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文学>书库>综合其它>穿到古代当名士>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125节

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125节

  这就是联合生产的好处,即便看似无用的废气、油烟、废渣也能再行回收利用,作为另一处生产的能源或原料。
  就比如煤焦油,比如矿渣水泥,再比如他这暖房——别的地方没有经济园里这样的煤烟热力资源,自然建不了这样的暖房了。
  他端起桌上清凉的梨汤,一口而尽,抬臂引向房门:“天色不早,该上农业实践课了,这堂课由我主讲,桓先生助讲,同学们请吧。”
  桓先生十分满意他给自己造出的这个副职,唇角微弯,向他浅浅颔首,转过脸又摆出一副为人师表的严肃神情对学生们说:“今日宋先生所学,皆是千百人尝试出来最优的耕作之法,众人不可轻视农耕,须得用心记忆。”
  这是自然,他们就是学农耕来的。
  十位学生也摆出学生自觉,拱手应道:“我等自必听从宋先生吩咐。”
  虽然这花房里闷热潮湿,众人还是颇为坚忍地进到花房,依着宋祭酒和桓副祭酒指点的姿势拿起锄头刨地,或用镰刀割草、钉耙耙土,乃至以身代牲口,拉犁、拉镂车……
  宋先生教起学来跟他本人平常接人待物的态度直是判若两人:那些农具拿起来便不许他们撒手,每个动作都手把手的教,连呼吸节奏都要传授。举手投足都有固定位置,稍有差异,他就直接上手纠正,还让棚里正在锄草、洒药、摘菜的庄汉放下生活,来给他们做示范。
  而桓先生……
  唉,桓先生教数学时就已展露出了严师之姿,这时候也跟自己的课上一样罢了。
  他不光帮着宋先生上手纠正,还叫人取了个沙漏来计时,做几时歇几时都由他们把握,将人支使得似个提线木偶,一丝一毫都不能错。
  严苛到这地步,竟不是学做农活,而是学什么绝世武艺了!
  这十位天使跟着宋、桓二人指挥干了不知多久,身上已遍体出汗,呼吸困难,只恨不能直接晕倒在这里。
  奈何他们不是寻常文弱书生,而是朝廷千挑万选、廷推公议出来,年少刚健的能臣。直干到他们的身体已完全记住了使用农具的姿势、节奏,连呼吸都自然而然地看着宋先生所教深至腹腔,也没有谁被累晕过去。
  最后竟是宋先生主动喊了“下课”,他们才结束了这场艰苦的实践课。众人仿佛才从麻木中清醒过来,扔下手中农具,摇摇晃晃地走到田埂边,也顾不得干不干净,直接坐了下去,深深叹了几声“累”。
  他们虽说也是耕读世家出身,甚至有几位御史、员外郎亲自试过锄田担水,那也都是家中有闲田,自己有闲情,为体味农家乐趣而做的。可今天这场“实践”,却真真正正叫他们领教了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竭兹筋力事”……
  几人饱含苦闷地议论着:“只怕晚间回去,连笔都提不起来了,桓先生再留功课,如何做得?”
  桓先生离得他们不远,听见这半是抱怨半是试探的话,只轻笑一声,和蔼地答道:“诸位放心,我来时路上仔细察看过众人行走、骑马的身姿,猜度得你们做得多少活计才会伤身。今日宋大人教你们做的,其实还不算什么,稍事休息也就歇回来了,不会耽搁晚上做题的。”
  他这个老师也跟着纠正了一节课的姿态,还觉着自己回去能刻印卷子呢,想来他们做题也不成问题。
  他又唤人来给学生们送了凉饮子,拿托盘盛着送到众人面前。庶吉士常申摇头笑道:“罢了,做了这么久的活,我怕手臂累得发颤,把这水洒了。”
  他机智地找那庄户要麦秸喝水,身边另一位方庶常却等不及,拿起杯子一饮而尽,而后托着杯子愣愣地看着手腕。
  怎么了?难道伤了腕子?
  赶紧请宋大人寻医官来,只怕方庶常这回是累伤了筋骨!他们这些人也没有狠干过农活,这一回累得过力,可能多多少少都带些伤,这实践课或可暂停一两日吧?
  众人连忙摸着自己的手腕、腰身,膝盖脚腕,试着找出哪里有受伤的地方。然而他们摸了一阵子没摸出来,倒是听方庶常那一口气吐出来,说道:“我以为定是要累伤筋骨了,怎么好像也就是有些酸涩,并无脱力、受伤之态?”
