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青云路(科举)> 青云路(科举) 第116节

青云路(科举) 第116节

  何吏目摇了摇头,眼神黯淡地道:“往年大部分时候都不会这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旱了。”
  “这样吧。”沈伯文却没有完全灰心,他看向几人:“今日天色有些晚了,不方便出行,你们几人都回去收拾一番,明日随我一道去兴化府下面的四个县走访,实地看看当地的情况,看完我们再行商议。”
  “是,大人。”
  几人应下,分别回家去,只是心中都不怎么乐观。
  沈伯文的心情自然也不算好,谁能料到私矿案刚刚平息,当地百姓们又有可能会遭遇大旱,五月末的时候他们才刚把水稻都种完,这还不到半个月,若是当真旱情严重,势必要影响庄稼,今年怕是要颗粒无收……
  “许是有旱情?”
  周如玉一听这话,也不由得站起身来,面色一变,皱起眉头,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顿了顿,才道:“我去帮你收拾几件衣裳,四个县都要走一遍,怕是要花上好几日的功夫。”
  沈伯文此时心情有些沉重,闻言便勉强打起精神,点了点头,道:“辛苦如玉,我不在家时你们照顾好自己。”
  “我知道的。”
  周如玉没有多加耽误,便回内室替他收拾起行李来。
  另一边的阎家宅子中,阎夫人听完阎师爷所说的话,吩咐葛妈妈去替他收拾行李,自己也不由得叹了口气,心中有些悲观,“若真如你们所说,今年兴化百姓们的日子,怕是要难过了。”
  这已经是委婉的说法了,每逢大旱,必定成灾,只能等着朝廷赈灾了,他们能做的实在太少。
  阎师爷也道:“谁说不是呢?”
  但多说无益,暂且先走一步看一步吧,自家大人简在帝心,在朝廷里有人脉,还有阁老关照,若真是大旱,说不定朝廷赈灾的速度也能快点儿,若能妥善处理,到时候也是一笔政绩。
  阎师爷毕竟不是兴化本地人,为百姓们担忧了片刻,便自然而然地为自家大人谋划起前途来。
  夫妻二人各自陷在各自的思绪当中,因而并未注意到,门口有个窈窕的身影,小心翼翼地下了台阶,然后蹑手蹑脚地离开了。
  ……
  翌日,沈伯文与其他几人在城门口汇合,一共两辆马车,一辆牛车,先一道往距离府城最近的晋江县驶去。
  说起来是最近,但也走了好一阵子,清晨出发,此时日头也已经高悬。
  既然是来打听消息,自然不如问熟人。
  雷老爷子带着雷茂正巧也在地里干活,雷茂直起腰想要歇会儿,遥遥看见不远处的马车,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恩人,这马车看着好像有点儿眼熟?
  还没等他想明白,沈伯文就从马车上下来了,雷茂顿时眼睛一亮,对自家老爷子说:“爹,您快看,谁来了!”
  雷老爷子直起腰,眯着眼睛看过去,但是却看不太清,不过马车却是看清了,不由得露出个笑来,把心里方才的忧愁暂且放在一边,问道:“是不是沈大人?”
  他们说话的功夫,沈伯文几人也走了过来,听到这句话,沈伯文便应了一声,道:“是我,老爷子,您近来身体可好?”
  “好好,托您的福,都好。”
  老爷子乐呵呵地道,接着便问起:“大人们今个儿怎么有空过来,是不是又有什么事儿了?”
  第一百零三章
  他话音刚落, 沈伯文就笑道:“瞒不过您老人家,我们这次过来,是想跟您打听打听, 最近庄稼的长势怎么样?”
  雷老爷子费力地听完他不怎么标准的兴化话,然后就摇起头来,面上带着担忧, “这些天越来越热,地上都干了, 河面也低了,怕是不太好。”
  他说完这番话,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大致有数了, 沈伯文叹了口气,重新打起精神,又同老爷子和雷茂寒暄了几句,便告辞了。
  “雷老爷子是种庄稼的老把式了,他都这么说,看来晋江县的情况跟府城差不多。”
  几人都上了自家大人的马车, 重新开始驶动之后, 鲁师爷不由得摇着头道。
  他是钱谷师爷, 对与其相关的事都很敏感,结合先前了解到的兴化府的人口情况, 对这件事不太乐观。
  老何与阎师爷点了点头,却是一言不发。
  沈伯文听罢,揉了揉额角, 没有下什么决定, 只语气平静地道:“四县都走过一遍之后, 你们都先拟出个章程来, 回府城再议。”
  “是,大人。”
  一行人又走了半日,真正到了正午时分,正好看见路边有一间食肆,便停下来打算在里面吃点东西,此时距离下一个县——安南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估摸着要到傍晚时分才能到达。
  进了门,食肆老板赶忙过来招呼:“客官们要点什么菜,我们店里还有茶水和酒水,您几位瞧瞧?”
  这是出公差,自然是不能喝酒的,沈伯文替他们要了茶,至于点什么菜,他便道:“挑你们拿手的做就行了。”
  “哎,您几位稍待片刻,饭菜马上就好。”
  饭菜是不是马上就好,他们不知道,不过茶水倒是上的很快,听老板介绍,不是什么好茶,就是他们自制的凉茶,因而价钱也很便宜,一大壶也就才十文钱。
  茶壶送过来之后,唐阔忙替他们倒上。
  沈伯文正好有些口渴,端起来闻了闻,似乎闻到了薄荷的味道,饮了一口,倒是多多少少消了点儿暑气。
  其他人亦是如此。
  鲁师爷放下茶碗之后,才左右看了看,不由得问道:“老阎怎的还没进来?”
