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

  这也让赵国生感到新时代真的来了,只是他龟缩在一个较为偏远的小山村里,信息落后,感受不清晰。
  “都有什么味的啊?”刘兰秀没察觉到称呼上的区别变化,倒是对糖葫芦种类很是感兴趣,转头笑着询问赵母:“姆妈,你和爸喜欢什么味的?”
  “有山楂的,有苹果的,还有……”种类还挺多的,红艳艳的糖葫芦,一串串的,煞是好看。
  “我和你爸牙不好,给我们俩买一串山楂的尝尝味就可以了。”他们又不是小孩子,也就尝尝就好,图个新鲜,回忆下过去。
  “同志,给我们一人来一串,要不一样口味的啊。”
  “好呐。”
  太阳偏西,慢慢西行,烈日炎炎的太阳也随着西行而暗淡的有金黄色变成暗金色,一阵微风,清清淡淡,吹散了几分闷热。
  数来惧怕炎热的赵国生竟然破天荒地的忘记酷暑,兴致勃勃的逛了大半个下午。
  晚上他们一家人又土包子进城的去了全聚德吃烤鸭。
  不知道是不是赵国生的错觉,他总觉得悲北京这座城市很热情,包括人和景,从来没有感觉到后世网上所说的排外。
  可能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对这座城市来说只是一个过客。
  何为过客,过客,过客,客人而已,所以体会不到压力,也就感受不到排外。
  拖家带口的旅行,有好也有坏,好处是一家人在一起,心情会更好,坏处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放肆玩。
  好比现在,夜里八点多,赵国生抽搐着嘴角陪着一家老小在宾馆里坐着看电视。
  你说,这都什么事?这可是北京啊。
  八几年的北京夜景?你不想去亲眼目睹下?
  八几年的北京夜生活?你就不好奇?
  ……
  全部的好奇被赵父赵母一句夜里出去不安全,这里是北京,孩子要是走丢了,找都找不回来。
  呵呵,十五六岁一个的大小伙?那个人贩子敢偷?牛高马大的反揍坏人一顿才是吧?
  好吧,撇了眼水灵灵的小女儿,也不是没可能
  第228章
  尽管赵国生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在暗搓搓的想办法说服家人, 可是说服的话还没说出口, 又一次次被自己无情的驳了回去。
  一个人的辩论赛,如何精彩的辩来辩去也毫无意义。
  因为, 他实在做不到单独把两个老人独留在宾馆里担惊受怕的等候。
  这年头终究不是灯红酒绿, 黑夜如昼的“不夜城”。
  就算条件允许,赵国生也不敢带着两个老人家夜里出去“浪”啊, 一个不小心, 脚下一滑,那不得愧疚的死啊。
  漫无目的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时间往往悄无声息的溜到了平常休息的点, 人体生物钟一到点, 赵国生慢慢觉得犯困。
  “两个臭小子还看电视呢?还不去洗澡?准备睡觉了,明天一早你们还去不去□□广场看升国旗的了?”赵国生习惯性的操心唠叨起来。
  刚说完两个儿子又把眼神看向刘兰秀,意思她该带着小女儿陪赵母回她们房间了。
  收到视线的刘兰秀默契的点头表示知道了。
  出门在外, 安全意识要提高, 哪怕你住的地方再好再安全也不能忽视, 把门锁好又检查了下窗户,赵国生这才松了口气对赵父说:“爸,晚上我们父子俩睡一张床,他们两兄弟睡一张床?”
  “行吧。”赵父习惯性的把手伸到腰间去摸烟杆,这才想起烟杆没放在身上。
  原因就是赵国生无意之间说了一句话, 城里人在公共场合不抽烟。
  赵父自认为算不上城里人, 但是他也是一个很有个人素质的人,怕自己忍不住抽上一口。
  “爸, 这宾馆什么都好,就是床小了点。”赵爱强语气遗憾的看着崭新白净的床单说到。
  赵国生:“……”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啊。
  嗯,再看看两个光长个子不长脑子的儿子,也在怀疑会不会拥挤了点?
  “要不我再开一间房?”赵国生不确定的问?
  他们住的是双人房,床不够大,一般是两个住的,他们是四个人住。
  之前没考虑那么多,想着两个人一张床,老的老,小的小,七个人,四张床,两间房,够住。
  还是经验不足啊,这也再一次告诉赵国生,孩子们真的大了。
  “不用了,爸,挤一挤就好。”赵爱文微看了赵爱强一眼摇头,装作无所谓的笑着说。
  在某种程度上,赵家孩子中,夹在中间的两个孩子,赵爱文和赵美丽两人最敏感,最懂事。
  好比如现在,他敏感的想多了,误以为他爸在节省。
  事实上,是赵国生不放心老人和孩子单独住一间房,尤其是在第一次出远门的情况下。
  “好了,都早点睡吧,要是觉得挤就打地铺吧,这地上多干净多平啊,男孩子不要那么娇气。”赵父作为一行人的最大boss,一语定音。
  夜里躺在床上,赵国生有点睡不着,倒不是认床,就是有点别扭。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四十岁的老男人,这个年纪了还和老父亲躺一张床上,很违和。
  好吧,赵国生就承认吧,换谁,一个男人躺在你旁边,还是紧挨着的那种,你能立马入睡?