  因为桓老师掐准时间……
  因为宋老师教的姿势正……
  两位老师同时开口,将学生们耕作后不曾受伤的缘故归到对方身上。两句话撞上,只听两道如金石坠地的声音融在一处,还分辩不清说的什么,两位老师就都笑了起来。
  一面笑着,一面打着眉眼官司,你推我让地要把功劳推给对方。
  两人目光渐渐缠绵起来,田埂上坐着的学生们也有眼色,低了头不看他们无声的交涉,倒一把抓住送水的庄户,低声问道:“宋大人教的这耕种法可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确实有,他们当初也学过。
  不过比这群大人们练得苦多了,时间也长得多了。但是工夫不负苦心人,跟着宋先生学了这种严格到近乎严苛的干活技法之后,他们耕田的速度比平常快了两分,且干活时再不会像平日那样干着干着就疲累难当,使不出力气,反倒力气绵长。
  初干的时候不是很快,容易被那些肯出力的老把势压住,但他们这些学了新法的人干的平稳,从头到尾都是一样力气、一样速度,干到后来便能居上,也不会精疲力尽。
  “这也是宋大人能种出嘉禾的缘故之一?”
  不是种出嘉禾的原因之一,而是能亩产四百斤的原因之一。宋大人轻轻摇头又点头,敛起笑容,正色说道:“往后众人还有很长时间可以练习,先在这暖室小田里练会动作,等到春三二月,咱们再随劝农主簿下大田实践。”
  第198章
  时节时节,过了春三二月, 乍晴膏雨烟浓, 太守春深劝农。农重农重, 缓理征徭词讼。
  ——《牡丹亭·古调笑》
  过了惊蜇,天气便一日日晴暖,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过几场,便到了草木返青、野菜春笋渐渐冒头的时节了。宋太守也专门抽工夫,领着桓佥宪、来学农的十位中枢要员, 以及汉中学府的研修生一起去了城北一处实验田, 实地体验小麦返青期管理。
  这十位大人趁元宵长假时密集接受了几天科学耕种技巧训练, 之后两位老师各自回衙办公,他们则跟着汉中学府的学生一道继续练习巩固姿势, 如今拿起农具, 俨然就是个积年老农的架势。
  那些学生们都是捐资进校的世家子弟, 原先还因被迫学农抱着一腔时不我予、所遇不淑的委屈, 如今见着储相、御史、五品员外郎这样的大官儿也要抡锄头下地,顿时都心平气和, 甚至带上了几分骄傲的心态。
  这汉中经济园的暖房是他们先垦的, 这宋三元的试验田也是他们先下的!
  哪怕对着朝廷派下来的天使, 他们也敢在田间争一争高下!宋校长将他们领到城北一处实验旱田里, 叫他们尝试在大田中松土, 这群少年书生都暗自把来进修的天使们当作竞争对象,赌咒发誓地要比那些朝廷大员松得快,松得好。
  然而他们暗地比较的对象并不没意他们, 而是把目光落向这一片初见绿意的土地。地面上积雪早已化尽,地面干结成块,麦苗低低地贴在地面,穗尖有些发黄,没有麦苗覆盖的田间还有些杂草冒头。
  与他们印象中、期待中满田密密绿意的景象差别还真大。
  宋祭酒拎着衣摆踏到田亩间,随意选了块地方蹲下,托着苗叶细看了一遍。桓凌也蹲在他身边,按着帮他抄印过的论文上那些知识点对照叶面情况,又招呼学生们也自挑地方,在这田间各处观察。
  众人散得均匀,不一时便将整片田地的状况看遍,回报宋先生,说是没有多少冻得暗青脆弱,叶尖焦黄的。宋先生轻轻拍去掌上灰尘,满意地说:“倒是安全越冬了,些少活不成的,也还来得及补种。只要返青期管理好,早分蘖,一亩地多产出几十斤不成问题。”
  北方一亩麦田平均也就产出七八斗麦子,算成市斤都不到一百斤,他开口随随便便就敢说增产几十斤,搁在别人身上,听的都得以为他疯了。然而宋时就是个能把水稻亩产提升了百五十斤以上,种得出一茎十三稻的嘉禾的能人,众生听着他的话只觉激励,恨不能立刻挥锄翻出个丰收盛景。
  宋老师给了他们一个鼓励的笑容,轻轻拍手,让他们安静下来,温声道:“诸位同僚虽从京里来到汉中不过月余,但也经过密集训练,想来松土、锄草等事都难不倒你们。今日咱们实地比试一回,就比谁松土、锄草到位,谁的姿势最正确,久劳而不伤筋骨。”
  做得好的,宋老师请看戏。
  新戏。
  宋校长刚想出个大纲来,还没找人润色成稿呢,就写能如咱们这些人般种出丰产嘉禾的农户的故事,叫作《多收了三五斗》。
  他不大记得这篇课文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的了,也不记得具体内容,但却深深记得读过那篇文章之后压抑而无力的心情。
  谷贱伤农,谷贵饿农。
  丰年里百姓本该过得比平常年景好些,可他记忆中那篇课文里的农民却因为丰收之后粮价被压得极低,日子过得更悲苦。
  今年他们汉中府下辖州县就要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和施肥方法,若解决不好丰收后稳定物价的问题,那么今年水稻丰收后,说不定课本里的内容就要变成他们汉中府面临的实际问题了。
  他压抑着心中的隐忧,神色平和地跟众人说起这排戏的计划,诸位天使却不知道这本戏原型是个怎样悲凉的故事,一径兴奋地说:“真是贴近时事的戏本。虽是写小民之事,亦是盛世之音,不必比冬天的岳飞传差!”
