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大宋燕王> 第700章 帝师自决

第700章 帝师自决

  二月下旬,一支大宋军队自北向南渡过黄河,于二十五日抵达兴仁府辖下东明县境内,安营扎寨。
  二十七日,诸军统制赴行营,拜见皇帝赵昚。
  三月初六,一个消息飞马传回临安,朝野震动。
  消息中说,北伐右路军统帅杨丛义忽然亲率十万大军进驻兴仁府,携五十员战将赴行营,拜见赵昚,君臣相聚三个时辰,期间密议天下局势,当天多数战将返回驻地,而统帅杨丛义则始终在行营内,截至消息传出,仍未曾离开。
  大宋天下经不起折腾啊!
  得知这个消息的陈康伯急的差点昏死过去,好一番调理,才缓过气来,当天便面见杨存中、汤思退等人继续商议如何平息乱局。
  及至深夜,还是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争论不休。
  汤思退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上皇重临朝堂,那么大宋就只能有一个皇帝,不在临安,不在中枢,自然不能是皇帝,坚决拥护赵构重登帝位,力主下诏废除赵昚,贬为庶人。
  杨存中原本也支持汤思退,一国不能有二主,靖康之乱后,是太上皇赵构于大宋风雨飘摇之际,重建了临安朝廷,护住了大宋半壁江山,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论功勋资历,赵昚都无法跟赵构相比,即使是在赵昚当皇帝之后收复了失地,收复了汴京。
  但如今杨丛义从大名府率军南下兴仁府,声援赵昚,让杨存中有了顾虑。
  杨丛义的东路军有多少兵马,杨存中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从杨丛义控制的黄河以北包括整个山东在内的地盘来说,军队数量不会少于十五万人,甚至可能会达到二十万人。
  手里拥有如此数量的军队,杨丛义的决定足以影响天下大局。
  按兵不动许久,如今忽然率军进驻兴仁府,那么很显然,杨丛义要公然支持赵昚。
  赵昚登基年头不长,羽翼未丰,除了恩师史浩,整个临安并没有几个心腹大臣,况且朝中那些老臣跟赵构的时间远超过跟他,若无军队支持,想要废除他,也就是一道诏令的事情。
  可现在赵昚有手握重兵的杨丛义支持,想要废除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搞不好就是天下大乱,若给北方的金国喘息之机,大宋恐怕就要亡在杨存中前头!
  所以,此时的杨存中开始考虑陈康伯的建议,两帝共存,设南廷北廷,划江而治!
  太上皇赵构趁皇帝御驾亲征在外,重临朝堂,便已注定大宋天下不可能再平静,宰相陈康伯匆匆返回临安就是想从中寻找稳定天下的万分之一的可能。
  可翻遍史书也未曾见到过统一的国家同一时间有两个皇帝共同执政,更别说有两个朝廷。
  但若不让天下百姓承认两个大宋皇帝同时存在,废除任意一个皇帝,天下立马便会纷争四起,刚刚北伐成功,收复汴京等北方失地的大宋便会重蹈靖康之乱的覆辙,到时候丢掉的就不仅仅只是汴京,而是整个大宋!
  陈康伯作为大宋宰相,他决不允许这一切发生。
  酝酿许久之后,“两帝共存,分设南廷北廷,划江而治”的构想在他心中渐渐形成。
  不过如何让赵构、朝臣和百姓接受这个构想,却是一个大问题,毕竟这等事,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南北分治之后,如何消除巨大的隐患,以防南北相互攻歼,并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
  但对陈康伯来说,解决眼前两帝共存的问题远比如何消除隐患要重要的多,若两帝无法共存,大宋马上就会爆发战乱,若解决了共存的问题,双方就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商议如何避免攻歼。
  可惜的是,陈康伯的构想一开始便遭到汤思退为首的前朝老臣的猛烈批判,说他是要分裂大宋,居心叵测,纷纷上书,要求罢免陈康伯宰相之职。
  赵构是绝对的聪明人,因为北伐,几支大军都驻守在北方,李显忠、吴拱、杨丛义,三人手握三十多万军队,如今大军在外,局势未明,而赵昚稳居兴仁府,拥护他的也有不少老臣,他们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很多都在地方为官,握有实权,一场成功的北伐,让赵昚的名望如日中天,临安虽在赵构手中,却不敢轻易动他。
