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第77节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第77节

  随着新闻的跟进,夫妻俩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航天基地、波音飞机生产线的消息。老实说,这些新闻内容他们都听不懂,但从播音员的语气里听得出惊叹。
  对面的科技列车跑得太快了,快得我们看不见它们的背影。
  领导在米国的行程是八天,但在米国结束后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去了扶桑,在那里他坐上了新干线。
  新干线?那是什么东西,夫妻俩对他的理解是城里的电线杆,是像运输电流那样快的车子吗?
  夫妻俩的意识都模模糊糊,但有一句话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一种感觉,有人在背后推着你走”。
  有人推着你走……
  林若云想起近日的所听所闻,再回想起祖国最近百年遭受的耻辱和疼痛,揣摩着这句话的深意,或许推着我们往前走的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而是整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她曾经生活的世界,千百年来发展平缓,如细水长流。但如今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它就好像咆哮着前进的洪流,身处其中的人们只能奋力往前奔跑,因为一旦落后就会被巨浪拍打下去,彻底湮没。
  她忽然很想回京市,去港城,去米国、去扶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她真的有机会去吗?
  ***
  秀芝没在村里呆多久,初五就回城了。
  在村里呆着,日子总是不顺气。不是她她嫌弃老家破旧,而是村里这些碎嘴婆子太多了,老拿懒汉和寡妇那点破事在她面前说叨说叨。
  图啥呢?无非就是想看她心里不平去撒泼去哭闹,看她的笑话。
  放屁!她要是对懒汉还有一丁点念头,就让她天打雷劈好了,她当初真是猪油蒙了心才会在懒汉那颗树上绑了了十几年。
  她是看清了,但孩子们没有啊。
  春兰对他爹素来没好脸色,也不稀罕他。可其他孩子心就软一些,才几天功夫,春菊就开始张着嘴四处喊爹了。尤其是春梅,那孩子对她爹一直存着幻想,总觉得自己乖巧一些她爹能对她好,但这些日子听了她爹为儿子作出的改变,心里难受得紧,偏还常常跑到她爹房子边上守着。
  张秀芝看着又气又心疼,索性带孩子回城,远离了这祸头子。
  走之前,她给林若云说了一声,准备提前开张。虽说学校还没开学,但周边的厂子都复工了,只要有人复工,周围就是热闹的,有人气就能有生意。
  林若云也跟着去了。
  一来是为了帮忙,二来是摸底,看看这买卖一天的营业额和成本情况。
  其实生意还是不错的。因为张秀芝跟着花大姐干的那一年,常推着车满城转,成了周围人眼中的熟面孔。面对熟面孔,人的心里安全感就会多一些,所以第一天来尝鲜的人就不少。
  “哟秀芝啊,你这开始卖新吃食了?给我一样来一份。”
  “张姐?你这瓜子味真是稀奇呢,给我称二两。”
  “张家妹子,你单干了?这个烤红薯看上去不错,我尝一点?……好吃,我买五个,你给算我便宜点呗。”
  ……
  有这一批老顾客带动,很容易就引来了新人,再加上新开张买东西打折,第一天的销量很可观,后面两天略有回落,但到了三四五天时,许是在周边人的宣传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销量慢慢上升,逐渐稳定下来。
  林若云呆了一周,每天都记录着小摊上的人流和客单价,又跟着张秀芝一起去采买材料,成本亦是摸着门清,所以这个毛利润她是能算出来的。
  秀芝还负担人工成本和设备成本,所以她得利润的大头是没问题的。
  但以后的账务会不会有问题,那等以后再说吧。其实之前在家,大嫂二嫂都暗示过林若云,想要替她去“张林小吃”上盯着张秀芝,但林若云拒绝了。
  这个生意实在小,没得钱请帮工。等把这个生意做大了,再考虑分账。
  开学的日子临近,过完元宵,夫妻俩就收拾好行李,坐火车北上。
  知青返城的热潮还在继续,火车上依旧很挤。
  到了泉城,来接人的是林若锦。
  她伸手接过一个袋子,“好重啊?这里头都装得啥?”
