肿,臣斗胆进言,请陛下重立权柄,肃清浑浊!”
  刘彦宗此言一出,两府大佬皆是一怔。
  刘彦宗这是要皇帝将朝廷司职回炉重造啊,这直接牵扯到在场的诸位相公了!
  徐处仁连忙站出来道:“陛下,万万不可,此新政推行在即,两府若动,必然动一发而牵全身,朝廷混乱,国无宁日!”
  唐恪也道:“陛下,徐相公所言极是,臣附议!”
  赵桓看了一眼其他人,何?也表示赞同,李纲也道:“陛下,新政在即,不易操之过急。”
  御史台和翰林院则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即不赞同也不反对。
  赵桓道:“秦桧,你觉得呢?”
  秦桧心中叹了口气,这真是棘手的问题,一边是两府的重臣,一边是皇帝跟前如日中天的大红人,他两边都得罪不起。
  秦桧道:“陛下,臣以为刘御司所言极是,我朝沿前唐之制,三省六部具在,然三省多空有其位,不赋其职。”
  赵桓道:“若恢复三省六部,卿以为如何?”
  秦桧道:“臣以为三省六部制有弊端,当废除。”
  赵桓心中一动,他早想调整中枢权职了,只是一直时机未到,眼下经过他几轮的大清洗,朝中许多派系已经遭受严重打击,正是做出合理调整的时候。
  “这三省六部制有何弊端?”
  “中书掌决策,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政令执行,若是中书有一决策,门下通过,至尚书六部执行,然尚书六部皆不赞同,至执行之时必有怠慢,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届时天子追责,中书言尚书执行之责,尚书言中书、门下决策与审批之责,指使权责不明,这也是本朝为何会并中书与门下之权于东府之缘由,是以,臣以为不必再恢复三省六部制,为明确各中枢权责,陛下可废除三省,并六部于二府三司、翰林、督察、御史台,命各中枢各领其责,各司其职,各行其政也!”
  秦桧一番话说下来,两府相公皆是点头,连刘彦宗、石洵等人也赞同。
  唐末五代之后,其实已经在往这方面发展,只是宋朝开国之初,三省一直存在,另开了二府三司,宋太宗时期大肆封官,在这样的过剩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了臃肿的官僚体系。
  赵桓又问:“诸卿可还有其他意见?”
  众人沉默,皇帝便道:“如此便按秦桧所言,徐处仁领东府政事堂,下管吏部、工部、礼部、商部、户部。李纲领西府枢密院,下管兵部与原有的十二房。刘彦宗掌政宣司、大理寺和刑部。石洵掌进奏院、全国学校。周朝执掌财税、盐铁。何也掌台谏。二府三司、翰林、督察决策之权,皆由朕复批,皆各领其责,各司其职,各行其政。”
  皇帝又补充道:“此后考核,不仅以政绩结果作为考核,官员人数、投入预算、所耗时长,皆纳入考核之中。”
  “陛下圣明!”
  赵桓又道:“关于精简官员之事,就由徐处仁任领,刘彦宗协助,此事先从京畿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和燕云开始,朕要在三个月之内看见结果。”
  “遵旨!”
  待诸位大臣退下,唯独刘彦宗留下,皇帝道:“此次叛乱的名单朕要最详细的,先将隐藏在朝堂之上的人全部揪出来。”
  “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