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第135节

被流放后我怂恿上司造反了 第135节

  三皇子不以为然,“就是因为你太仁慈了,才会有那么多人想献城而降,谄媚叛军。你就看着吧,杀上这么一批,想献城的人就得掂量掂量了。”
  三皇子所言不虚,这个时候,朝廷对待生有异心的官员的狠辣,震慑了所有心生二心的官员。先前,因会字、松花府等地官员陆续投降、献城而降所产生的影响,被朝廷用此等暴戾的手段遏制了。至少都会掂量一下,是他们投降得快,还是朝廷的刀快了。
  太子沉默,他这弟弟向来任性妄为,但他说的不无道理,“可是你给他杀官的权力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给他杀民的权力?”
  提起这个,三皇子也郁闷,谁他娘的知道甘化城发的什么疯啊。
  太子叹气,“张榜澄清一下吧,总不能伊春说什么就是什么。”甘化城这事,对他们而言,有利有弊。现在也说不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绥化没守住,估计嘉川、侯城也保不住,接下来屯兵冀州吧。这是最有可能将刑长风等人拦住的地方。”说这话时,太子郁郁,甘化城也是无能,只一个回合就败了,几万士卒又被伊春收编。这相当于割肉资敌,实力此消彼涨,叛军越发的强壮,而大梁越发地孱弱了。
  三皇子对此没有异议,“皇兄,大将呢?由谁来领兵?”
  太子道,“孤打算调王朗北上。”他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子发现,比起王朗,其他更无用。王朗虽然也不能抗衡刑长风姚春暖等人,时常被搞得灰头土脸,但好歹还能交手两下子。
  王朗原先坐镇黔南,如今黔南得益于北方平定,南蛮也不敢太放肆,南方也随之安定下来。太子知道,对方只是伺机而动,一旦大梁虚弱,对方一定会反扑的。但是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再说。
  老百姓们发现,对于甘化城屠回安镇一事,这次朝廷反应很迅速。
  他们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伊春叛军身上,说是伊春叛军和当地官员勾结回安镇民,甘化城为了守住绥化,迫不得已才屠镇的。至于被甘化城绞杀的绥化之地的官员们,身为地方父母官,守土有责,却不思其责,贪图叛军所给的高官厚禄,甘化城杀得好。
  后面更是把重点放在杀官一事之上,模糊焦点,淡化屠镇一事。
  皇榜上斥责会宁、松花府、绥化等等几地的官员。骂他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大梁养士两百年,如今大梁有难,士却妄图献城而降,图谋叛军的高官厚禄。此等官员,不配为官,死不足惜。
  因为先有会宁、松花府等官员献城而降,还有朱大帅的归附,霍老将军的小女儿与刑长风的联姻等诸多例子在前,舆情即使对甘化城屠镇有所不满,却也因事出有因,舆情有所和缓,不再那么尖锐地抨击朝廷了。
  其他地方,因为朝廷的解释,舆情有所和缓,但伊春和缓化两地,非但不和缓,反而群情激奋。
  朝廷无耻!
  这是他们听说了大梁朝廷皇榜上的污蔑之语时的第一个反应。
  伊春的老百姓却没有那么好糊弄。
  姚春暖先前主张在伊春军屯办私塾,然后又在伊春主城办公学,这两个地方都不曾禁止大人前去学习。他们做这些,并非愚民教育,而是致力于开启民智,引导思考。加上伊春主城如今算是他们势力的经济文化中心,非机要之事,都不禁止讨论,故而伊春的老百姓都善于思考。
  而绥化呢,是事发地,当天回安镇的惨烈,他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自然不会被大梁朝廷的话所糊弄。
  可惜,两地的老百姓再怎么不相信。大梁朝廷回安镇勾结伊春叛军的这一污名,因为缺乏有力的反驳的证据,一直到新朝建立,才被正名,被去除。
  随后,伊春城主府也发了檄文,驳斥大梁对回安镇的污蔑。
  伊春公学上,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仰望着站在台上,朗读讲解这篇檄文的先生。
  “这篇檄文城主府用的是大白话写的,檄文里先讲述事情的起因,最后反问大梁朝廷,甘化城因老百姓盘了伊春的火炕而屠镇,可对?”
