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我们的1654> 我们的1654 第356节

我们的1654 第356节

  定远侯郑联进城还搞了个阅兵仪式。
  这个时候他穿上了一身明人武将的盔甲,银灿灿的像是镀了锌的铁皮桶一样。
  郑家军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排着整齐的队伍拥入了福州大城,走得不是很齐,口号也喊不齐。
  定远侯郑联从泉州请来照相师,在福州的大城门下,给自己和吴化龙分队长照了几张相片,扩大照片后到处炫耀。
  照片里,吴化龙分队长的样子有些嫉妒,这是整个汉唐集团上下的真实心情。
  整个汉唐集团里上下都充斥着浓浓的酸意;。
  福州是一个有料的地方。
  早在唐末时期,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宋治平二年,也就是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
  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现在又多了个定远侯郑联将在这里主政。
  这二货本来还想回泉州城,那里他发展了很多好玩的地方,可不想跑到这个老破的福州城,手下心腹无数,着一个看护即可。
  但是,永胜伯郑彩的威风在福建现在可以远到千里之外。
  厦门,他不可以离开,这里是郑家集团的核心地域;泉州由于被迫推行汉唐集团的一些方法和政策,很明显不适合二弟久呆,汉唐集团才占了台湾多久,就把我家二弟三弟变成怪怪地样了,不可与他们相处太久。
  但是,三弟确实不能离开台湾,很多重要事情都要着他办理。
  所以永胜伯郑彩只给定远侯郑联一个二寸宽的纸条,就写了四个字,主政福州,定远侯郑联就老老实实的福州呆下了。
  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但是从定远侯郑联在福州的表现来看,这个郑家集团一定没有称帝的心思,他们露出了强盗的嘴脸。
  定远侯郑联领着手下在选择性打击大明奸细,这个不是海商们站队不站队的问题,而是郑家集团需要打击谁的问题,鞑虏占了全城,哪个海商可能不与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定远侯郑联的行为让汉唐集团流口水了。
  那个他们去人家货场里,就把那屯集的重要货物一下子就搬走了啊……绸,缎,棉布,麻布,茶叶,铁器,这些都不算啥了。
  那个他们去人家窖子里,就把那变成黑色的银子一下子就搬走了啊……说是溶成大银球,盗贼搬不走,因此起名叫“莫奈何”。
  可是你能让公开给你定性为大明奸细,破门而入的郑家军莫奈何?
  笑谈一样,你还得帮人家搬!还得面带笑容,定远侯现在已经不杀人立威了……成吨重的银子也能运走,还要让你本人搭把手!
  当然,这是选择性的,都打了,那是砸盘子,不想好好玩了。
  大多数海商情绪非常稳定,市场开始安定繁荣,大多数海商开始跃跃欲试,能够出去经商了,差点就憋死了。
  那个他们按照花名册就挑工匠啊,还好不杀人,不打人,全家搬安溪,搬龙岩工业区,还好当时主管事情的人说:“放心,有你们住的地方,还管全家饭。”
  那个见到田地就没收啊,集中起来人马,共同耕种,也是管饭。
  汉唐集团的人摇着头,流着口水说,太无耻了,太不要脸了……我们的收获是什么!!
  杨友行秘书一张非常清秀英俊的脸上,表情非常严肃。
  他那非常富有男人刚性棱角的双唇,向着大家轻轻吐了一个词:莆田。
  莆田,更是和平解放的,守城的官员是个投降了的明官,郑家集团的军队只是路过,他便开城投降。
  在汉唐集团的计划里,福建莆田将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供给地。
  莆田因历史上莆田平原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蒲草滋生,先民铲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
  汉唐集团看中莆田,是因为这里的矿产特点就是为汉唐集团准备的。
  它的品种不多,储量也不大,但是特别适合小规模定点开发。
  尤其是铁、锰、铝、铅、锌、镍、银、钨、钙、铀、铜等有色金属矿,都是小储量,大分散式分布;。
  在那面的世界,这样的矿产开采起来怕是要亏本,鸡肋一样的东西。
  但是,它们正适合汉唐集团没有成本观念,开采规模就是想让他们上去,他们也上不去的小规模开采。
  如果在那面的世界,就单单他们只能在水资源河流旁边开采这一条,他们就办不下来手续。
  莆田境内河流众多,还有优秀的海港,所以,汉唐集团只能借助河海联运。
  同时,他们只能小规模开采,一矿多开,这都得让人家罚死。
  事实上莆田的非金属矿产才是储量最大,尤其是建材方面。
  对他们来说,除化肥用的蛇纹石和钾长石有一定的开采价值外,硅线石是他们最为重视的。
  炼钢厂厂长徐志明感叹地说:“这东西好啊,硅线石主要为制造高铝耐火材料和耐酸材料,铸钢坩埚。
  那时福建莆田将盛产的白云母硅线石片岩直接切割加工成各种形状、尺寸的耐火材料销售。就是你要什么样的,我就直接切割,保证1500度时没有问题,牛逼不?
  还能直接充当均热炉、加热炉关键部位的高铝砖,不用再次加工!”
