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旺夫命> 第50节

第50节

  在中间靠后的位置,他把卫成给翻着了。
  翻着就纳闷了,会试排一百九十八,是考瘸了?
  他想了想今年会试的考题,又想到主考官是谁……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届主考的秦大学士早些年也教他读过书,秦大学士看文章比较讲究,卫成这个路数的确不是他欣赏的,乾元皇帝估摸这人能排在一百九十八进宫里参加殿试还多亏会试考官不止一人,会试二十人阅卷,商量之后定下排名,主考的确有最终决定权,不过也要参考其他考官意见,不可独断专行。
  这卫成吧,有些观点不错,乾元皇帝看了一会儿都有心想找个之间同他聊聊。不过他那文章平实了一点,遣词用句不够精妙,看着就是底蕴不深的贫家子弟。
  皇帝又翻了几页,就把册子合上了,之后一直在斟酌。
  斟酌该怎么给底下这些人定排名。
  按他心里真正的想法来,像卫成肯定点一甲了,皇帝不敢,倒不是料想到朝臣会反对,是怕把人捧太高。像这种背后无靠的贫家子弟,风头太劲要么直接给人折了,要么就是一连串的利诱,没成长起来就成了权臣的爪牙。
  这是个人才,要用得好还要打磨,如今他太年轻了,见得世面也不够大,大观点上跟皇帝很合得来,具体方案不太能立得住。
  皇帝都没去管一甲,这届出尽风头的全是世家子弟,他就等着看几个大臣去争。
  棘手的还是卫成这个排名。
  后来皇帝想通了,只要不是总榜前四,后面都差不多,排名上一位下一位没多大关系。这年的殿试依然是几方势力抢排名的舞台,朝臣提名的一甲三人皇帝都顺着夸了一通,说不错,问他们觉得具体名次怎么排,谁取第一?几个大臣吵了得有一盏茶的时间,谁都没说服谁,最后还是跪在皇帝面前请皇帝做主。
  皇帝让大学士代笔,闭眼就把顺序给排了出来。
  一甲敲定之后,二甲前几位是皇帝钦点的,后面全交给几位大臣,让他们看着排。
  几位大臣都糊涂了。
  就没看懂皇帝是什么意思。
  他取这些人里面,什么出身的都有,表达什么观点的也都有,没有十分统一的标准,就不知道分别是哪一点被皇上看中了。
  卫成就被乾元皇帝混在了这些人里头,给他点了个二甲第八,总十一名。
  皇榜公示出来之后,他自个儿都惊了,后来回去也是一脚深一脚浅,整个人都恍惚的。
  照本朝的规矩,进士及第直接进翰林院。他是二榜出身,二榜进士可以参加朝廷安排的考试,考得好也能进翰林院,做庶吉士,庶吉士没品阶,却是个好职位。
  哪怕没选上庶吉士,也有很大机会被指派到地方上做官。
  卫成其实没想到,他没想到自己能上二榜。
  二三榜人数虽然没定死,大概都有个数,三百人里面能得进士出身的一般就百来个。往上数几届,殿试排名和会试差别不大,他心里有准备,想着自己一百九十八,八成同进士。卫成心态好得很,就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写个痛快,他估摸后面就要到地方上去谋缺,能把意见呈给皇上的机会搞不好就这一次。
  他把握住了,写了个痛快,乾元皇帝也看了个痛快,看完斟酌之后给他点了二甲第八。后来还给翰林院那边的心腹大臣打了招呼,让他在二榜进士复考的时候把人选进翰林院去,吊尾巴上选进去,选进去了不用过分倚重,让他自个儿多看多学多琢磨去。
  卫成这个人,明显是想法偏激进的改革派,外放出去搞不好触犯到地头蛇,天高皇帝远人就没了。
  乾元皇帝有心栽培他,不吝惜在他身上花些心思,不动神色给铺了条路。
  这个时候卫成自己还不知道呢,他走完各种流程之后回了借住的院子,把好消息告诉姜蜜。姜蜜是高兴,可也没到夸张的地步,男人考前衰考运好这点她看出来了,虽然都说希望不大,进士出身她心里还是想过的,也算有准备。
  她还稳得住,郭举人刺激真太大了,二甲第八,总十一名啊!
  虽然说过个几年之后别人能记得的顶多也就一甲那三个,不闯出点名堂谁记得你个二榜进士?可那也是二榜进士,实实在在的进士出身,甚至排名还很靠前。
  “卫兄!卫进士!卫大人!你真让我大开眼界了!会试一百九十八,殿试排到十一,这怎么办到的?”