  夫子接着朗诵,“你们大梁朝廷讲究刑不上大夫那一套,却习惯了有什么罪名就往老百姓身上推呗。朝廷无道,却将罪名怪责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何辜?回安镇死的是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人,不是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头畜生。”
  读到这里,夫子哽咽,底下的学生也是心情沉重。
  收拾了情绪,夫子继续读道,“大梁是华夏人的大梁,但华夏,却不只是大梁的华夏。且不说回安镇从未勾结我们伊春,如果人民反了,那也是不堪重负而反,你们大梁更应该反思自已,而非将过错全部都推到老百姓身上。因为我们华夏的老百姓,是最善于忍耐的老百姓,但凡能活下去,绝对是最温顺的。”
  “大梁王朝延续近两百年,但腐朽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功。大梁朝廷,文武百官,全靠天下的老百姓养着,吃着民膏民脂。老百姓们上交最好的粮食作为赋税,负最重的徭役,把家中最强壮的儿子上交朝廷。你们大梁朝廷呢?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给他们庇护了吗?给他们遮风挡雨了吗?”
  “不,你们没有。不但没有给老百姓们遮风挡雨,风雨还是你们朝廷给他们带来的。每一任的贪官,为祸地方贪官污吏,都是朝廷派去的,但他们恶事做尽时,你们管过吗?”
  “你们让甘化城杀绥化的父母官员,这个没问题,因为他们确实是你们大梁朝廷养出来的蛀虫害虫,但是你们授意甘化城屠镇杀民,就太残暴不仁了!”
  “最后,不管大梁朝廷,之后会拿出多少的证据来证明回安镇与我们伊春勾结,我们伊春城主府呼吁天下人站在回安镇这边。朝廷和回安镇,就如同墙和鸡蛋,不管朝廷给出什么样的解释也好,声明也罢,我们都应该站在鸡蛋的那一方。因为它们和墙相斗,一碰就碎。”
  “无论他们再多的借口,都改变不了他们大梁朝廷允许武将屠民的事实。更因为,如果大家不警惕这次教训,下一次朝廷的屠刀有可能就会砍向自已。”
  伊春城主府的这篇檄文,用词毫不客气。就差没指着大梁朝廷的鼻子来骂了。
  伊春势力下的老百姓们是最先看到檄文的,看完之后,无数人尖叫呐喊。
  “啊啊啊,我好爱伊春城主府啊。”
  “城主府的大人们应对得太漂亮了。”
  他们对城主府的应对太满意了。
  伊春老百姓满意,绥化这边的老百姓也很激动,回安镇是他们绥化的,先前大梁朝廷污蔑回安镇勾结伊春在先,才会被屠镇,他们既愤怒又难受。现在城主府那边反击了,可算给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这篇檄文晓喻天下,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大梁朝廷脸上。
  一时间,人人自危。
  天下,有智者摇头,“真是一个昏招啊。”其实甘化城杀官屠镇这一招,效果还是有的。只是伊春这么一还手,倒显得大梁这一招臭不可闻。
  太子一直让人留意伊春那边的动静,檄文一出,他没多久就接到消息了。等看完了檄文,他整个人都气红了脸,“可恨的伊春,他们朝廷都被妖魔化成什么样子了!”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他们大梁朝廷就是这样。
  伊春现在地盘还小,当然能约束好部下,能获得老百姓的交口称赞,等他们地盘大了,就不信还能能做到一点纰漏不出!