  陈康伯作为宰相,主战派首脑,几年来一直在主持北伐,居中协调,与支持北伐的赵昚几乎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北伐成功,他的名望在一众朝臣之中,无人能及,况且他从兴仁府率一众朝臣返回临安,思虑的是天下,同时也代表赵昚回临安寻求一个说法。
  赵构虽胆小,但并不愚蠢,他不能罢免陈康伯,也不会罢免陈康伯。
  如今赵构跟赵昚基本失去面对面沟通的可能,陈康伯可能是他和赵昚唯一共同信任的人,一旦罢免了陈康伯,他跟赵昚失去联系,后果不堪设想。
  天下大乱,便扰了他安享晚年,这并不是赵构所求。
  于是汤思退等人请求罢免陈康伯宰相之职的奏折,被赵构统统驳回。
  等北伐右路军统帅杨丛义率军入驻兴仁府,拱卫行营的消息传回临安,朝中大臣原本纠缠不休,难以决断的事,很快明晰起来。
  十五万北伐右路大军支持赵昚,就代表黄河以北、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北等地全部站在赵昚一边,不但如此,在赵昚登基之后,北伐大军收复的淮河以北地区,就民心所向来说,必然也必然支持皇帝赵昚,而不是几十年来弃他们于不顾的赵构。
  在朝中明眼人看来,杨丛义从大名府率军拱卫赵昚行营,便预示着赵昚至少得到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支持,即使临安能够控制北伐中军李显忠和左军吴拱,一旦临安昭告天下,与赵昚决裂,李显忠和吴拱便无法在汴京、洛阳继续呆下去,吴拱可能会退回襄阳,而李显忠则只能退回淮西。
  由于局势已经渐渐明朗,再言废除赵昚皇帝之位,只能让大宋陷入极度危险之中,所以陈康伯的两帝共存构想开始成为仅有的几个解决问题的选项之一,包括陈康伯、汤思退、杨存中在内的十数名大宋重臣进入最后探讨之中,时间不等人,他们必须马上拿出一个可行的方略,破解大宋眼前的困境。
  勤政殿内,太上皇赵构召见汤思退、陈康伯等人一众重臣,商议国事、家事。
  商议不多时,汤思退便与陈康伯当着赵构和其他重臣的面争执起来,惊动了殿外待命的内侍。
  “两帝共存,一南一北,设南廷北廷,共同执政,只是解决当前困局,乃权宜之计,怎可永久推行?十年、二十年尚可,若两帝共存三十年、五十年,则天下必乱!临安虽设朝廷三十余年,但无天险可守,又地处东南沿海,处在大宋疆域边缘,不比中原之地,故只可为陪都。如今已经收复汴京,就当以汴京为重,在汴京设北廷,以安抚北方民心,汴京为大宋立国旧都,如今回到大宋,乃大宋都城不二之选!我以为,当以汴京为正,临安为副!”
  陈康伯据理力争,面红耳赤。
  汤思退马上高声反驳道:“若两帝共存只是权宜之计,大宋天下还是不能避免纷争战乱,终究是要动武的,两帝共存,天下不是更乱?我以为,要么彻底划江而治,南廷不管北廷,北廷也不要管南廷,南宋北宋共存于世,要么就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
  显然,汤思退并不同意将汴京设为都城,让临安为副,在他看来,要么地位相等,要么全归临安,绝不允许汴京压在临安头上。
  “诸位爱卿不要动怒,都是为了大宋好,消消气,心平气和,方能解决问题。”赵构一看两人吵的不像样,赶紧出来打圆场。
  谁知陈康伯一见赵构发声,马上将矛头直指赵构,高声道:“皇上,大宋自高祖、太宗立国,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年,期间战乱不休,历经坎坷,如今刚刚收复旧地,告慰先祖不久,便出了这等难题,陷大宋于困境之中,若不能妥善解决,灭国便在旦夕之间!”
  “皇上,老臣只想问一句,临安会不会另立储君?”陈康伯双眼直视赵构,跟汤思退争论下去没意义,今日必须得到赵构的明确答复。
  陈康伯此问一出,其他大臣顿时屏气凝神,好几双眼睛齐刷刷看向赵构。
  忽然搞出这一出复辟,给大宋平添祸乱,原本就理亏的赵构,顿时如坐针毡,眼神躲闪,不敢正面迎视陈康伯等人。
  勤政殿内一时寂静,重臣都在等赵构的一个答复。
  “咳咳......储君从来都只有一个,他如今已经是皇帝,我只想安享晚年,不会再立储君。”在众人目光逼迫之下,赵构最终给了答复。
  “好。老臣代万千百姓叩谢皇恩!”
  陈康伯起身便要跪谢,被赵构抬手拦住:“陈爱卿不必如此。”
  “皇上,临安不再另立储君,也就是说皇上驾崩之后,临安朝廷不再有皇帝,可是如此?”陈康伯落座之后马上确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