  卫成推脱说还没谋到官身担不起大人这个称呼,又说不知道怎么排的,进宫之后他一心想着踏踏实实写篇文章,就顾着写文章去了,别的一概不知。
  郭举人问皇上殿试出的什么题。
  “皇上问了赋税。”
  “你如何作答?”
  “自然是肯定一部分,再提些许异议。”
  “皇上给你点了二甲第八,该是认可你的说法?”
  卫成迟疑了一下,说不知道,考生之间观点差很大,说什么的都有,他不清楚自己哪一点被皇上看中了。
  “不管哪一点,总归是被看中了。我们同样从宿州府学出来,我中举后洋洋得意,自觉很了不起,结果你看看,我会试一败涂地,反观卫兄,青云直上入了皇上的宝眼,前途不可限量。”
  郭举人还在拍他马屁,冯梁也得到消息赶过来了,又是一番吹捧,不停说他家这院子沾了进士老爷的光。
  得亏这是京城,在这里他无亲无戚无朋无友,相熟的就这么几个人,聊过各自就散了。散去之前卫成问郭举人是不是着急返乡?如果不着急,能否再等几日。
  “我还准备参加朝廷为二榜进士准备的复试,看能不能直接考出个官身。郭兄若不着急,等我几日,要是没考上我跟你一道返乡,考上了估摸就得拜托你替我带个信回去。”
  郭举人真不着急走,他也想看看乡下读书人能一飞冲天到什么地步,就爽快应了,心里已经在琢磨回去要怎么跟原先的同窗吹嘘。
  说书的都不敢这么编,去年这会儿他还是个穷秀才,眼下金榜题名得了进士出身。
  第61章
  拿到进士出身之后,卫成就跟姜蜜嘀咕来着,说他想着最好能被派出去做地方官,二榜进士要捞个知县当当不难。
  姜蜜愣了一下,问:“相公你不想留在京城?我听冯家娘子说考上进士最好的出路是馆选进翰林院,能进去就是真正的天子门生,一定是大好的前程。”
  卫成叹口气,说不是想不想的问题。
  就说天下读书人哪有不想进翰林院的?可是吧,复选不是那么透明的事情,取进去的绝大多数恐怕都是有门路的,哪怕为了堵住贫寒学子的嘴,挑出一两个出身寒微的做幌,哪有那么巧就选中他?
  选中概率小还不是最要紧。
  主要吧,卫家底子太薄,走到这一步家里几乎不能给他任何帮助,要在京城落脚谈何容易?京城这边的院子不是说买就买得起,总不能往后都借住在冯家院子?
  卫成想着要是被外派出去当知县,他可以住衙门后头,这就省了买院子的钱。
  又一想当知县真的不错,一方父母官在地方上话语权足够,方便他施展抱负。
  卫成越想越美,他心里几乎认定自己要去当县官了,看他这样姜蜜有句话没说出来——
  天下事说不好的,有时你觉得最没可能的事情偏偏就是会发生。就比如你打死郭举人他都想不到一同赴京赶考的同窗能考上二榜进士,可卫成就是考上了。
  后来的馆选也是,卫成心里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无论看问题的深度广度或者各方面积累其实都比不上那些士族出身的学子,他想法一直很务实,没做过白日梦,结果却被通知说选上了。
  翰林院庶常,也被称作庶吉士,主要是从二榜进士中选择年轻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担任,属天子近臣。
  得知自己被选上,卫成第一反应是去回忆自己到底写了篇什么文章?是怎么被上面看中的?
  就听见有人提醒他该跪下谢恩。
  卫成赶紧跪下来谢皇上恩典。
  重新站起来之后,他露出了复杂的表情,又激动兴奋,又有些犯愁。一同被选上的其他人都在狂喜,就他有点悲喜交加的意思,就有翰林学士纳闷,问他怎么还不想待在翰林院吗?
  卫成躬身拱手解释说非也。
  “天下读书人哪有不仰慕憧憬翰林院的?学生一来没想到自己能有这般幸运,二来的确有些犯愁。原本没想过能在京城安家,我家境贫寒,怕安不起这个家。”
  二榜进士卫成,翰林学士有些印象,他的确是大老远上京赶考的贫寒学子,难怪会为这个犯愁。
  理解之余,疑惑也有:“你中举后竟没发家?”