  林若云笑笑,“一些土特产。”
  这一趟,他俩带了不少东西,尤其是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还有咸鱼,加起来有五六十斤,都是公婆强塞的。
  吴氏和陈老爹都觉得,三儿子结婚三年了,他俩还没见过亲家,很是没礼显得特别不尊重三儿媳,可如今出行确实不容易,就装了很多土特产,希望亲家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意。
  林若锦道:“早知道就叫上你姐夫一块来了。”
  林若云看了看周围,没看到其他人的身影,不禁问道:“姐夫和小弟怎么都不在啊?”
  今天是周末,按理说没上班啊,小弟应该在的。
  “他们啊,在上学呢。”提起这个,林若锦脸上的笑意明朗许多。
  “上学?上哪门子的学啊?”林若云懵懵的。
  “他们几个在读夜大。”
  上了车,林若锦才细细说来。
  “这事啊,其实跟小弟还有点关系。
  去年他值夜班嘛,因为看不懂机器故障提示,就瞎操作一通,结果弄得机器坏了、人也受伤了,还停了生产线。
  他是新人,有保护期,又受伤了,不好追究,于是带小弟的老师傅和组长就挨了批评。那俩人不服气,就跟工会反应。工会派人来查,结果一查就发现类似的事不少呢。
  这事呢,仔细追究,就发现各方面都有责任。小弟没认真学,操作失误,工厂设备老旧没及时维修更换,车间管理松弛,众人的责任意识也不强,有了问题互相推诿。
  厂里就打算搞个补习班,给大伙上上课,系统的讲讲生产这方面的东西,但这个不好搞啊,年轻人一心埋头复习想考大学,年纪大的笃信自己的经验,不肯学。
  上面的人没法了,就把问题往上头递。上头就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别厂子才有,是惯例。再加上如今号召学习扶桑那边的企业先进经验,组织研究了大半年,决定提升大伙的文化水平,就在省里弄了这个夜大。”
  “这个夜大一般都是晚上和周末上课,不耽误平时上班。等全部科目都考过了,就有毕业证,出门也能说是大学生了。
  你二姐夫先前考了两回正经大学都没考上,你二姐气得很,如今听到小郑在上夜大,勉强算是大学生了,瞧他又顺眼不少。”
  姐妹俩露出一个彼此才懂的笑容,老二啊,是个要强的。
  在林家只住了一天,人多不方便,夫妻俩就起程回京。
  京市里,徐老和孙老的小日子过得还挺美,一把年纪了也不怕摔,天天吃过饭都要去冰上溜两圈,说是强身健骨。
  耍够了就去找好吃的,像什么东来顺、全聚德,都重新开业了。
  自从改开的春风吹起来后,京市那些老字号店铺就像雨后的春笋,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这可让许多老京人欢喜得很。
  夫妻俩也借两位老人的光,蹭到不少好吃的。
  二月底,学校开学了,学生们回到校园,散漫的心改就该收一收了。
  但今年注定是热闹的一年,外面的动静可真多,叫人难以沉下心,总是忍不住翘首观看。
  先是三月里,扶桑的音乐家小泽先生带着米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这是十年后的第一次,稀罕得紧,于是当天的首都体育馆里,人潮涌动、掌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也是从那天开始,学校里悄悄兴起一股音乐热,小礼堂里总有琴声传出来,从《草原英雄小姐妹》《白毛女》,再到《命运交响曲》《星条旗永不落》,曲风越来越活泼大胆。
  孙老有空时也会弹一些曲子,不过她最近都没空,忙着翻译别人的广告稿。
  就在音乐会举行的这几天,沪市电视台播放了第一个外国广告,瑞国的名牌手表,虽然广告是全英文的,但并不影响宣传效果,据报道当天沪市本地商场这款手表的销售额翻了数倍,人流量暴增七百多。
  市场反应这么好,京市电视台也迅速成立了广告部,但他们想让效果更好点,就找上孙老帮忙翻译文案,用华语介绍产品,让大家更快更容易了解那些外国货。
  挣钱的事情,大家都很积极,工作效率奇高,很快大家就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了眼花缭乱的新广告。