  其他人这才发现,好像确实如此,他们方才竟也没有注意到。
  唐阔闻言便站起身来,道:“小的去寻一寻吧。”
  不料却被自家老爷按着肩膀又按回了座位上,头顶传来沈伯文的声音:“你也歇会儿吧,我去寻他,顺道出去走走。”
  不是他要去外面晒太阳,而是这一路马车坐过来,着实是快散架了,倒不如活动活动。
  唐阔自是拗不过自家老爷的,只得老老实实地坐着目送他掀了竹帘出去。
  另一边,沈伯文出了门,刚一抬眼,就瞧见不远处的树底下,那个正背对着自己的身影,不是阎师爷又是谁?
  只不过对方此时似乎是在训斥着谁,具体听不清在说什么,但听得出语气非常恼火。
  沈伯文收回视线,漫不经心地想,许是他的小厮吧,看阎师爷对面之人露出的半道身影,好像穿着小厮的衣裳,不过好像不是自己先前见过的那个,现在这个没有先前的个子高。
  眼下的场景,倒是不适合自己过去了。
  他站在原地想了想,随即便转身准备回去,忽然听到阎师爷高声骂了句:“不懂事!”
  随即又传来一道少女的声音,语气放柔喊了声爹,似是在央求着什么。
  沈伯文:“……”
  他忽然联想到了这人的身份,应当是阎师爷的女儿,想明白之后,他难免有点无语。
  但毕竟是别人的家事,他也懒得多管,索性抬起步子重新迈进了食肆的门。
  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不等其他人问,沈伯文便道:“阎师爷在树下跟人说话,许是有什么事吧,应该快回来了。”
  他这么一说,其他几人也就不再问了。
  饭菜正如食肆老板所说的那般,很快就做好被端了上来,上菜的时候,沈伯文注意到阎师爷走了进来,不过只是他一个人,先是找到老板娘说了几句什么话,随后才过来同他们一道用饭。
  他们几人用饭时,都没什么讲究,只是大家都没多少心思闲聊,一来是有事在身,二来也是因为赶路辛苦。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用饭。
  食肆中来来往往的客人倒是不少,老板娘似乎还端着饭菜出去了一趟,其他人忙着用饭,都没有留心,只有阎师爷往那边看了一眼,才放心地转过头来。
  ……
  与此同时,阎府。
  “我再问你一次,芝芝人呢?”
  阎夫人面若寒霜,对着跪在自己面前正瑟瑟发抖的丫鬟冷声喝道。
  “奴婢……奴婢不知。”
  “不知?”
  阎夫人听到她这话,差点儿被气笑了,“你贴身伺候芝芝,却不知她上哪儿去了?”
  天知道她今个儿去屋里寻自家女儿的时候,发现守在门外的丫鬟表现不正常,直接进去一瞧,却发现房间里根本就没有人,不但房间里没有,整座宅子里都没有她女儿的身影的时候,脑海中顿时一片空白,脚下不稳,差点儿就晕了过去。
  她说完这句话,丫鬟还是只道:“奴婢当真不知……”
  阎夫人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然后唤道:“葛妈妈。”
  “奴婢在。”
  “找个人牙子过来,就说我们家中要发卖个丫鬟。”阎夫人语气平静地道。
  她这话说罢,地上跪着的丫鬟猛地抬起头,却见夫人已经不再看自己,端起桌上的茶喝了起来。
  她不由得抖如筛糠,她吓坏了,声泪俱下地磕起头来,急声道:“夫人,求您别把奴婢卖了,求您了……”
  阎夫人并不说话。
  丫鬟慌张极了,终于松了口:“奴婢知道小姐在哪儿!”
  “啪”的一声,是茶盏重重地被放在桌面上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阎夫人含着怒气的话语:
  “说!”
  丫鬟被吓得抖了抖,结结巴巴地交代:“小姐,小姐早上换了小厮的衣裳,偷偷上了老爷的马车,就……就藏在那些行李和被褥后面……”
  阎夫人听到这儿,只觉得差点儿喘不上气来,气得手都开始抖了。
  吓得葛妈妈赶忙上前替她顺气,一边劝道:“夫人息怒,小姐那边有老爷在呢,不会出什么事的,您可千万别气坏了身子。”
  不过说是这么说,她也觉得自家小姐这次做的太过了,实在不像个样子,但此刻却不是火上浇油的时候,还是先得把夫人的情绪稳下来。
  半晌后,阎夫人深吸了一口气,面色恢复平静,对屋里的人语气平静地道:“今日的事,不许同旁人说一个字,若是有谁管不住自己的嘴,说了什么不该说的……”
  她这话没有说完,不过屋内没有人不懂的。
  阎夫人站起身来,随即又看了眼地上还在不自觉发着抖的丫鬟,收回视线,冷声道:“至于她,给我关在柴房里,不许给吃食,等到芝芝回来再说。”
  等到丫鬟被拖了出去,阎夫人闭了闭眼,复又睁开,轻声道:“葛妈妈,去开箱笼,挑几样送得出手的东西,回头我还得带着芝芝上沈大人家的门,亲自赔罪呢。”
  自家女儿胆大妄为,女扮男装混到人家出公差的队伍里去,往小了说,是孩子不懂事,他们做父母的没教好,往大了说,是蓄意扰乱公务。
  她语气中带着鲜有的疲惫,听得葛妈妈也难受起来。
  ……
  傍晚时分,沈伯文一行人总算是看到了安南县的城门,他们排队进城,沈伯文索性掀开帘子,往外看去,怎么说呢,来都来了,正好好好观察一番兴化府下属的晋江县、安南县、宁德县和永泰县这四个县的情况。
  旁的还暂且看不出来,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安南这边的百姓,似乎过得比晋江的百姓们要好一些,不仅体现在衣着上,主要还是因为精神气儿要更足。
  沈伯文继续往外看着,面上若有所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