  建国安董事说:“还有农业上的优势大家不要忘了……”
  大家纷纷说,对啊,这个莆田还真是个宝地呢。
  咱们占了吧。
  不好,还是原计划中的方法好。
  大家争论起来了。
  杨友行秘书见没有人理自己了,口出惊人之语:“莆田沿海有石油!”
  网上一下子静了,从没有听过啊。
  杨友行秘书缓缓地打出来几个字:“但是不能开采……”
  为什么呢?
  一直在筹备苗栗石油开采队的孙强,这时候插话了,他说:“远古时代沉积下来的有机物,渐渐地被层层的岩石所覆盖,随着这些沉积物的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这些物质逐渐转换成构成石油的主要组份—碳氢化合物。由于一股巨大的压力,这些化合物和地下水被迫往上推挤,它们穿透多孔岩石,直到被黏土或页岩等无法穿透的岩石所阻挡,才停留下来。
  因此,石油汇集在背斜、穹窿等拱状构造的凹处,有时在断层处也有石油储存。
  但是如果分散在砂岩中的石油就没有开采的价值了,钻下去连一百公斤都打不上来,白白费了钻头。这一点我们真是不幸运。”
  杨友行秘书趁着他们注意力集中了,把整个开发莆田的方案抛了出来,让各个部门的人员自己看去。
  杨友行秘书刚想休息一会儿,伍大鹏董事长却打来电话,说:
  “那个报纸的事情怎么样了?”
  “五月一号前发行,有难度……”
  “为什么?”
  “写手招募不到……”
  “你自己全来吧,必须发行了,现在厦门的舆论有些轻视我们了。”
  “好吧,政治任务呗!”
  “你可以这样理解……”
  第四百六十五章 杨友行是黑手党
  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
  他发明的铅合金字印刷术的年代是1440年,比明大陆上的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约晚400年,但他发明的铅合金印刷,特别是在印刷方式上,把“刷印”变为“压印”,这就为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谷登堡铅活字印刷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制作活字的材料为铅、锡、锑合金。这种合金制出的活字较木活字和铜活字更易成型,便于印刷,且耐印率高。
  制出了铸字用的字盒及铜字模,使活字的规格易于控制,便于大量生产。
  制出了油性墨,提高了印刷质量。
  用木料制作出手动的垂直螺旋印刷机方式改为“压印”方式。
  还可以负责的说,这一项技术是综合了合金技术、机加工技术、传动技术、化工技术这四项的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进步。
  如果汉唐集团的人不来,这个明大陆上的人们真的开始走下坡路了。
  谷登保首创的活字印刷术,先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1536年传至英国时,已经传遍欧洲了。
  一个世纪以后传到亚洲各国,1589年传到日本,翌年,传到明大陆。
  谷登堡的铸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创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机,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余年。
  这一时期,印刷工业的规模都不大,印刷厂多为手工业性质,籍还是比较宝贵的。
  汉唐集团一直把印刷事业放在第二阶段是有原因的。
  在穿越前的研究配重中,大家否定了携带一些印刷设备的建议,一切都不要,从头开始!
  当然,各种资料和图纸的电子信息还是要的。
  技术员们狂喊,“让我们迎来铅与火的时代吧!”
  这样,大家都明白了,这是搞铅字印刷。
  正因为印刷事业一直推后发展,所以它发展起来,反而是设备配套较为完整的,基本实现了半自动化,圆盘印刷机由球热机充当动力源,还给印刷厂的铸字车间配上了电风扇了。
  杨友行秘痛苦地说:“车间里有一台400度的铅熔炉,你们安两个吊风扇有什么用?”
  印刷厂的铅字,只要字典上有这个字,就得配备上这个字的“字模”,字模是铜质的,所以印刷行业中又称它为铜模。
  印刷厂共需要多少字模呢?如果是英,只要26个字母就能应付所有的单字及词组,然而,汉字可不得了,至少得有3000字才能基本解决件版的排印,不过,中常用字1000个也能覆盖约92%的面资料,一套汉字字模三五千个,如果备上3种字体就是3倍数量,字体大小号数,例如报纸上的字通常为“5号”字,有五种的话,则15倍的数量。
  汉唐集团的这个小小的印刷厂配备铅字的字模就得几十万个。除此之外,这个小印刷厂还得配备十来吨金属铅;。
  当然,那面世界里的县级印刷厂都远远不止这些了。
  这个字模问题杨友行秘没有操心,他才不管李子强董事他们是冲压还是浇涛,就是用数控机床雕刻也行,只要有了它铅字就好说了。
  为了印刷的版面质量,铅字通常只能一次性使用,印过件后铅字就报废回炉炼成铅锭重新浇铸。
  铸铅字对字身尺寸的精度很讲究,要求误差不得超过0.01毫米,就是一根头发丝的六分之一,否则,活字印刷的排版就会拼不成方正的整体。
  铅字的质量精度取决于模具,这模具除了上述的“字模”还有“字身模”,字身模又称为“盒子”。
  顾名思义,盒子是可以合上和打开的,该模具就是如此运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