  第180章
  徐州
  司马贤翻阅着伊春发出的檄文副本,感叹道,“啧,伊春城主府那些人,笔杆子可真厉害。这檄文对老百姓的煽动力太强了。且瞧着吧,接下来估计又有一批老百姓包袱款款地北上了。”
  司马贤的声音里透着好笑和无奈。
  他已经意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土地的耕种需要人力,开办作坊也需要人力,更别提,人口的延续……
  他们徐州应该尽量地留住更多的人口才是正确的作法,就像伊春一直以来的做法一样。
  然而,恢复农耕,需要人力没错,但是北上的大多都是一些穷苦的老百姓,衣衫褴褛的多,老弱妇孺更是占了九成。四十以下的青壮年,有一说一,大多都被抓壮丁当兵去了。不止朝廷抓,汝阴王安南王双方也会抓。
  这些老弱妇孺身无分文。他们有劳动的价值没错,要发挥价值之前,他们的吃喝拉撒,都得有人提供。更别提他们之中可能还有病人,还有孩子,这种需要额外或者长期支出,却又一时形成不了劳动力人群。他们所占的比重还挺大的,一时间没办法自已养活自已。如果收留这些人,生活的成本,全都得由当地的官府来负担。
  他们青徐两州目前财力也吃紧,实在难以安置太多流民灾民。说到劳力,他们采用军屯模式,倒也不太缺乏劳动力。地里的活没耽误就成,其他的要求不了太多。而且今年春耕种,他们徐青两州采用的是伊春去年推广的新式种田法,相信即使没有留住更多的老百姓,仅凭他们青徐两州的人口,他们今年的收成也不会太差。
  “可不是吗?这檄文,老百姓听了,心里怕是要感动坏了,心都要偏向伊春了。”汝阴王酸酸地道,“这伊春,真是人才济济。”
  汝阴王倒不在意前往伊春的普通老百姓,他在意的是前往伊春的人才。
  话说起事以来,伊春抢占了先机,吸引了不少人才前往伊春。
  相比伊春,他们徐州人才储备还是短缺,很多时候只能相信‘一人计短,两人计长’这句话,从矮个子里拔高个,多任命几个。他们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人才难求啊,招贤令他们在伊春发布之后也立即发布了。但效果一般。
  司马贤又道,“而且,如果没有预料错的话,幽州很快就能统一了。”
  汝阴王听完,在自已在心里暗暗将自已与刑长风对比了一番。刑长风所占的幽州,和自已目前所占的徐青两州,地方面积几乎不相上下,但汝阴王不得不承认,论地方的治理,伊春更胜一筹。
  “对了,对方答应和我们交易食盐了吗?”汝阴王问。
  提到这个问题,司马贤感到头疼,“答应了,但对方不收金银珠宝,他们想要和我们以物易物,而且交易额度只有三分之二。”对方只收铁矿之物,金银铜钱都不收。
  由于伊春那边和西戎的交易,现在好几方势力都知道了伊春自已就能产盐的消息。
  “为什么不能全额交易?是因为他们产能不行吗?告诉他们,这个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应该不是。”司马贤试探过,试探出的结果是,应该不是产能的问题,他们的产能应该很充足。另外,他还试探出来一点,就是对方的食盐成本可能很低廉。
  汝阴王不理解,伊春食盐的产能充足,他们交易又不是不给钱,为什么伊春有生意不做?
  想不通,司马贤也无奈,“对方就只愿意交易那么多。”他甚至提出接下来的部分,愿意拿精铁矿来交易。伊春负责食盐这一块的朱永年听了很心动,但最后还是一脸遗憾的拒绝了。
  但为什么不愿意给他们交易更多的食盐,这就令人很纳闷,司马贤隐约抓到一点什么,但仔细去想却又没有头绪。如今青徐两州食盐缺口的部分,他们还得想办法从大梁那里交易,这就很麻烦!
  如果司马贤去过后世,就会知道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
  控制着食盐总量的输出,是姚春暖给朱永年下的命令。他们伊春的食盐,尽管控制在只抢占大梁原有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再过分也不能超过二分之一内。
  姚春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她当然知道,不管是西戎还是徐州安南那边,都更愿意买他们的食盐。就是一些走私的盐贩子,都乐意要他们伊春的精品加碘食盐。只要他们敢卖,对方就敢买,有多少吃掉多少。
  但姚春暖不是那种因为短暂的利益就昏头的人。
  本来他们挤入这食盐市场,就是和大梁抢饭吃。可以说,他们一直在挑战大梁的忍耐力。若他们将所有的客户都抢走了,让大梁在食盐这一块没有了收益,那么接下来就该是大梁掀桌子砸饭碗了。谁都没饭吃。
  如果大梁没办法用官盐来获取利益了,一个发狠,将官盐的制法卖掉或者公布,那他们伊春的食盐也要大受影响。
  如果大梁这么做了,受益的是徐州和安南双方的势力。如此一来,只会延长内战的时间。
  故而,姚春暖一直有意地限制伊春精品加碘盐在整个大梁境内以及境外的份额。
  不止是交易给徐州的食盐量进行了限制,就是与西荣的交易量也只是对方要求的三分之二而已。另外三分之一的缺口,姚春暖有意让他们去找大梁购买。大梁只要在食盐这一块一直有过半以上的盈利,肯定狠不下心去砸饭碗的。
  姚春暖如此精密算计,是因为他们伊春也需要食盐这一块的盈利。没办法,伊春一直在发展,势力一直在扩大,基础设施的逐步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食盐能带给伊春很大的利益。
  一如汝阴王和司马贤所料,伊春驳斥朝廷的檄文传遍天下之后,老百姓们感动坏了,有眼窝子浅的,眼泪哗拉拉地流,像是一直以来的委屈,终于被人察觉了。
  这些人擦干眼泪之后,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去伊春,必须去伊春,去了那里,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能得到庇佑!听说那里有公学,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进去学习。所以就算为了下一代能有选择的权力,他们都必须去!
