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七零年代青云路> 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334节

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334节

  “您没管过工厂,不知道这里面的难处。”
  早已背熟领导履历的孙翊开口反驳:“宋书记早年间办过海味品加工厂,比你干得还早呢,有什么不知道的?”
  宋恂摆摆手,没必要逞口舌之快。
  他在几个厂领导的陪同下,去厂房和库房都看了。
  水产制品厂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单一。
  他们也生产烤鱼片,包装和口味都是十年前的,而且价格并不占优势。
  宋恂在厂房门口找间休息室,跟厂党委书记和几个厂长临时开个会。
  “现在各厂实行的都是厂长负责制,既然政企已经分开了,我就不再插手管经营上的事了。”
  几个厂长一听,都暗暗点头。
  他们还真怕这位书记一来就要对厂里的经营指手画脚。
  宋恂摩挲着一份烤鱼片的塑料包装袋说:“我就跟大家谈谈应该由党委来关心的问题。咱们厂的产品技术员有多少人?专门的新产品研发人员有几人?平均年龄是多少?最年轻的一人是哪年进厂的?”
  孙廷杰对此还是比较清楚的,回道:“技术员有四人,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最年轻的29岁,是77年进厂的。”
  “也就是说最近五年没有新的技术力量加入咱们厂,老技术员的年龄已经奔五了,而且厂里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宋恂跟他确认。
  孙廷杰点头。
  “那最近五年内,厂里有没有为这四位技术员做过专业培训?”
  “这几个技术员都是大专生。”一个副厂长提醒。
  言下之意,人家都是大专生,还有什么可培训的?
  “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宋恂不紧不慢道,“我还没有见过这几个技术员,不知人家私下有没有学习新知识,但是从你们厂的几样产品来看,他们即便充过电,效果也不太明显。厂里的产品以烤鱼片,鱼干类,鱼糜和速冻鱼为主,基本都是十年前流行的水产制品。而且烤鱼片的技术含量极低,连农村老太太都会做……目前市面上卖得旺的,饲料鱼粉、熏鱼、鱼露、海鲜酱油,受出口青睐的小包装鱼片、鱼块,你们一样也没有。”
  几个厂长都不吭声了。
  “咱们既然是国营大厂,就要发挥出国营厂的优势,不要总在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领域跟私营个体户纠缠。”宋恂转缓语气道,“咱们常说,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搞企业办厂也是一样的道理,连农村社队都在钻研科学技术,咱们作为国营厂反而被人落在后面怎么行?”
  孙廷杰叹口气说:“宋书记,您说的这些我们也意识到了,前两个月,我们已经在水产研究所的水产品加工技委联系到了一位技术员,本打算高薪聘请他来厂里工作的,但是技委那边始终不肯放人!”
  “既然新人进不来,你就让厂里的旧人出去,轮流去大学或研究所学习一段时间,”宋恂顿了顿说,“你们厂的旅游福利确实得先放一放,先把这几人送出去学习才是正经的。另外,也不要小瞧了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很有想法的。尽量跟劳动部门申请多要几个大学生吧。”
  他在水产制品厂呆了一下午,喝空了两壶茶水,反复强调重视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直到傍晚下班才带着人离开。
  走出厂区,宋恂让司机小刘将车开回单位,自己则带着孙翊往码头溜达。
  老婆孩子走了以后,他就懒得往城里跑了,这几天自己搬回了瑶水村住。
  “像水产制品厂这种招不到人的情况,可能不在少数,”宋恂一边溜达一边跟孙翊说,“回头你去其他单位问问技术人员的招聘情况,如果在这方面有困难,可以让他们跟公司提,公司会帮大家想办法的。”
  这年头有些单位会把技术人员视为单位集体财产,即使这人在单位里并不被重视,也不会轻易放其离开。
  孙翊赶紧掏出纸笔,站在马路边就记录起来。
  “还有水产品加工技委那边,你也去打听一下具体情况,尽量帮他们厂把人才争取过来。”宋恂摇头说,“水产制品厂的问题不少,先把用人的问题解决了吧。”
  此时正有客轮到港,港口客运站附近的人们摩肩接踵。
  下船的旅客扛着大包小裹的行李挤在码头上,还要小心绕过那些卖东西的摊位。
  因着旅游业的发展,附近一些没有工作的职工家属看到了这里的商机,许多人会来码头摆摊赚些零花钱。
  汽水、冰棍、凉糕、茶叶蛋、花生瓜子、烤玉米,应有尽有。
  望着码头上乌泱泱的脑袋,宋恂想起什么,顿住了脚步,跟孙翊就此分开,便调头往回走。
  项远航最近刚搬了家,他还得去看看。
  前几个月,有一艘渔轮上的船长和渔捞长因为赌博被双双拿下了,项远航作为渔轮上的老资格,顶上了副渔捞长的缺。
  所以,他的住房待遇也相应提高了。
  从原来的一居室,变成了两居室。
  宋恂抵达家属院的时候,苗玉兰正带着儿子和媳妇在新房里打扫卫生。
  见到女婿进门,便赶紧嘘寒问暖地问他吃饭了没有。
  宋恂点头说吃过了,他刚在码头的小食店吃了一小份凉面。
  “东西都搬过来了吗?”
