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明从慎重开始> 第435章 科举改制

第435章 科举改制

  将官话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门学问,旷古未有。
  但,可以想象读书人愿意下功夫学习官话,推广官话就顺理成章了。
  科举归礼部管制,张升道:“参考的南方读书人非暴起不可!除了两京,天下读书人皆吐音不清。”
  这届考生非把贡院砸了不可。
  刘健颔首点头:“想法倒是好,不如三年后,再勒令执行。”
  眼见,还有两年就要秋闱了,就算要推行,也要六年后推行。
  “臣以为,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臣可在京城开办专门教授官话的私塾。”严成锦道。
  官话读书人都会,只是吐音不准。
  用两年时间传教官话,能学会的就会了,学不会的,这辈子注定是不会了。
  弘治皇帝有自己的考量,纳入的科举必会遭读书人唾骂,趁朕还龙神马壮,这骂名就由朕来担吧,圣名留给那逆子。
  “严卿家所言,深得朕心,趁朕还能多活几年,趁早推行吧。”
  李东阳知道弘治皇帝忧虑太子,此乃父母常情。
  为人父亲,他能体会弘治皇帝的苦衷。
  严成锦提醒道:“陛下,还要推行满加剌国,岛国,安南等地。”
  真正的目的,让大明的官话成为天下通用语言!
  “让番人说我朝官话有何用?他们又不入朝围观。”秦竑不屑。
  武夫果然真粗鄙……
  严成锦在想满加剌国的官话推广,该让谁去?袖口中倒是有一封吴宽的弹章。
  “秦卿家所言有理,朕又不需他们入朝为官,要他们说官话作什么?”
  “天下皆说大明官话,这何尝不是一种盛世?当初三宝太监下西洋,也做不到如此。”
  跟户部谈银子,跟礼部谈祖制,跟兵部谈火器,跟陛下谈盛世。
  这是严成锦琢磨出来的大明话术。
  严成锦微微抬头,望着弘治皇帝。
  只见弘治皇帝宛如被人说到了心坎中,眼圈红了:“朕虽不让他们做官,到番国宣示我朝的威望,倒是件好事。”
  只是,该派谁去满加剌国传授?礼部拟了一道圣旨,送到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胡文修看到谕旨,瞠目结舌,连官话也要纳入科举取士,哪个昏官谏言的?
  “对于两京的读书人无碍,可南方书生就头疼了。”一旁的国子监司业道。
  “祭酒应当入宫问明才是,这旨意、耽误南方子弟啊!”
  胡文修掏出半两银子,交给来宣旨的小太监:“敢问公公,是谁谏言?”
  小太监喜滋滋地收了银子:“一个不能透露姓名的御史。”
  胡文修急了,这小太监收了他半两银子,只吐露半句,这不等于收钱不办事吗?!
  以为小太监嫌少,他又掏出来半两银子,“还请公公明示。”
  片刻,前后伸手数十次,掏空了腰包,等到的答案竟是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御史,一位出身不详的御史,一个身份隐晦的御史…
  “公公,究竟是谁!”
  我还不知道身份不明吗?问了半天,只得了一句有用的话,胡文修的脾气都气没了。
  “咱再说就有性命之虞了。”
  在奉天殿做门监,消息比其他太监灵通。
  谁被抄家了,谁被流放了,一清二楚。
  小太监收了银子,赶紧溜了。
  胡文修气急败坏,暗啐小太监一口,整理好衣冠,准备进宫面圣。
  想到陛下未必会见他,很快来到礼部,通报了来意。
  “张部堂,这将官话纳入科举,是何意,岂不是为难南方的书生?”
  “陛下心意已定,你就是殿前劝谏也无用,快回去吧。”
  张升摆摆手,圣旨都下了,还是他下的,难不成还把圣旨收回来?
  除非,朱厚照当皇帝,才有这么荒唐的事儿。
  官话纳入科举的考试消息一出,先是国子监沸沸扬扬。
  随后,良乡青山藏书馆炸开了雷。
  两京的书生暗自庆幸,南方的书生气急败坏。
  平日勤学苦读还不够,如今连官话也要学。
  王越道:“老夫觉得,你这主意好,真能推行天下,番人讲什么,便不用再猜了。老夫请了几个先生正,在良乡教官话。”
  “还要将官话,纳入理科考试中,官话出众者,可当工程师,明日就可考试。”
  严成锦想到了海外普及,当在大明成立一个官话学院,日后推广到岛国、安南和暹罗等地。
  这消息一出,良乡炸开了锅。
  原本要焚膏继晷学习理科,才能考上工程师。
  如今会官话也能当工程师,岂不是整个京城的人,都是工程师?
  消息越传越快,京城的百姓和士绅,将传世理学院的门堵住了。
  王越命亲兵来守,他站在院门前:“此工程师除了会官话,还需读书认字,有本事的尽管来考。”
  报名者,多为北直隶人。
  严成锦上朝时,专挑避开国子监的路走。
  何能小声:“少爷,在”
  圣旨下达后,弘治皇帝看向内阁三人:“将官话纳入乡试趣士中,国子监生的反应如何?”
  李东阳三人相视一眼。
  耿直如刘健的性格,此刻也变得吞吐起来:“圣旨下达后,南方的监生纷纷上书,直骂陛下…昏聩。”
  朕推广官话,也是为他们的仕途着想,为天下的百姓着想。
  好嘛,竟然怪起朕来了。
  弘治皇帝虽然早料到,南方的书生会反噬。
  但此刻,也忍不住龙颜大怒。
  “良乡的读书人反应如何?”
  严成锦微微躬身:“良乡的反应一片良好,官话考试,书生们踊跃报名,如今报名人数已达三千人余人。”
  弘治皇帝脸上露出些许笑意,却疑惑道:“为何坊间书生与国子监生的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张升面露惭愧之色,礼部监管国子监,但此刻,他也答不上来。
  严成锦道:“陛下应当知道,国子监多为贡生和荫生,他们大多出身显赫,只求功名,不为银两。
  良乡的书生多出身寒门,推广官话,若考举不中,他们还可得朝廷每月放发的半两银子,不愁生计。”
  乡试过后,会有一大批落榜的书生考虑今后的谋生问题。
  他们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可家中还有妻儿老母要养活。
  考不上,便疯了。
  若每月得朝廷发放的半两银子,可以养活一家人,多了一条出路。
  还抱怨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