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穿越重生>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48节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48节

  对东厂来说,锦衣卫与东厂唇齿相依。
  而魏忠贤更是明白人,他知道,有许显纯在,锦衣卫就能与东厂形成掣肘,皇帝也就放心。
  一个查朝臣,有如利剑悬挂在他们的头顶,另一个则利用地方督办司贯彻皇帝旨意,以继续现在政令能上通下达的局面。
  而一旦锦衣卫倒了,东厂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那个时候,不仅要遭受成倍的明枪暗箭,就连皇帝也会对东厂和魏党的势力不放心。
  所以,这次魏忠贤选择和许显纯临时站在一条战线。
  魏党官员开始发力,而以当朝内阁首辅魏广微为首,许多官员也开始上疏。
  他们上疏谴责某些科道言官的无知行为,称以谣言做证据,本身就是一种愚蠢。
  而范家替死,更是板上钉钉,渠家就算无协助之罪,也有在战时叛国资敌之实,一样要受到惩处。
  如此上疏,岂不是偷换概念,诱导小民吗?
  看起来,这是围绕许显纯生死存亡的一次党争,实际上,朱由校知道,这是皇权和地方财阀势力的一次博弈。
  第六百零四章:陕西大雪,山东大饥
  天启五年六月四日。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在这个党争闹得朱由校焦头烂额的关键时候,一连串天灾的消息接踵而至。
  陕西延安知府上奏,称该地已经大风大雪接连半月而不止。
  眼下延安府有司停摆,驿站不通,官府甚至无以派出巡街差役,就连当地驻军的日常操训也暂时停止。
  当地官府机构几乎陷入全面瘫痪,每日都有无数的百姓和守城兵丁冻死,地方官府全无办法,希望朝廷尽快处理。
  无独有偶,山东济宁也发来急奏。
  济宁知府上奏称,自本年立春以来,偶有过境飞蝗,到了六月,成群飞蝗自南而来。
  飞蝗聚集,遮天蔽日,以致春禾荡尽,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济宁知府在奏疏中说,成群飞蝗近来有向周围扩散之势,而济宁官仓接连开仓一月,流民仍然愈来愈多,粮款早已杯水车薪。
  官仓存粮逐渐告罄,风声传出,直接导致现在的山东粮价疯涨,几乎隔天就会成倍的翻滚。
  有粮的都在囤积粮米,没粮的,再也买不起粮。
  流民遍野,许多地方的官府粮仓已经赈无可赈,是真正的空无一粟,流民遍野,饥人易子相食。
  济宁是运河最重要的流经之处,也是全山东商人最多的地方,也是皇商会最初的据点之一。
  山东大饥从济宁这个点爆发,对运河经济也有不小的影响。
  天灾说来就来了,就算准备了五年,这些东西,也还是完全不够,现在全国的人口太多了。
  好在畿辅皇庄的番薯、马铃薯已经形成量产,加上从外地调粮,应该足够山东所需。
  可若是同时在其余几个省再爆发大饥呢?
  这些流民一旦处置不当,很快就会裂变为在各地闹事造反的流贼,到了那个时候,性质可就变了。
  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必须尽快处理山东的饥荒。
  至于眼下朝中纷乱如麻的党争,朱由校决定亲自出场,一刀切,以免生事!
  今日大朝会上,主要说的就是此事。
  两份急奏都是在昨日传来的,朱由校看过后深为忧虑,决定在今日朝会就商讨明白,即刻发旨。
  “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众臣山呼以后,朱由校稳稳坐在九龙御座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扔出两本奏疏,开门见山道:
  “旁的事都放在一边,陕西大雪,山东大饥,都说说吧,怎么处置?”
  话音未落,一名言官出列,铮然谏道:
  “陛下,臣有本奏!”
  朱由校看过去,道:“是要说替死案的事吧?朕说了,先说赈灾的事,你回去吧。”
  那言官不依不饶,道:
  “陛下,许显纯嚣张跋扈,随意抓人、杀人,民间人人喊打,若不及时处置,恐会累及人心啊!”
  朱由校这才眯着眼睛,望了他一会,道:
  “丛士善,朕说的话你是哪一句没听懂?”