  卫成说他中举后的确有许多富商豪绅上门道贺,他领了情,没收礼。
  翰林学士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见过被取中之后狂喜数日,没见过愁成这样的。更不幸的是庶常虽好,却丁点油水都没有,连俸禄也并不高。蹲这职位上从来只有倒贴,没有发财。
  卫成活到今天受的考验太多了,他很快想开,心道回去跟冯梁谈谈看能不能多在他家借住几天,再抽空去打听看有没有急着脱手格外便宜的小破院子,不讲究体面,能住人就行。
  他这么想,就不再忧虑,跟翰林学士问了个上任时间,正如他之前预想的,朝廷留给他们安家的时间不多,选上庶常跟着就要到岗做事去。
  这事吧,也好理解。
  对学子们来说中二榜进士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都想体体面面回去一趟,那场面想着就风光。可对朝廷来说不就是选了批进士?你在翰林院谋到职位还不赶紧的做事情去要休假回乡,要你干嘛?不如换别人上。
  翰林院那边没给卫成回老家的时间,只给了他几天安置。
  卫成记好日子回去同姜蜜商量,准备听听媳妇儿的意见,再决定家书怎么写,后面怎么走。结果他刚回去,翰林院那边去给皇上复命,倒是没拿文章给皇上看,就说了一下选中几人,分别是谁。
  提到卫成时,有人笑了一下。
  皇帝注意到了,问他笑什么?
  那人就说还是第一次见到有选上庶常结果愁眉苦脸的,问他在愁什么?说家底太薄,赴京赶考都差不多把积蓄花光,他没钱在京城安家。
  乾元帝听着也笑了一场,跟着就吩咐太监总管,让使个人,给他送点银子。皇帝还煞有其事点点头,说:“不到而立能中进士,并且还选进了翰林院,他既然有这才学,没钱安家朕给他安家。”
  太监总管请示皇上送多少合适?
  乾元帝比了个手势,他就躬身退下安排去了。
  住在冯家院子的卫成稀里糊涂迎来宫里太监,人还是大张旗鼓来的,喊着说皇上听闻卫庶常家中清贫特来资助。看有人围观,这太监又说让天下学子放心,皇上怜惜人才。
  卫成领着姜蜜跪谢皇恩,这时候他有些明白为什么好运能降到自个儿头上。皇上为什么点他做二榜进士?又为什么选他进翰林院?还使人送银两给他?
  这就很像古书里讲的千金买骨的故事。
  还不止卫成自己这么想,众大臣听说此事也想到这儿,他们想到皇帝兴许是想为自己炒个爱惜良才的名声,借资助卫成告诉天下读书人,只要你有本事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皇上会替你解决。
  乾元帝是在造势啊,他拿了五百两出来,买了个绝好的名声。这事传开之后,还没来得及返乡的读书人都在称颂他,等这些人回到老家,那帝王的美誉不就传遍全国?
  之前还有人想过皇上是不是挺赏识卫成?
  这么一搞,没人那么想了。
  都嘀咕说皇上不容易,还能在应殿试的学子当中挑出个穷得叮当响的布下这么个局。
  大臣们当然不敢明说,全在心里嘀咕,第一次听说发家靠穷。
  能中二榜进士、选进翰林院、白得五百两银子……为啥?
  因为他最穷,合适被资助。
  后来太监总管同皇上嘀咕这事,很为皇上抱不平,皇上明明是爱惜良才,是真心实意想帮助卫庶常,却被人抹黑至斯。乾元皇帝一点儿不气,反而还挺高兴,说:“朕要的就是这结果,一箭三雕。”
  他的确在读书人那边造了势,同时又解了卫成的燃眉之急,并且误导朝臣让他们打消了对卫成的关注。
  想明白之后,太监总管心下骇然。
  卫成得了五百两银子,本来困扰他的问题就统统不是问题,五百两对大富之家来说很少,实在很少,要在京城置办一个小院子,将爹娘和砚台全接过来却绰绰有余。他才问过冯梁,冯梁说不讲究的话,有一二百两就能安置,卫成同姜蜜商量了一下,想着他们留三百两安家,请郭兄帮忙带二百两回乡。
  这二百两做两用,一是举家上京的开销,二是想让爹在老家置办十亩良田,他们原先就有五亩,加上新置的十亩,这十五亩田划做三份,给大哥二哥以及大叔公耕种。
  卫成心知十几亩田不多,他也给不了更多。
  事实上,提出分二百两带回老家他都担心蜜娘不高兴,幸好蜜娘愿意支持。
  姜蜜知道的,只要原先发达过哪怕后来没落了的家族都有学田,学田的产出就是用来补贴家族中的读书人,家里读书人多了,才会有更多人中秀才中举,家族才能兴得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