  他们这辈子苦是一定的了,但是孩子不一样,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在眼前。孩子将来有可能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不用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去伊春吧。
  黔南
  王朗看着手中的调令,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没想到,太子会将他调回去对抗刑长风姚春暖等人。同时,王朗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情况和前一世真的很不同了。而且目前的情况对朝廷很不利,这些造反势力,他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太子调他北上,是看得起他。但是说实话,关于如何对付刑长风姚春暖等人,他没有太多头绪。这一切的一切,和前世都大不相同了。
  而他手中,并没有什么制敌的撒手锏。至于魏秋瑜死前提及的石油,他也派了不少人前去北方查探,但至今都没好消息传来。而且他派出去的人,有失踪的,有死了的,反馈回来的消息是越来越少了。这混乱的世道,死人或者失踪太常见了,他也并不在意。
  这次北上,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继攻占绥化之后,在高山族的帮助下,嘉川主官也降了。自此,嘉川也并入了伊春的版图。不降没办法,绥化被伊春所占,嘉川就被伊春切断了与大梁的联系,孤立在大梁之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
  到了此时,整个幽州就只剩下侯城了。
  大将军整顿兵马,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侯城。对于侯城,他们势在必得。
  侯城就是后世的沈阳一带,姚春暖最为看重的是丹东到辽宁以及沈阳到辽宁这两条海岸线。
  先前,考虑到将来的贸易需求,姚春暖先前拔了一笔大额的款项给韩潮生,让他买船,发展河运。
  到了后来,他们伊春甚至成立了一个新的船只制造厂,用于生产大小船只。专业的工匠是从全国各地招揽而来的。
  起事之后,姚春暖相信,他们迟早都会占领幽州的。他们占据了幽州这么好的地理位置,不将河流海运等发展起来都对不起他们占领的这个地方。
  但大梁禁海,相关的专业工匠并不多。他们拼命的搜罗和招揽,招收到的工匠也并不多。因为工匠的缺乏,进展一直不算快。但利益于伊春城主府,应该说是姚春暖地极力支持和拔款,工匠们刻苦钻研,船厂还是有些进展的。
  侯城的主官苗承楠能感觉到刑长风等人统一幽州的决心,他们也知道侯城守不住的,侯城的东南两面都有长长的海岸线,北边则是与被刑长风占领会宁所接壤。现在撤出,然后往西而去,还能回归大梁的怀抱。要是死守,就真的得殉城了。他们也不敢降,他们是京官外任,他们的家人族人都在京中呢。他们要是降了,亲人和族人就等着遭殃吧。尽管很不甘心,但还是下令辙出侯城。
  苗承楠甚至不愿将完整的侯城拱手相让,撤离前他一顿忽悠,想让侯城的老百姓跟着他们一起走。
  苗承楠算是看出来了,伊春刑长风那帮人看重老百姓,他们夹裹老百姓一起走,搞不好还能更安全一点。而且老百姓一辙,他还能命人将侯城烧毁,留一座破城给伊春,给他们添点堵。
  但侯城的老百姓不傻,他们也知道伊春的老百姓过得好,本就暗暗期待着侯城哪一天就归附伊春了,哪里愿意跟着苗承楠他们走?况且苗承楠又不是多爱民如子的官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