  “可是陛下…”丛士善没有注意到朝臣们看他如同看傻子的目光,还欲再说。
  英国公张维贤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家伙,再看看杀气已经抑制不住的皇帝,赶紧垂头不语。
  “可是?”朱由校这次是真的有些生气了,“让朕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累及人心。”
  “陕西大雪,官府停摆,百姓缩在家中冻死,朝廷不及时处理,这叫累及人心。”
  “济宁大饥,若不及时赈灾,捕杀飞蝗,以致蔓延全省,饥民相食,这才叫累及人心。”
  “就算是你这样的人,也配站在朝堂上与朕,堂而皇之的说这些话?!”朱由校站起身,望向殿外:
  “传大汉将军。”
  语落,两名侍殿的武士上殿,一左一右站在丛士善身旁,齐声道:“参见陛下!”
  “拖下去,杖二十,革职、充军!”
  “陛下,臣知错了,陛下——!”丛士善“啊”了一声,连忙跪在地上。
  不只是他,余的朝臣也都没有想到,今日皇帝会与言官置这么大的气。
  天启一朝,这还是第一次当朝庭杖,也是第一回在大朝会上罢免朝臣。
  只怕这个丛士善,要载入史册了。
  只不过这样的载册,余的人都是不敢羡慕,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死法,也太不值得了。
  无论如何,凄惨哀嚎的言官,还是被两名魁梧的大汉将军拖下殿去。
  少倾,令朝臣们齐齐浑身一颤的庭杖声就是传进大殿。
  大汉将军打庭杖,没什么弯弯绕绕,每一杖都是结结实实的打到肉里。
  打完二十杖,丛士善已然是浑身血迹斑斑,昏死过去。
  有人微微转头,看见丛士善的惨状,心中便是一惊,连忙回过头来,心下惧怕。
  充军可不是让你当兵去这么简单,尤其是对于这些文绉绉的朝臣来说,更是如同判了死刑。
  丛士善剩下的半条命,在接下来悲惨的充军生活中,结局如何,众人心中已然明晰。
  朱由校坐回去,审视群臣,怒问道:“现在还有人要劝谏吗?站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都是垂眸不语。
  这谁还敢啊,皇帝今天显然是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出去,载入史册不一定,死的很惨是一定的。
  “陕西大雪,山东大饥,必须尽早处理。”朱由校深呼口气,缓缓说道:
  “你们记住,只要陕西官府不正常运作,济宁飞蝗不得到控制,敢在朕面前提一句弹劾、劝谏的。”
  “杀!”
  “都懂了吗?”
  ......
  一场朝会,震撼人心。
  这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天启一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朝会,天灾的发生,成了朱由校转移朝臣们在许显纯身上的口子。
  朝臣们憋闷了几天的话,还要继续憋着。
  这次朝会之后,朝廷针对陕西的大雪和济宁因飞蝗导致的大饥都做出了妥善的处置。
  十万份棉衣正在由顺天府发往陕西,更多的棉衣正在加紧制作,而工部派出的整修队也在路上。
  这其中有少量的专业人员,他们全副武装,穿戴整齐,就是被派去指导当地官府如何维持运转。
  除此以外,整修队中也有大量在京师中招募的匠户。
  抵达陕西以后,他们会在最为严重的延安府,挨家挨户的安装火炉,以帮助百姓在这场风雪中尽可能的活下来。
  至于济宁,除赈灾以外,朱由校还指定在福建推广新盐法颇有成效的温体仁和杨嗣昌二人,前往当地总责赈灾事宜。
  朝廷针对地方天灾再次做出极为迅速的处置,无数赈灾物资和负责官员在奏疏抵达京师的第三天就已经分批出发。
  这让很多百姓放心下来,朝廷有作为,心中才是安定。
  第六百零五章:浙党成势
  天启五年开始,辽东、畿辅、大同、宣府各处气候都变得更加反常。
  最明显的,就是天启五年的冬日比以往更长,也更冷。
  陕西延安府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雪,一连半月,由于事发实在突然,许多百姓甚至是官差都因为全无准备而冻死。
  这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似乎在预兆着什么的开始。
  一连串的坏消息后,也有好事传来。
  朱由校坐在西暖阁,深呼口气,缓缓打开各地官员的奏疏,今天的这些奏疏,似有千斤重。
  按照历史上来说,天灾人祸,将会在这一年陆续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七年,也就是清兵入关的那一年。
  五年准备,却要应付长达二十余年的灾祸,说实话,朱由校心情实在不怎么样。
  无论怎么准备,无论自己的动作有多快,有多符合后世救灾的理念,也还是会有人冻死、饿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只会越来越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