  一旁更了解他们校长的学生们却只微微笑着,用充满睿智和怜惜的眼神看向这几位朝廷上官。
  宋先生请看戏,看的是只有个梗概,尚未写出的戏,那不就是请人写戏词、修改润色么?当初他们县、府学里最出色的才子,在汉中学院蒙学部任教师的,都这么给宋祭酒看过戏的。
  不过这话当着两位祭酒的面只能看破不能说破,他们默默交换了眼神,只上前拱手请命:“祭酒可安排学生们在何处锄草翻田,我等必当竭力而主,在上官面前为二位祭酒和咱们汉中学院争个面子。”
  众天使倒没想觉到这群学生还想在锄草翻地这种不在学生本职的地方与他们争竞个高下,只羡慕他能调教出这些体贴懂事的学生,含笑夸赞:“这些学生都是好苗子。今年科试也将开了吧?不知汉中府又要添多少生员,若使都能教导成这般懂农事,敬师长的模样,来日自又要给朝廷添许多栋梁之才。”
  过奖,过奖,他们研究生院的学生现在还都是花钱择校的呢。不过新科秀才中试后,倒是可以给蒙学和职校部分添些教官,往后让本府贫家子弟都来念书。
  宋老师有了面子,待学生就越发和蔼,体贴周至,命人从车里拿出了一堆簇新的黑色绣大红花的头巾,亲切地分发给学生。
  如今汉中工业园大气污染问题减低了些,工人出入只带口罩,这些织好的纱巾堆在库里没人用,正好给他们当个防晒劳保用品。不光有头巾,还有草帽、手套,所有防护用品一人一套,官人们也有,都不要客气。
  如今虽然是早春,阳光不灼烈,可晒久了还是会伤到皮肤。
  他们做官的人,除了自身业务水平,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万一哪个下田劳作久了,黑得皮肤黝黑,考试时考官不喜,回朝后天子见弃,可就是他们对不住人了。
  宋先生分发罢了劳保用品,指定他们每人垦哪行土,临行动时又叮嘱了一遍:“此次翻地只要浅翻,以锄草为主,不可翻得太深。”
  小麦中耕松土出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水保墒的需要,他们之前上课时反复讲过,宋时只提醒了几句,并不絮言,挥了挥手放他们到田间实习。
  众人应了声喏,便拎着锄头往田间翻地,顺便铲掉生出来的杂草。
  宋校长在田垄上看了会儿,纠正了几个学生用力过猛,急于求成的问题,便慢慢踱到马车旁,拧开水杯喝了口温温的荔枝汤。
  顺手把喝剩的饮子递给跟过来的桓副校长。
  桓凌就着他的手喝了一口,看着田间拼命想胜过朝廷诸官,在校长们面前挣脸面的学生们,对他点评道:“这些少年人真肯卖力气,可见是想在天使面前展露才干的。不过他们还是年轻,不知朝中事,这些来学农事的天使却是管不得科考与吏部升迁的。”
  但这些少年人有些笨拙却十分真诚,用力全力的表现也是值得夸奖的。
  他们年轻时不也干过这种事?他们当初在武平县时,宋时也是千方百计投得黄大人所好,借御史之力打击那些把持地方权柄的豪强么。
  宋时听着他的话,忆起往昔峥嵘岁月,心里还有点儿小得意。但得意间又莫名觉着这话有点什么问题,想了一阵才反应过来:“你这不是说咱俩都不年轻了?”