  “过日子用的都搬过来了,”项大嫂笑道,“但是小卖部的货太多了,只能暂时放在那边。房管组让我们三天后交房,我得尽快把货处理掉。”
  苗玉兰遗憾道:“这个两居室好是好,就是没法开小卖部了,怪可惜的。听说咱家那个小卖部的房刚空出来,就被人盯上了。”
  新房在三楼,没办法做买卖。
  项大嫂安慰婆婆:“无论怎么说,这边是个正经的家,原来在小卖部住着,孩子他爸收山回来都休息不好。好不容易睡个觉,总被来买货的人吵醒。”
  在渔轮上打渔也是有风险的,休息不好容易出事故。
  所以即便不舍那个小卖部,项大嫂还是将家搬了过来,丫丫也能有自己的房间了。
  “我现在就是愁那些货,还有不少汽水和啤酒呢。只在咱们院儿里卖的话,三天肯定卖不完。”
  宋恂提议道:“嫂子,要不你用三轮车把货拉去港口客运站卖吧?那边的客流量挺大,现在天气也热了,啤酒汽水还挺好卖的。”
  苗玉兰没怎么去过客运站,忙问女婿:“那边真的好卖?你嫂子这里存了好几箱汽水呢!”
  “真的,我刚从码头那边过来,一箱汽水两分钟就抢没了。”
  苗玉兰闻言就坐不住了,当即就放下抹布,解下围裙,非要带着儿媳妇到码头卖汽水去。
  “娘,要不明天再说吧?”项远航阻拦。
  “哎呀,赚钱时机不等人,我得赶紧去看看!”苗玉兰说风就是雨,拉上儿媳妇,便跑去小卖部拉货了。
  第208章
  作为苗玉兰女士心目中的第一好女婿, 宋恂是不可能大喇喇坐在家里,而让丈母娘出去干活的。
  所以刚离开码头没多久,他又返了回来。
  此时码头上的旅客已经散了不少, 但傍晚正是很多摆渡船到港的时间,所以吆喝声、海浪声、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喧嚣。
  宋恂找了一处客流量大的地方,将三轮车停下,回身帮忙搬汽水。
  “要不咱们别搬下来了,就在车上卖吧。”项大嫂按住他的手, 又四下看看小声说, “在车上安全,要是有人来抓,咱们还能赶紧跑。”
  宋恂:“……”
  苗玉兰附和儿媳妇:“对对, 我听说码头这边不让摆摊,咱们快点卖完就赶紧跑。”
  “娘, 你听谁说的啊?”项远航指向旁边的几个小摊,“大家都在这摆, 怕啥?”
  “你懂什么?南湾县的所有大集我都去过,那种有红袖箍监管的才让人放心, 交了摊位费就可以放心摆摊。像码头这种没人管的地方,反而最难做。说不定啥时候就会窜出来两个红袖箍罚款。”苗玉兰嘟哝完, 又跟旁边卖烧饼的青年商量,“小伙子,你到那边摆摊去行不?”