  房间里的其他三个人就没闲心思想那么多,坐了几天的火车,又新奇的逛了一下午,疲惫又兴奋的迷糊着睡着了。
  哎,赵国生突然发现他有点向“老妈子”的方向发展了,感觉整天有操不完的心,特别是来北京旅游。
  果然熊孩子是所有少言寡语父母迈向操心唠叨“老妈子”父母的恶源。
  不行,他一个大男人不能这么发展下去,会提前秃顶的。
  依稀模糊中,赵国生的散发思维大脑终于败在了身心疲惫不堪的肉体上,在呼噜声中睡去。
  第二天,凌晨四点,热情好心肠的宾馆服务人员负责任的做着免费的叫醒服务。
  一番洗漱后,赵国生不放心的搀扶着赵母,两熊孩子肩负起保护赵父安全的责任,一左一右的陪在身边,刘兰秀则牵着赵美丽。
  借了宾馆的手电筒,一家人像走夜路一样往□□广场那边赶。
  一路上断断续续的碰到不少人,有本地人,也有不少像他们一样的外地旅游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群人中,中老年人占多数,其中好几家和赵国生家一样,一家老小三代人一起来的。
  等赶到□□广场的时候,哪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观看升国旗的群众。
  这时天已经开始渐渐泛白了,估摸着时间,早上五点多左右。
  没一会儿,原本还有点叽叽喳喳小喧闹的声音戛然而止,严肃,寂静。
  几位军人迈着整齐划一的坚定步伐举着国旗而来。
  奏国曲,唱国歌。
  没有人指挥,所有人在音乐响起的时候,不约而同自发的唱起了国歌。
  “起来”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民……”
  迎着朝阳,不知为何,一边唱着国歌,眼睛发胀的红了匡,有的泪浅的已经流出了泪水。
  莫名的激动?感动?斗志昂扬?热血沸腾?
  还有一种自豪感和悲伤感。
  等等?各种情绪。
  不同年龄的人在听到国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像赵父赵母是感受祖国过去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伟人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更加觉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自不易。
  而几个孩子们呢?斗志昂扬,有种想要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也感受着先辈们的不容易。
  “老头子啊……”许是想起了什么,情绪不稳的赵母抓住赵父的手臂,六十几岁的老人哭的像个小孩,满脸泪水。
  “早就不打仗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哥他们几个或是和你一样,逃荒逃到外地去了。”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赵父只能这么安慰她。
  几十年都过去了,要是几个大舅哥还活着,打完仗就应该回来了,哪怕村子里的人当时都逃荒了,真要找人也应该找得到。
  毕竟村子里有些人已经返回去住了,他们也给原来村里的人留了口信,留了现在赵家村的地址。
  这么多年,一直了无音讯,等待的人只剩下赵母了。
  父母早就去世了,留下的唯一遗愿就是想让参军未归的两个儿子回来上一炷香。
  而赵母今年都六十岁了,她的哥哥?
  第229章
  凶多吉少这个残酷的事实, 没人敢说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 老一辈等待的人都已经逝去,同辈的谁也不是缺心眼, 专往赵母心口窝插刀。
  所以, 到赵国生这一辈,基本上没人了解情况了, 只知道赵母不是赵家村本地人, 是外地逃荒过来的,家里人失散了。
  所以,赵国生现在是丈二的和尚, 摸不着头脑。
  好端端的, 他姆妈哭的那么伤心?
  细听,好嘛,他似乎听到了一个埋藏在他姆妈心底的大秘密。
  可是, 这种秘密谁愿意知道啊, 既不能
  安慰好又不能解决, 况且没提到一次就会硬生生的搓到他姆妈心窝。
  总不能让他去发寻人启事吧?
  他姆妈的哥哥,也就是他舅舅,两个参战的老兵要是活下来,今年保守估计接近七十岁?
  打仗哪有不受伤的?以为人人都是他们村里的二大爷,一生简直就是奇迹啊, 抗日?国共?抗美援朝?打了几十年仗, 这个勇猛不怕死的二大爷愣是没受过什么大伤,现在还吃啥啥香, 有事没事还爱后辈的事,整天拐着拐杖在村里教训着六十几岁的“毛孩子”。
  嗯,赵国生忽然明白了,明白他爸妈为什么那么敬重二大爷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