  广告带来的新奇还没褪去,意国人皮卡就带着他的“时尚”来到了京市。
  金发碧眼,帅气的笑容,高大的身躯,都给人留下了印象,但真正引人注意的是他的穿衣风格,他那一身飒爽的造型在军绿的海洋里显得十分出众,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感觉。
  他在京市举办了国内的第一场时装秀,给当下的人们展示了各种新奇、鲜艳的服装,有人批判,有人惊叹,也有人在悄悄地模仿。
  今年的春天格外热闹。
  在五月的时候,八个试点国企改革的新闻再度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报道接连不断,而试点先锋首钢大厂更是捷报频频,彻底掀起了全国国企改革的浪潮。
  这时候,一位诗人发表了新作,他激动的喊道:“我的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1]
  有这样想法的人何止是他,怀着这样的心情,各行各业的人都对自己手里的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挥汗如雨的加班。
  七月里,扶桑著名企业家松下先生访华,此后盛田先生访华,他们的到来,让扶桑货在国内渐渐兴起,也吸引了一些扶桑企业来华投资。就比如沪市引进了黑白和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津市引入了计算机,三洋电机也在京市设立了办事处。
  京沪两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他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国内的变化不仅国人在关注着,国外也在关注。
  这时候,林若云从《经济学人》上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华的崛起会给世界市场带来致命冲击吗?”,撰稿人认为华国不缺土地、劳动力和资源,开放了环境,华国人在学习完先进经验后,掌握了如何生产商品、应该生产哪类商品,再通过合适的渠道出口时,华国制造必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全世界。
  但这时候没人相信他的话,毕竟如今国内还是“洋货”最流行,谁又敢去奢想有一天外国人会追捧华国货呢。
  作者有话说:
  [1]出自北岛《岗位》
  第77章
  今年夏天, 林若云和陈爱学手里头都没啥事,就没有留在京市过暑假的想法, 考完试便直接回老家了。
  虽说他俩挣不到工分, 但是可以着帮家里干干自留地的活儿,帮忙喂养牲畜、挑水洗衣做饭,也能给家里人减轻不少负担。
  这饲养牲畜的活真不轻松, 就吴氏这一户,便养了八只鸡、八只鸭、八只鹅,还养了四头猪!因为从今年开始, 农民自家养的猪可以拉到屠宰场去卖了换钱, 所以大伙养猪的积极性提高不少。
  不止吴氏, 大嫂二嫂也各养了两头猪,还各有十几只鸡鸭鹅, 早晚喂食的时候,乌泱泱一大群, 整个院子里聒噪得很。
  牲畜多, 效益好,但是活也重啊, 这猪草一割就是三四筐,田边的桑叶沾了农药不能要,就得要人去地里、山坡上一点一点的找。除了这, 那猪圈、鸡圈鸭圈也得天天清理,不然多臭啊。
  林若云干了三天,累得不行。等玉米收完,家里人腾出手来了, 她就把这活儿还回去了, 她要进城去看小吃摊的情况。
  到城里的时候九点多, 张秀芝才出完早摊回来,正准备吃早饭。
  “若云妹子?你来了啊,快进来坐。吃过早饭没?”
  她欲起身去添碗筷。
  林若云忙摆手,“不用了,我吃过早饭的。都这么晚了,你在还没吃?”
  张秀芝摆摆手,吞了两口稀饭,咽下去后才说话,“出摊前吃了一点垫肚子,忙活两三个小时,就又饿了。”
  “就你一个人?那忙得过来不?”
  “不是,有春梅帮忙呢。还行,主要是放假了孩子们也闲着,能过来搭把手。”
  张秀芝进里屋把账本拿出来,“妹子你看看这账,有啥问题没?没有的话,咱俩就把上半年挣的钱分一下。”
  “行,我看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