  “嘿,大娘, 咱得讲个先来后到吧?”烧饼青年无语, “我都摆了一下午了, 不带挤兑人的吧?”
  “你看你都卖一下午了,筐里还剩这么多烧饼呢,这就是没摆对地方!”苗玉兰往远处的豆腐脑担子上一指说,“你到那个卖豆腐脑的同志旁边摆摊,人家买豆腐脑的时候,顺手就能买你一个烧饼。否则谁会在大夏天刚下船就吃干巴巴的烧饼啊?”
  卖豆腐脑的也是刚挑着担子过来的,他只在一早一晚天气凉快的时候摆摊,要不然豆腐脑容易变质。
  烧饼青年觉得这大娘说得有点道理,端着筐去了豆腐脑旁边。
  刚来没五分钟就劝走邻居,占据有利位置的苗玉兰十分得意,正想给小辈们传授一下自己的生意经,便看到两个红袖箍向他们走了过来。
  她忍不住“哎呦”了一声,慌张道:“今天来的时机不对,怎么刚来就被人抓住啦!”
  宋恂:“……”
  “宋书记,今天怎么有空来码头啊?你来坐船的?”其中一个中年红袖箍跟宋恂打招呼。
  “我陪家人来摆摊的。”宋恂为他介绍了苗玉兰三人的身份,又对几人说,“这位是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管理队的裘队长,专门负责管理客运码头秩序的。”
  苗玉兰发现自家女婿跟红袖箍居然是认识的,心里顿时一松。
  然后不等其他人反应,便从兜里掏出一个瓶起子,欻欻起开两瓶汽水递过去:“天气挺热的,给两位管理队的同志解解暑。”
  管理队的两人推拒不得,只好接到手里,然后问:“宋书记,你们要在这摆摊啊?”
  “嗯,我大嫂带了一些啤酒汽水过来。”
  “哎,你可真行,不但让职工家属来摆摊,还要让亲戚朋友来摆摊。这码头都快被你们占满了!”
  “哈哈,我大嫂也是职工家属,来摆摊是正常的。”宋恂笑道,“否则我们公司每月一百块的管理费交得也太亏了。”
  其实宋恂与裘队长只见过三次面。
  第一次是他陪着港商来码头视察环境的时候,正好碰上他带着人来驱赶摆摊的小贩。
  地区为了配合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正在全地区范围内整治脏乱差,展开环境治理工作。
  小商小贩当然不能在码头影响海浦形象了。
  被驱赶的小贩中就有船员家属,对方认出了人群中的宋恂,便喊了他的名字。
  宋恂当时正在陪港商,没有过多停留,只让孙翊去处理了。
  第二次是他跟工会姜主席亲自去了管理队办公室,跟他们商量家属的摆摊问题。
  为了给无业家属寻份生计,他们跟裘队长商量,渔业公司愿意每月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让职工家属在管理队划定的范围内摆摊。
  因着只有二十个名额,公司并没有宣扬这件事,只让那些迫于生计来码头摆摊的家属先去公司登记,拿到摆摊许可后,就不会像其他人那样被管理队驱赶了。
  当然,他们也提前声明过,公司只给大家交一年的钱,一年以后,家属们赚了钱就得自己交管理费了。
  今天是他与裘队长的第三次见面。
  裘队长喝了人家的汽水,便问宋恂要不要帮项大嫂找个更好的地方摆摊。
  宋恂没客气,“有好位置当然更好了,那就麻烦裘队长。”
  苗玉兰扯扯女婿的手臂,生怕这事会对他有影响。
  “没事,娘,”宋恂安抚地笑笑,“渔业公司跟管理队有合作,而且裘队长跟我也是熟人了,不用客气。你跟嫂子要是过意不去,请管理队的同志们喝两瓶汽水就行了。”
  管理队是刚成立的,一共只有六个人,办不成食堂。
  宋恂和姜桂霞安排他们去了冷冻厂在码头上的小食铺入伙,按本单位食堂标准,每顿饭只收三毛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