  那些学生里可有比他们还不年轻的呢,就是没考上进士才在这儿当学生罢了!
  宋时心下有些不平,正想指出他话中的错误,忽然想起自己两世为人,确实比学生们都不年轻了,咽下一声“咱们”,改口道:“你还年轻着呢。”
  不光年纪小,看这脸、精神气儿也是怎么看怎么年轻。
  他的目光落在桓凌脸上,上上下下近乎放肆地打量着,越看越觉得自己调养得好。自打他这小师兄跟着周王从外头回来,他就天天盯着他防晒,抹面脂、乳液,隔几天还要做个中药美白面膜,养得他在外吃了数月风霜的脸又白又嫩,比周王恢复得都好。
  谁能对着这么滋润、这么俊秀的一张脸,说他不年轻了?
  宋时简直想翻个镜子出来让他自己照照,然而他们出行不带镜子,他也只好去车里取了个带短面纱的、武侠片里常用的斗笠给他遮脸,教育道:“好好防晒,别因为跟我这活……我这经历多的人结婚了,就当自己也上了年纪似的。”
  桓凌按了按斗笠,凑上前低声调笑:“谁说咱们时官儿年长了?去年咱们成亲时你还不这么在意我的容貌,而今才知慕少艾,可见你也才刚刚成人,知好`色……”
  宋叔叔一口气堵在胸口,憋得心跳加速,装不下去长辈样儿,爬进车里寻个防晒斗笠戴在头上。
  桓凌看着他面纱下露出一点微红的下巴,不忍再逗他,倚在车后诚恳地说:“宋大人所讲的劳动防护之说甚有道理,桓凌受教。过些日子我随周王殿下去宁夏、甘肃两镇巡察时,也必督促众人都戴上遮阳凉帽,以护目防风。
  他声音刻意抬高了些,正好叫车夫、力夫们听得清楚,他们是在商谈正事,以全了宋时的面子。
  宋叔叔这脸却不是羞窘的红,而是有些叫他撩拨得心热,一时半会儿是降不下去的,索性就不管脸色红不红,隔着黑纱光明正大地他:
  这么个又年少、又好看,又这么周全,这么体贴的一个人,早早儿地就入了他们宋家宗祠,做了他的人了。
  第199章
  同样是来下田实践,当老师的在道边私相授受, 当学生的则在田里挥汗如雨。
  两位老师还有几分良心健在, 自己虽没多少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却叫平常替他们打理实验田的农把式,特地来围观的地主, 跟着看热闹的百姓们到田边替他们呐喊鼓劲儿。
  虽然也有几位御史、员外郎不太适应被人围观着干活,可看看田里学生和身边锄草的同僚都安之若素,甚至有些享受这种呼声, 也就渐渐定下心来, 只当是先农礼上随圣上躬耕, 踏实平静地挥动锄头,翻开了麦苗间干硬的地面。
  这一场耕地比试, 赢的果然还是他们汉中学院勤学苦干了半个学期的学生。
  然而宋大人请看新戏这个名为奖励, 实为苦力的条件, 学生们都敬谢不敏。倒是没见过他“自愿加班”大法的诸位大臣对这出新杂剧怀抱幻想, 主动要看他的本子。这样主动上门——很有可能还不要工钱——的好作者宋大人岂会拒之门外,回到府城便将人迎入自家书房, 拿出了魔改后的《多收了三五斗》与众人看。
  开头仍是农民丰收之后兴高彩烈地议论着如何换钱花用, 却发现处处都是丰收, 商家收粮的价钱被压低了几倍。
  但和课本里不同的是, 这些人在低价卖粮之时, 听说官府开了公平仓收粮,粮价一如平常年。众人由悲到喜,推着车、扛着粮袋到公平仓前售粮, 换了银子抵还旧债,而后买了自家要用的化肥、农药、水泥、农具、棉毛线等回家。
  这故事就如寻常熟事,众天使都是家里有田产的人,自然知道不同年景粮价不同,甚至亲眼见过粮价一日三降,丰年犹如灾年的情形。看着宋时这故事梗概,立刻便明白了他排这剧的意思:“上回排戏是为劝良家子投军报国,这回便是为引百姓向官府卖粮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